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來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所有只知道控制人力成本的老板都是無能的,是不值得跟隨的。
和人才砍價,美名其曰為“控制人力成本”,有太多的公司只在投入上斤斤計較,而不去思考如何能讓人才有更多的產(chǎn)出。所以玩來玩去都是個死局,明擺著就是雙輸。
盲目砍價的不良后果
互聯(lián)網(wǎng)人才市場越來越透明,早已進入了優(yōu)秀人才的賣方市場,雇主方強行壓價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一分錢一分貨,當你洋洋得意地通過砍價把候選人攬入麾下,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時,就要當心你招募的很可能不是人才,而是庸才。
能夠忍受砍價的,通常并不具備強勢的議價能力,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短板,只是你不知道。優(yōu)秀人才時刻面臨著市場上的各種誘惑,如果他覺得自己被低估,即使當時接受你,其后放鴿子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砍價進入公司的員工,通常都會有一種委屈的心理,這會使他容易把各種暫時性的不適放大,極大地妨礙融入和為公司做貢獻。
對于公司來講,砍價招人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定式——更多關(guān)注人才成本,而不是性價比。
砍價的原因
真心是用不起。你一個工作2年的小孩,雖然是名牌大學畢業(yè),一線公司背景,但月薪太高,真心用不起。
控制風險。你雖然履歷上看著很牛,但是不是真的很牛,我也沒有把握,那就先便宜點。
薪資結(jié)構(gòu)不允許。你是挺不錯的,但和你相似經(jīng)歷能力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在我們公司的工資都沒有你期望的高。
你看你之前的公司也不大,我們可是行業(yè)第一的公司,光環(huán)大,能要你都是給你臉了,還想漲薪,美得你。
這個人和崗位的匹配度沒那么高,過來也就是湊合用。
公司發(fā)展到今天,都是這班老兄弟拼命拼出來的,后來的人憑什么來了就那么高薪資,是過來摘果子嗎?
會甄別、找得到、留得住、能挖潛
領(lǐng)著一幫牛人干活對于多數(shù)老板都是個挑戰(zhàn)。牛人能力強,想法多,想要的也多,你如果不能以兩倍甚至三倍于他們的速度奔跑,他們轉(zhuǎn)身就去其他地方了。
◆會甄別
測評、面試,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即使候選人之前有過出色的背景和經(jīng)歷,也未必在你這能全部發(fā)揮。入職前,只給出兩個高潛人才的標準:自己想、能做到。
牛人都是一次次挑戰(zhàn)自己極限,每次達成目標的過程都跟死一次差不多,都說下次再也不這么折騰了,但稍喘兩口氣就又閑不住,開始了下次死去活來的歷程。就這樣,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
入職后甄別也要跟上,伴隨嚴格的淘汰機制。
◆找得到
招牛人永遠都是老板的事情,招人是公司最重要的投資,這個上面投不好,一切都完了。去找投資人,你咋不讓別人去呢?
◆留得住
其實很簡單,你只要夠賺錢,發(fā)展速度夠快,并且愿意分享勝利果實,什么樣的人才你都留得住。反之,你有再多的愿景,再好的員工關(guān)系,加上你100分的顏值,也是白搭。
做企業(yè)追求的是重劍無鋒,那么多的花架子,你除了把自己騙了,還能騙誰?
◆能挖潛
本來是80分的牛人,到你這還是80分,那你頂多就是個不虧不賺。牛人對于個人的成長都是極其在意的。能把初露崢嶸的小牛在你的體系中培養(yǎng)為大牛,這才是你企業(yè)的價值所在。
歸根到底,老板成長多少,企業(yè)成長多少,是留住人才關(guān)鍵。想挖牛人潛力,先挖挖自己潛能。當你抱怨手下人動作慢,不成長,先照照鏡子自省一下,自己這三個月是否前進。若非如此,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