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淼峰
【摘 要】只有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才有引的方向、導的重點,也只有分析了學情,研究了學情,教學才有相應對策、具體方法。“預學”形式化、空洞化、低效化的現(xiàn)狀,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學情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要避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以學情視角努力尋找有效設計“預學單”的基點,活用“預學單”,以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預學單 把脈學情 因學設教
教師的教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蔽ㄓ幸詫W生“學”的起點為起點,唯有正確把握具體學情,教師的教才能有的放矢。而“預學單”是把握學情的重要支架,“預學單”的設計與活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設計、教學進程以及教學效果。
一、問診“預學亂象”
審視具體的教學現(xiàn)實,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師一方面已經(jīng)意識到“預學”的重要,將其作為常規(guī)作業(yè)列入教學流程;但另一方面又缺乏對“預學”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導致“預學”形式化、空洞化、低效化。
(一)預學內容空洞,形式化
預學,顧名思義,就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學習的課文。而這其中,“預學什么”是關鍵。一些語文教師對此也略有安排,比如給自然段標序號、畫出生字新詞、熟讀課文等。這些環(huán)節(jié)不能說不需要,但如果每一篇課文的預學都僅僅停留于此,無視具體的“這一篇”,無視文體的差異,無視精讀與略讀的差異,只是“統(tǒng)而預學之”,那么必然會出現(xiàn)“形式大于內容”的表象,更何況類似的“預學要求”,完全無助于“學情分析”,無助于自我教學改進。
缺少具體的有指向性內容的預學設計和布置,勢必使學情分析走向經(jīng)驗化,使本應是教學核心“構件”的學習基礎和經(jīng)驗狀況降格為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預學環(huán)節(jié)孤立,背離化
引導學生進行“預先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便于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從而使教學真正建立在學生的已有基礎、已有經(jīng)驗之上??墒聦嵣?,一些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預學”與“設計”的相互關系、“預學”與“教學”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僅僅把“預學”作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項作業(yè)加以布置。比如一些教師能看出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感,但在其教學設計中卻看不出消弭距離、激發(fā)興趣的有效舉措;一些教師能認識到文本的難易程度對學生的影響,但在教學過程中卻依然按部就班、從零開始……如此種種,將“預學”與設計、教學相割裂,使“預學”成了一種孤立的存在。
(三)預學反饋單調,簡單化
一些語文教師意識到“預學狀況”應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安排“預學檢測”環(huán)節(jié),然而這種檢測往往被前置且固定在新課起始階段,借助聽寫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通過投影檢查學生標畫段落的情況、通過巡視了解學生畫找生字詞的情況……這是又一種簡單化的形式主義,純粹為了檢測而檢測,為了反饋而反饋,對接下來教學的改進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對象實際學情的把握沒有顯著性的效果。
二、找準設計基點
關注“預學”,教師需要更新課程理念,并充分認識到“因學設教”的重要性,就“預學單”的設計而言,應充分體現(xiàn)這一理念。
(一)開掘課題的象征性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品讀教材中文本的題目不難發(fā)現(xiàn):題目或直接點明文中事件,或聚焦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或指向文中所寫之物,或提示文本所要闡述之理……題目具有隱含的指向性,這為引導學生經(jīng)由題目走向文本、借由題目自解文本提供了有效路徑。
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的題目既提示了寫作對象,又富有文學的想象意味。筆者在預學單中設計了這樣一題:“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請找到句子寫下來。”從預學分析來看,幾乎所有的學生讀完文本之后都能獲得相對確定的信息。這是學生通過自學獲悉的,也是學生閱讀心理的某種自覺回應——爬山虎有腳嗎?那么它是什么樣的?如此指向性明確的預學要求,為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這腳是怎么爬的?作者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做了有效鋪墊。
(二)活用課后練習的內隱性信息
