賈倩倩
?
淺談網絡消費的成因及對策
賈倩倩
摘要:網絡消費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些許問題,本文從網絡消費的特征出發(fā),指出了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產生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能夠有所裨益。
關鍵詞:網絡消費;特征;問題;成因;對策
一、網絡消費現(xiàn)狀及特征
(一)網絡消費現(xiàn)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網絡購物越來越多,雖然它方便著人們的生活,但也引發(fā)了越來越多的網絡消費問題,網絡消費者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隱私等受到威脅和侵害,消費者與網絡店家發(fā)生糾紛后,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消費者的權利救濟也比較困難。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重心仍然在傳統(tǒng)的購物模式之下,對于新型網絡購物的法律規(guī)定是相當模糊的。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有所改進,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更加詳細的法律規(guī)定來切實保障網絡購物消費者的權益。
(二)網絡消費的特征。網絡消費具有優(yōu)惠性,這是其吸引眾多消費者把目光從傳統(tǒng)的購物模式轉變過來的關鍵點。經營者在網絡上銷售商品,省去了傳統(tǒng)購物的雇傭人力成立、房屋租賃成本、甚至時間成本。經營者甚至不需要專門的坐班,利用網絡交易信息的便捷特性,隨時可以查看消費者的購買信息,進行商品或者服務的交易。
網絡消費具有開放性,體現(xiàn)在時間和空間上。消費者可以任意選擇時間在網絡上查看商品以及服務,并且可以足不出戶查看任意賣家的商品和服務。相比較傳統(tǒng)的購物模式,網絡消費者可以便捷,更迅速的查看若干個品牌店家的商品和服務,傳統(tǒng)購物模式下通過半天的逛街在新的網絡消費模式下可能十幾分鐘就能夠找到自己所需。與此同時,當消費者的權益受損,希望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糾紛時,案件的管轄問題容易導致糾紛解決不利。
網絡消費具有虛擬性,這是由上述優(yōu)點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傳統(tǒng)購物模式下,消費者可以親手摸到、親口品嘗到所需商品,而在網絡消費模式下是不具備的。虛擬性直接導致網絡商品質量難以保障,甚至出現(xiàn)假冒偽劣商品。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易受損害。
二、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消費容易威脅消費者的人身安全。網絡購物的虛擬性使得消費者不能前身觸摸和感知到所需商品,這給假冒偽劣商品的存在帶來可乘之機。當消費者購買了過期或者變質的食品、假冒化妝品或者質量低劣的電器,都將有可能對消費者的人身安全產生威脅,甚至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
(二) 網絡交易威脅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消費者在網上消費必須通過網上銀行等網絡轉賬形式付款,如此存在一個漏洞便是,不法分子可能通過木馬病毒等竊取消費者在網絡上的財產。這一安全隱患也使得好多消費者放棄使用網絡這一購物模式。同時,網絡的不安全性也對消費者的隱私泄露產生著威脅,消費的個人信息會被不良居心人擅自收集甚至出賣等被非法利用,給消費者造成隱私被泄露等不良影響。
(三)網絡購物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導致消費者權利被侵害后的救濟變得困難。雖然相關法律規(guī)定了網絡購物的損害賠償?shù)葐栴},但由于網絡的特性,實際執(zhí)行起來比較困難。一方面經營者的真實身份不容易被知曉,一旦經營者對消費者置之不理,消費者便不容易找到救濟途徑,再加上相關的法律普及率低下,導致消費者不容易得到救濟。
三、產生原因
(一)法律救濟制度不完善。我國的網絡購物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救濟制度還不夠完善,消費者網絡購物一旦發(fā)生糾紛,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障存在些許的困難。現(xiàn)階段網絡消費糾紛的管轄法院增加了消費者的訴訟負擔,消費者需要去經營者所在地或者交易平臺所在的法院訴訟;再者網絡侵權大都是通過網頁進行,網頁關閉后有些相關界面很難再找到,導致取證困難以及加之取證以后的證明也比較困難。
