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國強
【適用話題】理想與現實 包容與關懷 脆弱與堅強 自我迷失
其實,林嘉文是帶著對這個世界的希望離開的。
對一個特定的個體的深思熟慮之后所選擇的離去,我們唯有遺憾,甚至不敢輕言理解。但是,即便如此,在不久前自殺的青年學者江緒林博士遺體告別儀式上,江緒林的摯友劉擎仍然表示:在一個有原子化個人傾向的社會中,包容和關懷是必要的卻是不夠的,友愛與團結也彌足珍貴。我們不僅需要專業(yè)同行的討論群組,我們也需要尋求一種更積極和熱忱的精神的、智性的友愛共同體。
人是一根葦草,會思想的葦草;可能很強韌,可能很脆弱?!八枷搿笨梢院茌p盈,也可以很沉重,足以壓斷一根葦草。江緒林在他的朋友、眾多的學生眼里,是他所從事的學術領域里的佼佼者,高中還沒畢業(yè)的林嘉文被稱為“史學奇才”,已經出版兩本史學專著。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學術研究的樂趣,也不足以吸引林嘉文,或者說不足以構成他的人生動力。有人注意到,1月26日晚林嘉文發(fā)了一條微信:越發(fā)不明白自己這么拼是為什么,如果說是為自己,那只能說是為拼而拼。顯然,林嘉文陷入人生的迷惘了。問為什么而拼,其實就是在問人為什么而活著。這也許是一個沒有終極答案的問題。沒有答案而又不可能不問。古往今來多少人問過這個問題,多少人被這個問題所壓倒?
人生的意義,不是問出來的,不是討論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所謂“活出來”,就是那種看似普通的、世俗的、充斥著柴米油鹽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是生命的土壤,它不僅提供給你生存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等,它還有生命的精神養(yǎng)分,它讓生命的根須深植于土壤。如果江緒林、林嘉文的生命中多一點來自世俗生活的養(yǎng)分,事情會不會是另一個結果呢?
關懷著世界和他人,而自己尋找不到抵御重壓的精神養(yǎng)分和力量,也許是江緒林和林嘉文最讓人唏噓不已之處。如何讓人文關懷更多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到各項為人民服務的專業(yè)工作中去,是不是全社會應該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最后的關懷,也許就在生活本身。
(摘自《錢江晚報》2016年3月4日)
【素材分析】是啊,生命的意義是活出來的。天才之為天才,常在于出格于常人,包括取得驚世駭俗的成就,也包括生命如流星般劃過夜空。早在18歲之前,林嘉文同學就以頗有含金量的學術著作——許多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的高度——被史學界驚為天人。然而天人也有自我迷失的時候,他的自絕于人寰是這個社會沒有生長天才的土壤,還是天才的思想走得太快而靈魂無法跟上?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