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評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xiàn)場,幾個項目的簽約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
為了簽約,都蠻拼的。老板很累,領導很忙。項目成了畫餅,招商成了“招傷”。企業(yè)能不能留下來不重要,重要的是簽約儀式上的數(shù)字保住了。也難怪有企業(yè)老板發(fā)牢騷說,一個月內省里市里來回跑了四五趟,打亂了他原本要出國考察的計劃。
那么,招商造假到了什么地步?《人民日報》的采訪足以窺斑見豹:以中部某市為例,今年,該部門的任務是招商引資一個億,到5月份完成的任務還不到1/4,負責人著急地找熟悉部門的領導,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對方的項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實在不行,就聯(lián)合招商,再在土地等數(shù)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幾千萬的投資變成幾個億?!?/p>
造假的招商究竟“表演”給誰看呢?答案無非有二:一則,這是“表演”給難以完成的任務看的。不少地方開年之后就咬牙切齒提出要“狠抓大項目”,于是,集中簽約、集中開工等盛況此起彼伏。情勢所逼,難免有渾水摸魚。在一味貪快求進的壓力之下,難免有地方部門會把招商引資視為救命稻草,逼著經濟部門大干快上,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句話,“調門”起得太高,最后就只有“假唱”了。
二則,跑偏的政績觀要校準過來,還是千難萬難。盡管頂層設計多次強調,要扭正政績觀,守住發(fā)展和生態(tài)兩條底線。但在不少基層部門眼中,單一而抽象的經濟數(shù)據(jù),仍是考核政績的顯性標準。政績考評體系仍未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新標準,急功近利之下,難免擦槍走火。
以上道理,并不新鮮。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勞民傷財?shù)奶摷俸灱s,幾千萬也敢“包裝”成幾個億,這膽子,難道不是經年累月“練就”出來的?如此低技術含量的“表演”,權力的內外部監(jiān)管機制為何就是揭不開其浮夸的外衣?
用國家統(tǒng)計局的話說,時下內外部形勢復雜,“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這個時候,不妨對各地項目數(shù)字來個大檢查,看看哪些是真金白銀、哪些是唬人的把戲。至于把造假的潛規(guī)則弄成明規(guī)則,也該是責任清單“秀牙齒”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