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劉元卿《賢奕編·警喻》載有一則“猩猩嗜酒”的故事。
猩猩嗜酒,乃天性也。為了捕捉它們,村民們想出了一個高招:擺上好酒,陳列酒器,而且把草鞋放在一旁,引誘猩猩上鉤。這些猩猩見了,知道這是誘惑它們的伎倆,于是破口大罵。其中一個猩猩說:“盍少嘗之?慎無多飲矣!”于是,這些猩猩相與取小的酒杯稍稍飲了一點,一邊逃走一邊破口大罵。但是酒一到口,便不能自已,不久這些猩猩來取稍大一點的杯飲酒,然后又是大罵而去。如是幾番下來,“遂取大爵而忘其醉?!本怪链┥喜菪?,仿效人的模樣歡呼跳躍。猩猩東倒西歪之時,村民捕捉,“無一得免焉”。
作者最后慨嘆:“夫猩猩智矣,惡其為誘也,而不免于死,貪為之也?!?/p>
欲望人人都有,如何抗拒,不致蹈死卻是大智慧。春秋時期,柳下惠坐懷不亂,這是用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抵制誘惑的成功范例。相傳魯國有一個男子,自己獨處一室。一天夜里,有一個婦人夜行到此,欲要投宿。這個男子思考再三,沒有開門。婦人質(zhì)問他為什么如此無情無義。他說:“你年輕,我也年輕,孤男寡女,保不準(zhǔn)會出問題,讓世人恥笑?!眿D人說:“你為什么不學(xué)一學(xué)柳下惠呢?”這個男子說道:“柳下惠能管住自己,我卻不一定能管住自己?!?/p>
柳下惠用自己的德行操守演繹了一段動人的故事,讓后人備加仰慕;而魯國的男子想到自己也許不能像柳下惠一樣,于是干脆來個“不讓進門”,雖說不近人情,卻也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清朝的馮士圻就有著“不見為妙”的佳話,也算是躬身實踐前賢遺風(fēng)。
馮士圻,身為清朝一個進士,一生光明磊落,頗有清譽。他酷愛碑帖,幾近癡醉,在碑帖和書法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一日,有一個下屬官吏給他送去一宋代名碑帖,乃稀世珍寶,馮士圻對此仰慕已久。望著包裹里的名碑帖,他進行著激烈的思想斗爭,幾次想要打開包裹的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最后,他原封不動,物歸原主。馮士圻的說法是,一旦把包裹打開,見了如此珍寶定會愛不釋手,最后收下名碑帖,那自己一生的清譽將會毀于一旦。從此,世上便開始流傳馮士圻的一句名言:不見為妙。
我們都有一個崇尚道德的美好心愿,但是,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現(xiàn)實的教訓(xùn),已經(jīng)發(fā)生的許許多多的案例一再告誡我們,在誘惑面前人內(nèi)心的道德防線其實十分脆弱。曾經(jīng)有一個貪污了數(shù)百萬元的貪官在法庭上說:“我兜里裝了幾千元錢,可是裝了一年沒動一分,沒有我需要花錢的地方,可是一見到錢我還是不由自主地來者不拒?!?/p>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曾經(jīng)說過:“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個心里感到誘惑就對誘惑進行反抗,而絕不服從于它的人?!边@樣的標(biāo)準(zhǔn),猩猩們無論如何是做不到了,它們不知道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想要關(guān)上難于上青天。聰明的做法還是為自己設(shè)立一道屏障,類似馮士圻的“不見為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子。
圖:王恒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