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葉
自從核技術(shù)問世以來,除了它的巨大威力以外,它所帶來的核輻射問題也一直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日本攝影師新井卓耗費了十年的時間持續(xù)關(guān)注這一問題,他的新作《紀念碑》也獲得了2016年日本著名的木村伊兵衛(wèi)攝影大獎。
1954年3月1日凌晨,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在距離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huán)礁160公里的地方進行捕魚作業(yè)。3點45分左右,第五福龍丸的船員看到西邊的天空中突然放射出強烈耀眼的光芒,紛紛驚慌失措地叫了起來:“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殊不知,這是3點42分美軍在比基尼環(huán)礁實施的一次氫彈試驗。幾分鐘之后,遠方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整艘船被震得激烈搖晃了起來。船員們這才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便打算逃離這片海域。等他們把漁具、繩鉤收拾完畢,天上已經(jīng)下起了混雜著白色粉末的大雨。船員們抬頭望著天上這些不明之物,試圖用手去接這些飄落下來的粉末,有的人甚至把粉末放到嘴里去嘗。而一旦這些砂礫般的灰塵落入眼睛,便產(chǎn)生針扎一般的劇痛。到了傍晚時分,這些船員全都出現(xiàn)了頭暈、腹瀉、惡心等癥狀,他們被粉末觸及到的皮膚開始出現(xiàn)燒傷一樣的狀況。在一個星期之內(nèi),船員的皮膚全都變成了黑色。3月14日,第五福龍丸回到燒津港,船上的船員才懷疑受到了核輻射,并被送到醫(yī)院檢查。同時,在他們捕獲的金槍魚、鯊魚身上也都檢測到放射性物質(zhì)。半年之后,船員久保山愛吉去世。而當時天上落下的那些放射性粉塵則被稱為“死亡之灰”。
2010年,當日本攝影師新井卓見到這艘遭“死亡之灰”覆蓋過的第五福龍丸,并認識了這些船員之后,他便決定用達蓋爾銀版法將這些曾經(jīng)遭受過苦難的人與物記錄下來。
在這一年的秋天,新井卓從東京都立第五福龍丸展示館拿到了“死亡之灰”的樣本。2011年3月11日下午,他帶著這些“死亡之灰”到附近的公園,打算用達蓋爾銀版法進行拍攝。當他架好三腳架,正走向釣魚區(qū)附近的岸邊時,眼前的視野突然發(fā)生了劇烈的搖晃,他整個人向前傾倒,完全無法站穩(wěn)。路邊賣烤地瓜的小型卡車也在前后搖晃。他才意識到可能發(fā)生了大地震。這就是之后對整個日本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東日本大地震。這千年一遇的地震以及隨后發(fā)生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再一次讓日本處于嚴重核危機的境地,不論是物理上還是精神上,都讓整個日本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在“3·11大地震”之后,許許多多的日本攝影師都以這次地震與“核危機”為主題,奔赴福島受災地區(qū),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而新井卓也是其中的一員。不過,他并沒有讓自己的腳步和視線只停留在福島,而是懷揣著對“核”問題的思考,從福島到廣島、長崎,再到美國各地旅游,探訪各個與“核”有關(guān)系的地區(qū),用達蓋爾銀版法拍攝當?shù)氐娜藗儯源私?gòu)他的“核紀念碑”。
1978年出生的新井卓,從小就是一名優(yōu)等生。因為在美術(shù)館里看到著名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的作品而開始迷上了攝影。于是,他便從原來的大學退學,轉(zhuǎn)入到東京綜合攝影專業(yè)學校學習。當新井卓立志成為一名專業(yè)攝影師的時候,他便希望能夠從最基礎(chǔ)的技法開始,按順序?qū)⑺袛z影技法全都學習一遍。但可惜的是,最古老的攝影技術(shù)卻沒有人能夠教授。他只好自己埋頭鉆研,自學達蓋爾銀版法。讓新井卓意想不到的是,當他開始接觸到達蓋爾銀版法,就立刻被吸引住,完全無法自拔。他發(fā)現(xiàn)這種古老的攝影技法所拍攝的照片,其畫質(zhì)竟然遠遠勝過了現(xiàn)在的數(shù)碼照片。
在過去這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新井卓一直都在用達蓋爾銀版法創(chuàng)作。每一次拍攝,他都必須精細地將銀版打磨至平滑的鏡面狀態(tài),然后用碘讓銀版具有感光性,再放入照相機中拍攝;拍攝完成后,必須利用水銀蒸汽將拍攝好的銀版顯影,最后再進行定影、水洗。如果在研磨和調(diào)節(jié)的過程中稍有差池,或者氣溫、濕度發(fā)生細微變化,都會對成像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每一次的拍攝,都是一個極具儀式感的過程,需要他集中所有的注意力,耗費大量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很多人在面對重大問題的時候總是慌不擇言地想要給出答案,而達蓋爾銀版法的“緩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讓人可以按照個人標準來思考重大問題的裝置。
新井卓之所以迷戀這種古老而繁瑣的達蓋爾銀版法,絕不是因為通常意義上的復古情結(jié),而是將這種攝影方式當成一種能夠更加真實地記錄現(xiàn)實的“記憶裝置”。在他看來,“人們很難從日常生活的標準與時間感中脫離出來。很多人在面對重大問題的時候總是慌不擇言地想要給出答案,而達蓋爾銀版法的‘緩慢,正好與這種沖動相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讓人可以按照個人標準來思考重大問題的裝置”。這也是他選擇以這種技術(shù)來表現(xiàn)“核”這個主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jīng)過這種緩慢而又慎重的拍攝之后,那些現(xiàn)實中的人與物仿佛被附上了某種靈光,從成像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某種耐久、莊重的氣息,宛如建筑或雕像般地威嚴,簡直就像是從歷史中被提取出來似的。由于技術(shù)上的效果,被攝事物在銀版中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閃爍著某種刺眼的藍色影調(diào),讓這些銀版作品平添了一股神秘而恐怖的味道。似乎有某種強大的神秘力量正透過銀版告誡著我們什么,讓我們明白應(yīng)該相信什么,以及如何去相信和實踐,而不是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欲望和野心。這種特殊的視覺和物質(zhì)形式也強化了作品主題中的權(quán)力概念,成為最有威力的、宗教式的象征。
新井卓的最新系列作品被命名為《紀念碑》(MoNUMENTs),這個詞源于拉丁文“monumenturn”,原本是提醒和告誡的意思。顯然,紀念碑絕不僅僅局限于某種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而建造的令人敬畏的建筑與雕像,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所有具有提醒和告誡功能、具有紀念性和禮儀功能的物品,都可以成為紀念碑。
毋庸置疑,新井卓所拍攝的這些銀版攝影作品恰恰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這些小小的“紀念碑”因“核危機”而誕生,保留下了人類的“核災難”記憶,并構(gòu)成了某種歷史的證據(jù)。這一張張薄薄的銀版所散發(fā)出來的微弱光芒,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告誡著我們:它們不僅僅標志著某一特殊的核事件,同時也象征了核災難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