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河
人類的近親靈長目動物的體表都披著長毛,且皮下沒有明顯的脂肪層。而人類的皮膚已經(jīng)變得光滑細膩,皮下有豐厚的脂肪層??茖W家認為,人類體毛脫落的原因可能是:1.衛(wèi)生原因,為方便清理寄生在體毛內的寄生蟲;2.人類學會用火取暖之后,不再需要體毛保暖;3.有利于降低體溫;4.人類成為社會性動物后,體毛的減少便于相互辨認,便于加強兩性之間的性結合。但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可能起源于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因為以上兩種動物的皮膚都光滑無毛,且皮下都有脂肪,大腦發(fā)達。且人類的某些生活習性和對呼吸、發(fā)聲的精確控制也類似水獸。
人類體表為什么光潔無毛?它究竟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好處?人的體毛是如何脫落的?導致體毛脫落的動力因素是什么?
與人類性愛選擇有關
類人猿在社群生活、異性擁抱、撫摩與性生活的過程中,其中毛發(fā)少、皮膚光滑的母性生殖器(乳房、外陰)較易外露,容易得到雄性的青睞。光滑的皮膚也易產(chǎn)生更多的親吻、性愛刺激,激發(fā)愉悅感,由此誕生了減少體毛的內心渴望。
人類皮膚的進化可用“性愛選擇”學說來概括,由此推論,女性脫毛的時間進程與完美程度應遠早于男性。證據(jù)包括:1.猿猴類的母子、同伴之間,互相用前爪扒毛瘙癢與捉拿虱子的習性,這一舉動昭示了人類的初始階段,通過捉虱子、清理毛發(fā)內的寄生蟲獲得了皮膚被按摩的樂趣。毛發(fā)稀疏不利于寄生蟲的生存,這促進了體毛的脫落。2.每個人體表的氣味都具個體化,這是陸地哺乳動物遺留的特征。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按摩(包括水療)、撫摩、擁抱,能使人(尤其是女性)普遍產(chǎn)生心身的愉悅與安寧。3.目前世界上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個體之間,男性的胡須、鬢角毛、胸毛、體毛類型與濃密程度有很大差別,但女性體毛的多少與類型在人種之間幾乎沒有明顯差別。4.人類出現(xiàn)自尊意識之后,伴隨著羞恥感的產(chǎn)生,成人出現(xiàn)了用樹皮等物遮擋生殖器的行為,進而形成了制衣與穿衣的勞動能力與生活行為。因身體的絕大部分皮膚常年被衣服遮擋,減少了依靠體毛御寒與保護身體的作用,可能也是促進體毛退化的一個原因。
體力勞動加快體毛退化
最早的人類文明之所以首先出現(xiàn)在溫暖的大河流域,原因之一是原始直立人在勞動、狩獵、逃跑與族群之間搏斗過程中,必然產(chǎn)生體溫增高與流汗,稠密體毛的存在必然影響身體熱量的散發(fā)而影響勞動強度與時間,也影響皮膚對外界的感知能力和衛(wèi)生清理。原始人經(jīng)常去河中捕魚或洗澡幫助調節(jié)體溫,體毛少的皮膚較容易享受到洗澡、戲水的樂趣。
人類的正常體溫是37℃上下,若體溫超過42℃,蛋白質結構與生理代謝即遭破壞。生理學與動物行為學者的觀察證實,人類耐受高溫的能力、持續(xù)奔跑的耐力超過了陸地其他的哺乳動物。其主要原因是,體毛的消失有利于將運動產(chǎn)生的熱量通過皮膚血管擴張散熱、汗液蒸發(fā)和對流傳導而調節(jié)體溫,使人的體溫變化維持在生理限度以內。而其他哺乳動物劇烈運動所產(chǎn)生的熱能主要通過呼吸散發(fā)。
體毛脫落也增加了人類的疾病
成人全身皮膚的總面積為1.2~2.0平方米,總重量占體重的16%左右,實際上皮膚是機體最外層覆蓋面積最大的器官。從嬰兒、成年到老年,皮膚(尤其是顏面、頸部皮膚)的類型與變化,記錄著個體身份、生活環(huán)境、歲月變化與機體營養(yǎng)、精神狀況的痕跡。
體毛的消失,提高了皮膚感知外界與交流信息的能力,使人類的皮膚除了具有美學要求外,還具有良好的力學與結構特征,保證人體皮膚一生中每天承受千百次的負荷,摩擦、牽拉、扭曲、彎折,而仍能存活且保持穩(wěn)定的張力與彈性。因此,皮膚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寶貴的外衣和防護屏障,應當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細心愛護我們的皮膚。
但體毛脫落后也明顯降低了人體對寒冷、潮濕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雖然人類通過穿衣、取暖等措施得到了補償。但患傷風、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以及風濕類疾病的發(fā)生率增加了。
人類體毛的脫落,對社會文明的進展和人類智慧、自尊意識的形成與發(fā)揮,到底產(chǎn)生多大的推動作用,尚沒有人去研究。但與皮膚有關的科學,醫(yī)療、保健、服裝、美容、藝術、文學等占了人類產(chǎn)業(yè)與文化的很大部分。假如人的體表仍和我們的近親黑猩猩一樣披著一身長毛,還會有這么多五顏六色的服裝與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