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明
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把“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作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在這一“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下,身為小學教師,如何與學生平等、和諧交往,尊重、欣賞、寬容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近幾年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多次運用認同效應,組織管理學生,尤其是在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中運用,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認同效應又稱“名片效應”、“自己人效應”。它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引導者通過表達與對象之間的觀點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實際上向被引導者出示了一張自己人的心理名片,使被引導者產生一種同體觀,從而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消除或弱化對方的“反引導定勢”和防范心理,取得傾向于對方的觀點,接受對方引導的效果。認同效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觀點方面的認同;二是特征方面的認同。
1 認同效應的依據(jù)及在體育教學中運用
運用認同效應是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觀點和特征的相似點,其目的是為了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具體地說是為了縮短情感距離而不是認知距離。心理實驗表明:人與人之間心理相容時,一方的行為就能引起另一方積極的反應,反之,則會引起消極反應。教師的教育以學生為本,如果教師時常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學生的朋友地位,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學生的思想、情感,并把這種理解、感受恰當?shù)貍鲗Ыo學生,縮短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差距,讓學生感到教師是知已、是朋友、是伙伴,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記得有一次在體育課中,學生進行籃球教學比賽,有幾個學生往往不管技術好不好,拿球就拍,經(jīng)過多次提醒也無效果,因為他們都覺得球在自己手上最牢靠,最有可能投進球,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提出我一人與5名學生比賽,雖然我的球技遠遠高出學生水平,但在5人的圍擋下,我沒法投籃??偨Y時我說:“我拿著球跟你們一樣只想投籃,更希望能投進球,但籃球運動是集體項目,球賽一人打五人好打嗎?多注意同伴的配合,別人比你位置好,更容易投進球,要是我把球傳給他,那他就很輕松地投籃了,你們看這樣做對不對?”寥寥數(shù)語,讓被引導的學生與同伴都覺得老師是“自己人”,在幫助自己,同時教師的比方解除了同伴之間的不信任,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取得了超預期的效果。
一百多年前,美國總統(tǒng)林肯曾說過一段頗為精彩的話:“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會讓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睆牧挚显谟^點認同方面論述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前總統(tǒng)的超凡魅力所在。
2 認同效應不僅在觀點認同中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在特征認同方面也能有效表現(xiàn)
在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心情很急切的學生,很著急地學習新的技術動作,可事與愿為,越急越是錯誤動作多,連自己都覺得不滿意,可越錯越緊張,越急越錯,在糾正錯誤動作時,我把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作為首先解決的問題,針對錯誤原因,我對幫助的學生說:“我剛做(學)這個動作時,也出現(xiàn)這個錯誤,后來老師想了一個辦法改正了,我是這樣做……你肯定能比老師學得還快!”。被糾正錯誤動作的學生在這種“連老師都出現(xiàn)過這錯誤,我就不用著急了”認同的引導下,很快就消除了緊張心理,焦慮的心態(tài)放松了,往往會跟著老師的語言與比劃做動作,很快就認識了錯誤所在,糾正了錯誤動作,認同效應在“特征認同”中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運用認同效應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很多體育教師都以威武、嚴厲、直率等形象影響著學生,在對學生教育引導中運用認同效應時應體現(xiàn)以平等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和口吻。多運用學生容易認同、樂意接受的語氣和語調,如“我覺得還是像某某某這樣做比較妥當”、“如果這樣做,你們以為怎樣?”、“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我就會這樣做”等等,盡量少用“應當這樣”、“我們必須”等命令式的口氣,避免給學生造成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形象,否則容易構筑自己與學生之間一道“心理柵欄”,把自己與學生隔離,甚至對立起來。
2)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的年齡、文化、職業(yè)、地位、籍貫、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時,就易于產生自己人的感受。運用認同效應很顯然是以對學生的了解為前提的,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體育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運動心理的特點,設身處地站的學生立場上換位思考,努力尋找某些共同點,合理運用認同效應于教學中。
3)認同效應也是通過特定的儀表、姿態(tài)、語言等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教師的語言使用更是在產生認同效應方面有著顯著作用。有些體育教師可能受口令的影響,往往說話較生硬、直接,在運用認同效應時須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語言。例如:面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語言要通俗、略緩、親切,而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可用詞優(yōu)美、幽默、風趣一些,節(jié)奏明快些,有時夾帶一些方言顯得尤為親切。但是,倘若教師學講一些來自農村地區(qū)學生的方言土語,弄不好反被認為是在調侃他們很土,不僅不會產生認同效應,倒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4)需要掌握認同的分寸,不能認同過量,否則就表示了與學生相同的看法或行為,就等于為學生原有的不正確觀點或行為提供支持,作了負強化。
5)認同畢竟不是混同,認同只是教育引導的手段,而非目的。它是為了引導而認同,僅僅是某些看法或個體暫時性心理的認同,不涉及到基本觀點和原則立場,不能削弱甚至抹煞引導本身的立場、觀點,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認同效應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認同效應的運用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起著較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