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圣超
摘 要:當今社會,不孝的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這就引發(fā)人們對傳統(tǒng)孝文化的重新思考。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他所倡導的“孝為家和之方”“睦鄰為和家之輔”“先于孝而后于忠”等思想對當代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曾國藩;孝親;睦鄰;先孝后忠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185-02
百善孝為先,尤其在養(yǎng)老機制尚未健全、以家庭養(yǎng)老模式為主的當今社會,弘揚孝道就顯得更加重要。作為著名的儒學家,曾國藩無論是對孝道理論的闡述還是對孝道的踐行,都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孝為家和之方
曾國藩十分重視孝道文化,在他看來,孝比讀書求取功名更重要。他說:“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guān),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1]115曾國藩重視“孝”,但并不意味著他用孝來否定讀書求取功名,只是主張在兩者發(fā)生沖突時,要以“孝”為先。他同時指出,讀書獲取功名應(yīng)當有益于孝。孝是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的重要法則,是家庭和睦祥瑞的重要因素,曾國藩用因果報應(yīng)來論述孝的重要性?!靶⒂褳榧彝ブ槿?,凡所稱因果報應(yīng),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盵2]574因果報應(yīng)未必在所有事情上都能應(yīng)驗,但在孝這一問題上沒有不應(yīng)驗的,那就是:盡孝道會獲得吉慶,否則就會招致禍殃。正是由于曾氏家族恪守孝道,才使得其兄弟子侄在長期的宦海沉浮之中互相照應(yīng)、榮辱與共,保證了其家族的長遠發(fā)展。因此,作為曾國藩家族的三項家教法寶(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1]302)之一,孝致祥被曾國藩放在了首要地位。
孝,在常人看來,不外乎從物質(zhì)上奉養(yǎng)父母,但在曾國藩看來,這些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從精神上關(guān)心他們,給他們以精神上的安慰,做到“事親以得歡心為本”[1]302。對于父母來說,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往往比滿足其物質(zhì)上的需要更重要。同時,曾國藩的孝道思想還體現(xiàn)在他對孝道的踐行上。由于種種原因,曾國藩不能長期守在長輩身邊,但他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他們。對于長輩的掛念還體現(xiàn)在,曾國藩頻繁地寫信,向長輩匯報自己當前的狀況,以免他們擔心,并且在書信中,他總是以“孫男”或“侄”“跪稟”“祖父母”或“父母親”或“叔父母”“膝下”或“萬福金安”開頭,以“**謹呈”或“**謹稟”等敬語結(jié)尾,其孝心可見一斑。
曾國藩不但自己踐行孝道,而且還經(jīng)常教導兄弟、子女要恪守孝道。“諸弟及兒侄輩,務(wù)宜體我寸心,于父親飲食起居十分檢點,無稍疏忽;于母親祭品禮儀必潔必誠,于叔父處敬愛兼至,無稍隔閡?!盵1]279這是因為,兄弟和睦關(guān)系到家族的興衰,“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1]332。因此,堅持“以和睦兄弟為第一”[1]332的原則,身為長兄,他主動擔負起教育兄弟的重任。曾國藩對于兄弟之愛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兄友弟恭”“愛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的層面,而是經(jīng)常教導兄弟,“余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yè)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則我之大不孝矣?!盵3]229對于兄弟,曾國藩教導他們要勤勞、儉樸,因為他懂得姑息之愛,久而久之,就會讓兄弟變得懶惰,助長驕傲狂妄之氣,實際上也就是不孝。因此,兄弟之愛更重要的應(yīng)體現(xiàn)為德業(yè)相勉、過失相勸,愛護兄弟,但不能包庇姑息他們的錯誤。曾國藩進一步指出,在家族當中,孝道應(yīng)當推而廣之,由對祖父母的愛推至愛叔父、由對父母的愛延伸至愛兄弟的妻妾兒女,進而擴展至愛國家和人民,由孝親上升至仁民。
二、睦鄰為和家之輔
在曾國藩看來,孝不僅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內(nèi)部,還體現(xiàn)在鄰里關(guān)系上?!扒Ы鹳I屋,萬金買鄰”,良好的鄰里關(guān)系對個人和家族的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曾國藩認識到處理好鄰里關(guān)系的重要性,因此,將祖父星岡公“人待人無價之寶”[1]360視為處理鄰里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曾國藩認為,對于鄰里,不可怠慢,更不可貪占人家便宜、輕取人家財物,相反,應(yīng)當盡可能做一些有益于鄰里的事情。比如,曾國藩曾經(jīng)在家信中寫到:“置一義田,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以贍救二十四都貧農(nóng)”[3]300。很多時候,家族中有在朝廷做官的往往在鄉(xiāng)間無惡不作、欺壓鄰里,讓賢明的人感到心寒,讓品行不好的人肆無忌憚。曾國藩主張,在處理鄰里關(guān)系時,要堅持“以和為貴”的原則,即使不得已,與鄰里發(fā)生沖突,也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薄責鄰里。曾經(jīng)就有與李次青發(fā)生的矛盾,曾國藩在家信中寫道:“余生平于朋友中,負人甚少,惟負次青實甚。兩弟為我設(shè)法,有可挽回之處,余不憚改過也。”[3]234正是由于曾國藩這種親近、寬待鄰里的態(tài)度,使得他贏得了鄰里的尊重,在鄰里之間樹立了威信,這在鄰里關(guān)系淡薄的當代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當代社會,尤其在城市里,人們連住對門的都不認識,很多家庭被分隔在一個個有限的空間內(nèi),進門后立即鎖門,大家過起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甚至隨著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人們有了一種新型的鄰里關(guān)系,即網(wǎng)上鄰居。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遠處的親戚關(guān)系再好,遇有急難時,也比不上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夠及時幫助。據(jù)載,清代官員張英的老家人因宅基地問題與鄰居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讓張英想辦法整治鄰居,為家族掙回面子。張英給家人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深有感觸,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后也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地三尺,結(jié)果成了六尺之巷。很多時候,良好的鄰里關(guān)系比遠道的親戚關(guān)系更能讓人們受益。
