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095-0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二、三學段習作中規(guī)定:"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不難看出,無論是三年級的起步作文,還是六年級的記事作文,要寫出一篇篇真實、真情的好作文,必須交給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lǐng),這其實是教會學生寫作兩個字:看、聽 。
1.眼觀六路:學會看
魯迅先生在《給董永舒》結(jié)尾處寫到"此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這強調(diào)了觀察在習作中的重要性。對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應(yīng)首先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1.1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觀察要有順序,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寫好一個事物,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的習慣。如,觀察靜態(tài)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tài)事件,可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jié)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zhuǎn)換的順序?;镜挠^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1.2仔細觀察,細致入微。
1.2.1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觀察。所謂多角度觀察,就是對指同一事物,或不變立足點,只變換所觀察事物的位置、方向的觀察,或站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對一個事物進行,或正面看看,或側(cè)面看看,或朝上看看,或朝下看看的細致觀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出現(xiàn)不同的視覺形象。我們一定熟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所說明的深刻哲理。我們也許還記得《畫楊桃》這篇課文吧,課文中的"我"由于與同學所處的角度不同,把楊桃說成是三角形。所以,為了全方位、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點,就要求同學們學會多角度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1.2.2指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觀察。所謂多層次觀察,就是對同一事物,從顏色、形狀、大小、材料、數(shù)量等方面進行觀察。比如《火燒云》中寫道: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寫出了火燒云變化快,顏色多。接著又寫火燒云一會是一匹馬,一會兒是一條大狗,一會兒又是一頭獅子,"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作者又寫出了火燒云形狀多。讀完全文,我們感受到作者把火燒云的奇幻的顏色和無窮的形狀變化描繪出來,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
1.2.3引導學生多層次地深入觀察。所謂多層次觀察,就是對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的層面,深入其內(nèi)部進行觀察,甚至借助觀察儀器。比如學習《爬山虎的腳》:當你看完了爬山虎密密層層的綠葉,你肯定在問:爬山虎是靠什么巴在墻上而不掉下來呢?對!你一定要扒開綠葉,看一看綠葉下那緊緊貼住墻壁的爬山虎的腳;當你看過了小貓可愛的外表,難道你不想再進一步了解小貓可愛的生活習性嗎?的確,只有我們不停留在對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點的認識上,而是立足于從不同的層面,深入到事物的內(nèi)部、本質(zhì)進行細致的觀察,才能夠立體地把握事物的特點。
1.2.4教會學生長期觀察。所謂長期觀察,就是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不同狀態(tài)進行觀察。比如《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法布爾有這樣的描寫:蟋蟀蓋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乙贿B看了兩個鐘頭,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從十月到冬天,法布爾的觀察從未間斷,所以才有了這樣細微的描寫,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蟋蟀勤勞,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折服。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觀察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是解決寫什么的有效手段,當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掌握了以上觀察的方法和內(nèi)容,學生假以時日的磨練,養(yǎng)成習慣,長成本領(lǐng),錦繡文章即可垂手而得。
1.3寫得美: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如果學生僅僅只停留在眼睛看,這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把眼中的"畫卷"變成文中的"美景"。
1.3.1寫景物:多用修辭;動靜態(tài)結(jié)合;展開想象。多用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shè)問。如《火燒云》的開頭: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作者抓住小孩子的臉、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小白豬等的顏色變化,采用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火燒云的顏色豐富,提高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限的遐想。
動靜態(tài)結(jié)合: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tài)或靜態(tài),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結(jié)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相對,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如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tài)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tài)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再如他的"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靜山因"轉(zhuǎn)"而動,流水因"日"而靜,一經(jīng)詩人之眼,一切飽蘊詩意。
展開想象:想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如《山中訪友》一文: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fā)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zhuǎn)、流淌。作者鐘情于山水,把樹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與樹已經(jīng)融為一體,情感可見一斑。
1.3.2寫人物:多用細節(jié)描寫。俗話說:"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在看的同時,要把人物的一言一行記下來,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動作描寫:"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扎好繃帶。"這一連串的動作詞描寫,特別是"蹲""跪"更是刻畫出伯父的心中沒有身份等級之分,寫出了伯父對車夫的關(guān)懷備至。
2."耳聽八方"——學會聽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古往今來,我們都在強調(diào)傾聽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和學會欣賞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之一。聽的能力,是語文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
2.1聽懂對方圍繞什么話題在說。陶淵明詩中寫道:"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于對方的說話,要集中注意力,積極認真地聽。有時,還得排除外界干擾,專心致志地聽。如三年級《灰雀》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只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這段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都是圍繞"灰雀"的去向在說,讓人一讀一目了然,我們也明白了,對話中列寧在引導小男孩去認識自己的錯誤。
2.2聽清楚誰在說?說了什么?表達什么意思?對于別人的說話,要聽準音,結(jié)合上下句去辨別對方說話的真正內(nèi)容。如:媽媽買回一條活魚,忙亂中她讓女兒拿一個"盤子"來。女兒聽后一分析,知道母親要的是"盆子"(養(yǎng)魚),而不是"盤子"。待她拿來盆子后,母親很高興。這個結(jié)果印證了女兒聽話、分析的正確性。
聽對方說話,要聽清每一個字詞,明白對方真正的意思,迅速作出正確判斷,以免產(chǎn)生歧解。某單位李工程師,接到某會議秘書組通知他去參加該會議的電話,對方最后說:"如你單位同意報銷差旅費食宿等問題由我們負責。"他高興而至,對方請他交費用時,雙方發(fā)生糾紛。原因是對方的話有歧解,他未問清楚,誤解了對方意思。
有時,還要注意對方話中的"弦外之音"。相傳在一次外交聚會上,有人請周恩來總理簽名留念。一美國記者指著總理的筆說:"尊敬的總理先生,怎么你也用'派克'筆?"總理平靜地說:"戰(zhàn)利品!"那人聽后立刻羞愧而去。
2.3寫得美:采用四種語言描寫方式;適當寫出說話人當時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在描寫人物對話時,我們緊扣主題,圍繞中心,把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和突出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下來。比如三年級課文《我不能失信》中的語言描寫:
她剛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小珍今天上午要來找她學疊花籃。
……
"不,媽媽。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明天見到她時,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沒有忘記,我不能失信啊!"
"我明白了,我們的慶齡是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望著慶齡笑了笑,說:"那你就留下來吧!"
這段慶齡和爸爸、媽媽的精彩語言對話描寫,圍繞"去不去伯伯家"和"要不要留下來教小珍疊花籃"展開,我們在這一來一去的對話言行描寫中,感受到慶鈴是個"守信用"的孩子。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新課標把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見"觀察"的重要性。只有源于細心觀察,冷靜的思考,合理的聯(lián)想或想象,才能讓寫作內(nèi)容真實、理智而生動。學生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有效地進行思考,有效地進行評價。學會傾聽,也就學會了尊重別人,學會了真誠處事,學會了關(guān)心,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也會使我們的學生獲得一把學習的金鑰匙。讓我們的學生都擁有"千里眼,順風耳"!享受寫作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