(二)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管力度不夠。我國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已于2014年3月15日開始實施,填補了我國網絡購物方面的許多空白,是我國網絡購物立法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對于涉及境外的購物,例如境外代購,仍然沒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規(guī)制代購經營者、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三)網絡交易平臺監(jiān)管差。我們所熟知的淘寶、京東、唯品會,它們屬于網絡交易平臺,地位相當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商場,因此亦像商場一樣負有對各個商家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的義務,以保障交易平臺的安全與長期健康發(fā)展。然而這些網絡交易平臺卻對許多不符合標準的商家持放任的態(tài)度,甚至容忍不良商家販賣不合格商品,眼看著消費者受損失甚至欺騙。因此網絡交易平臺監(jiān)管差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四)網絡經營門檻低。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第七條規(guī)定:“從事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從事網絡商品交易的自然人,應當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展經營活動,并向第三方交易平臺提交其姓名、地址、有效身份證明、有效聯(lián)系方式等真實身份信息。具備登記注冊條件的,依法辦理工商登記?!边@就說明網絡開店只需要辦理簡單的工商登記以及相關的實名認證工作就可以,相對于需要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的實體店來說,開辦網店的標準是很低的。
四、解決對策
(一)建立保險制度。國外已有相關的經驗,即規(guī)定網絡經營者應當對其所經營和銷售的產品投入保險,保證其產品的服務的質量,如若消費者因購買商品和服務發(fā)生質量問題的,由保險公司先行賠付,而后保險公司可向經營者追索。當然此規(guī)定勢必會降低經營者的利潤,但卻將極大的規(guī)范網絡購物的環(huán)境,確保網絡購物健康、安全的發(fā)展。從長遠的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建立網絡經營者經營銷售產品的保險制度是可行的。
(二)完善保護消費者信息的規(guī)定。為網絡經營者設定保護消費者隱私的義務,從網絡經營者方面避免消費者信息的泄露。首先,網絡經營者應當聲明并保證不泄露消費者信息,不會出賣消費者信息。其次,經營者應當有相關的網絡技術手段保護消費者在網絡上的信息不被盜取和泄露。最后,應當設立對消費者信息泄露的處罰規(guī)定,加大泄露消費者信息的處罰力度和違法成本,讓故意泄露信息的人們不能、不敢故意泄露消費者信息。
(三)強化有關部門的監(jiān)管責任。工商局可以對網絡經營者定期進行抽查與評估,把不符合標準的網絡經營者進行規(guī)整甚至取締。讓網絡經營者時時注意自己的商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網絡經營者的質量。由此,把不符合標準的網絡經營者拒之門外,提高整個網絡經營市場的質量。
(四)提高網絡交易平臺的監(jiān)督責任。目前相關規(guī)定,網絡經營者只需要向網絡交易平臺進行實名認證就可以,而進行工商登記并不是必要的條件。在市場準入標準的設置上,應當從第三方交易平臺入手,嚴格把控準入門檻,切實掌握經營者的實際信息,以便在出現(xiàn)侵權案件的時候能夠清晰的提供經營者的信息。如果因為網絡交易平臺不能夠提供清晰確切的網絡經營者信息,那么消費者就可以追究網絡交易平臺的責任,甚至可以向其求償。
(五)完善和改變糾紛解決方式。根據(jù)我國的相關規(guī)定,網絡購物的侵權糾紛管轄法院在經營者所在地或者網絡交易平臺所在地。然而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極大的不利的,消費者在網絡上購物本身就處于弱勢的地位,讓消費者去經營者所在地或者交易平臺所在地法院起訴無疑就加重了消費者額訴訟成本。因此應當將管轄法院設在消費者所在地的法院,這樣有利于本身弱勢的消費者進行維權,加大經營者的違法成本,讓其嚴格限制自己的行為,不做違法的經營者。(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薛虹.論電子商務第三方交易平臺——權力、責任和問責三重奏[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09)
[2]潘勇.逆向選擇視角下信用評分機制與擔保機制的效用研究——基于淘寶網的案例分析[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13(06)
作者簡介:賈倩倩(1993-),女,漢,河北石家莊人,在讀法律碩士,河北經貿大學,法律碩士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