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青年》是陳獨秀于1915年始創(chuàng)立的一門綜合性雜志,是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在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領域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多數(shù)學者對其思想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誕生出眾多的鴻篇巨制,然而對其文藝美學研究關注甚少,本文旨在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探討《新青年》雜志中文藝審美功利觀。
關鍵詞:《新青年》;內容;形式;文藝;審美功利觀
作者簡介:郭煥苓,女,漢族,1990年5月出生,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2014級文藝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美學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01
中國主流文藝是講求審美功利性的,《論語.陽貨》中的“興觀群怨”說,“怨”即借文章來諷怨不平之事,《尚書.堯典》 “詩言志”即通過文章來表達志向等都體現(xiàn)了審美功利性所在。然而,我們決不能忽視文藝本真的“審美自律性”,所謂的功利性只是其補充。近代王國維受康德、叔本華等西學的影響,極力倡導文藝審美自律性,朱光潛等人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主張把文藝從政治,社會的框架中解構出來,發(fā)現(xiàn)文藝的本來面目。而《新青年》雜志則極力倡導“文藝為現(xiàn)實服務”,主張文藝“用藝術手段做非藝術之事”,而不是培養(yǎng)美感,脫離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實質。
一、文藝內容的審美功利性
《新青年》雜志在文藝內容上的最大特點是提倡自然主義,反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傳統(tǒng),強調文藝為現(xiàn)實服務,彰顯文藝功利價值,漠視了文藝自身的美感。
陳獨秀順應時勢,以西為鑒,在《新青年.現(xiàn)代歐洲文藝史譚》中列述:“……自然主義,19世紀法蘭西左喇為之魁,現(xiàn)代歐洲文藝,無論何派,悉受自然之感化?!盵1]第二卷2號《通信》中也說過:“吾國文藝猶在古典主義理想時代,今后當趨向寫實主義。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文勝質者,有形式而無精神,貌似而神虧之謂也。欲救此文勝質之弊,當注意言中之意,文中之質,軀殼內之精神,古人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應之曰‘若言之無物,又何用文為乎?”
不可否認,西方“自然主義”在當時是適應中國時勢的,這正是文藝審美功利性所在。以戲劇為例,《新青年》中多次刊載了易卜生的戲劇在于他是個寫實主義者,他筆下的社會專制,壓制人的自由,使人喪失獨立性,號召人們起來反抗,這恰恰迎合了我們五四時期號召各界同胞起來反抗,爭取獨立自由的主題。
《新青年》雜志中闡釋的文藝功利價值取向明顯,那么文藝內容應服務于現(xiàn)實功用還是文藝自身呢?古典文學看似已不適應現(xiàn)狀,在向現(xiàn)當代社會轉換過程中患上了“失語癥”,中國文藝要想發(fā)展必須尋找自己的聲音,必須拋開古典,向西方學習,拿西方的“自然主義”來尋找改良的突破口。然而回想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及小說等在中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在世界文化史上綻放蓓蕾,在當時的中國卻被活生生拋棄,這是對歷史的遺棄還是對現(xiàn)世的負責?
二、文藝形式的審美功利性
該刊物中文藝形式方面最大的特點是“倡導白話文創(chuàng)作,反對文言文寫作”。所謂“白話”的解釋在第四卷第1號《通信 論小說及白話韻文》中:“白話”,即干干凈凈沒有堆砌涂飾的話,也不妨夾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2]
胡適在第四卷本第四號《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指出:自從《三百篇》至今,中國的文學凡是有一些價值,有一些兒生命的,都是白話或近于白話的。四大名著可被稱作“活文學”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一種活文字作的??傊骸八牢难越^不能產(chǎn)生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必須作國語的文學。朱希祖《白話文的價值》中說“作白話文,不必用功于作文,只用功于說話、演說即可。”在這里白話文的應用傳播功能成為首要因素,文學語言的美感皆被拋卻。
文學本身是語言的問題,語言與思想相結合,二者是統(tǒng)一的,語言本身重視其美感所在,它不是工具。而我們《新青年》雜志從第四卷本開始極力倡導白話文創(chuàng)作,力避文言文,這實質上是把語言本身當做一種工具,即“語言工具論”。我們不可否認白話文的優(yōu)越性,但一味的對古典語言的否決似乎成了對我國古典文學文化的一種反面抨擊。
中國古代文言書寫的文學形式真的一文不值嗎?它身上有著文藝形式的美感所在。中國先秦至近代的文言語言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杜甫短短的《春望》能將詩人感慨人生,國破衰亡,內心凄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若將其翻譯成白話則韻味散失,美感不存。劉勰的《文心雕龍》僅《原道》一篇其美感便可流芳百世,天地人觀念在寥寥數(shù)筆中便可現(xiàn)出真意。這些文言形式的獨特美感在白話中是難以表達出來的。
三、反思
無論是文藝內容還是文藝形式目的都是為了宣傳革命旨意,帶有極強的功利性,然而內容和形式本身的獨立性審美價值卻在這一時期被忽視掉。要改革,要在思想文化領域找到改革的把手,這是進步的,白話文寫作到今天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文藝終究是文藝,如何對待文藝的古今中外,文藝與現(xiàn)實關系至今仍需要商榷,誠想還需以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缎虑嗄辍冯s志本身是文學藝術的類型,培養(yǎng)欣賞者美感是第一要義,在與政治并軌的同時還需保持幾分文藝的“自律性”。在重視其現(xiàn)實功用的同時還需看重其文學藝術 “無用之用”的審美純粹性。
注釋:
[1]陳獨秀.《新青年.現(xiàn)代歐洲文藝史譚》(第一卷第三號)[M].中國書店出版,2011.
[2]胡適.《新青年.論小說及白話韻文 》(第四卷第一號)[M].中國書店出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