三、先于孝而后于忠
曾國藩對國家可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把國家之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對待。他曾經(jīng)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寫道:“凡辦大事,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如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真正做到了如贈沅弟的信中所說的“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后昆?!痹鴩谙特S元年三月十四日的奏稿中指出,報國就應(yīng)當像李綱那樣,做到“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禍難,屢瀕九死,而愛君憂國之志終有不可奪者”。在曾國藩看來,“忠”不能只有“忠君之心”,更重要的是“切實做去”,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六日的家信中寫道:“惟當同心努力,仍舊拼命報國,側(cè)身修行八字上切實做去?!彼衷谕味辏?863年)正月十三日寫到:“吾兄弟報國之道,總求實浮于名,勞浮于賞,才浮于事。從此三句切實做去?!庇纱丝梢?,曾國藩不僅有忠國之心,更重要的是有報國之行。
《孝經(jīng)·廣揚名章》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君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由此可見,孝可移作忠。孝親之所以可以升上到忠于國家和人民的層面,原因就在于,忠、孝二者具有本質(zhì)上的一致性,“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禮記·祭統(tǒng)》)。盡管忠、孝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矛盾的時候。當忠孝產(chǎn)生矛盾時,曾國藩主張,“先于孝而后于忠”,也就是說,要“先孝后忠”。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曾國藩在赴任途中,得知母親去世,“大慟,改服奔喪”“抵家哭殯”。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他在外地收到父喪訃聞,“大慟,仆地欲絕”,特意要求“在籍守制,稍盡人子之心”。作為兒子,曾國藩對父母盡孝;作為官員,他對國家盡忠。當二者發(fā)生沖突時,曾國藩選擇先孝而后忠。可見,他的忠孝觀。
值得一提的是,孝敬父母、尊重上級,并不等于盲目順從。當父母、上級有錯時,我們應(yīng)當及時諫諍。這里,曾國藩樹立了榜樣。在《敬陳圣德三端預(yù)防流弊疏》中,曾國藩直言“敬慎”而“辨之不早,其流弊為瑣碎”“自道光中葉以來,朝士風氣專尚浮華”,主張“崇實而黜浮”“廣大”而“辨之不精,亦恐厭薄恒俗而長驕矜之氣”,指出“皇上偶舉一人,軍機大臣以為當,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臣等九卿以為當,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必科道百僚以為當,然后為國人皆曰賢。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與普天下人共之。宸衷無纖毫之私,可以謂之公,未可謂之明也。必國人皆曰賢,乃合天下之明以為明矣。”曾國藩規(guī)勸咸豐帝不得瑣碎、浮華和驕矜,不然等到流弊出現(xiàn)再挽回就困難了。咸豐帝看到奏折后是非常憤怒的,然而,曾國藩并沒有退縮,依然諫人之不敢諫。正如《孝經(jīng)·諫諍章》所載:正因為天子、諸侯、大夫有爭臣,士有諍友,父有諍子,才使得處于上位的人免于不義。因此,當父母、上級有錯誤時,做子女、下屬的應(yīng)當及時進行勸諫。但需要注意的是,勸諫要注意方式、講究方法,盲目地勸諫有時并不一定能收到積極的效果。在這里,曾國藩對自己的勸諫方式進行了反思。他說:“自是以后,余益當盡忠報國,不得復顧身家之私矣。然此后摺奏雖多,亦斷無有似此摺之激直者。此摺尚蒙優(yōu)容,則以后奏摺,必不致或觸圣怒可知矣。諸弟可將吾意細告堂上大人,毋以余奏摺不慎,或以戇直干天威為慮也。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系念家事。余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爾忘私,國爾忘家。計此后但略寄數(shù)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盵1]137
當今社會,代際關(guān)系不和諧、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突出,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這些都嚴重沖擊了傳統(tǒng)孝文化。當親情以金錢來衡量、對親不敬、兄弟不和、鄰里關(guān)系緊張等社會問題凸顯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之孝文化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作為著名的儒學家,曾國藩所倡導的孝為家和之方、睦鄰為和家之輔、先孝后忠等思想可以為此提供有益的借鑒。在家庭倫理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鄰里和睦,并由此推至愛其他人,這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曾國藩.曾國藩家書: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
[3]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北京:線裝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