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后都附編有“思考與練習”,意在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去接觸文本、理解文本、習得語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與思考”的習慣。課后練習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把其中的“言語表達信息”作為“預學點”,有助于引導學生充分感知語言,為進一步理解和習得語言奠基。
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后有這樣一道題:“課文中的許多地方把蟋蟀當作人來寫……我要找出這樣的句子讀一讀,再把它們抄下來?!惫P者將此轉化為“預學要求”:摘錄文中把蟋蟀當作人來寫的句子。此設計,一方面是對了解文體語言特征、課后思考練習的自覺回應;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的語言比較品評奠定了基礎。事實上,類似的“言語提示信息”在許多文本的“課后練習”中都有,預學設計時可積極借用、活用。
(三)聚焦文本內容的內嵌性信息
預學時也可以根據(jù)文本中的一些顯性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①文本的言語風格是重要資源,如《北京的春節(jié)》中老舍的語言風格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預學時可設計“請摘錄文中最有年味的一段話”,引領學生品悟文字所堆積的韻味。②文本的言語表達程度是關鍵信息,如《為人民服務》中“論述性言語”的邏輯性表達具有一定難度,預學時可設計“畫出你覺得難理解的句段并摘錄下來”,便于透過學情了解學生的閱讀難點所在,從而在教學時聚焦重點、突破難點。③文本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有效信息,如《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按時間順序描寫了國人千年“飛天夢”,預習時可據(jù)此設計“請默讀課文,按時間順序梳理‘飛天夢,完成表格”。如此,既梳理了文脈,也為進一步感悟言語細節(jié)預留了時空。
(四)關注字詞的字理特征
疏通文句首先需要認字識詞甚至解詞,而字詞學習卻頗有講究。集中識字固然容易聚焦,但卻容易對字詞難易程度以及個體學習差異造成某種忽視。教師完全可以在生字新詞的提前預學上做文章,通過“寫出你認為最難寫的幾個字”“你覺得最容易讀錯的詞語是什么”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的學習能力做出回應。教師只需對預學情況稍作整理,即可在教學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醒和指導。由于有了學生的自覺體認和切記體察,教師的教學很容易引發(fā)“共鳴”,直指字詞學習的要點。
(五)指向能力的訓練性信息
朗讀課文是預學的常規(guī)作業(yè),許多教師都會布置,但這僅止于面上的模糊的要求,很少指向能力訓練的層面。事實上,新課程標準對各個年段的朗讀、默讀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預學時,應有機滲透讀的能力訓練,通過設計“讀完這篇課文,共用了多少分鐘”“《梗概》共1306個字,實際讀了多少時間”這樣的預學要求,喚醒學生“有機閱讀”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
(六)把握文體的差異性內容
“文體是作品的語言秩序、語言體式?!蔽捏w不同,預學也應有不同的考慮。狀物類文章,預學時要引導學生更多關注“物”本身;寫景類文章,預學時可更多指向描寫景物的“美詞好句”;感悟類文章,預學時可適當關注文中的“哲理性語言”……如《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語和優(yōu)美的語句進行描寫,預學時筆者讓學生“摘錄文章的四字短語和寫得美的句子”,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先期的美的認知。又如《桃花心木》是一篇哲理性散文,預學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對自己最有啟發(fā)的一段話,摘錄下來”,學生很快便聚焦到了那段頗具哲理的文字,教學便可以此為基點,去深入探尋“哲理的核心思想”以及“哲理與事件的融合之處”。因此,“預學”唯有根據(jù)不同的文體進行有機設計,才能真正契合文體,并為進一步感悟“這一類”文本做好鋪墊。
(七)契合課型的方向性特征
精讀類課文是引導學生“學用語言文字”的范例,預學時理應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現(xiàn)象;而略讀類課文則是引導學生進行“言語表達和思維訓練”的有效平臺,預學時可有側重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設計“讀了課文,你讀懂的一點是什么”“讀完課文,你最困惑的一個問題是什么”這樣開放性的預學要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多角度呈現(xiàn)自己的思維主張和思想認知,便于教師據(jù)此進行引領。
三、活用“預學單”,探索“順學而導”的路徑
設計巧妙的“預學單”,為學情分析提供了便利,也為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做了鋪墊。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將課程專家提供的“一般應該教什么”轉化為“實際需要教什么”,將教材編者建議的“通??梢杂檬裁慈ソ獭鞭D化為“實際最好用什么去教”。
(一)整理歸類,使教學內容更聚焦
由于學生進入文本學習的“前經(jīng)驗”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這就意味著文本中的生字并非“所有人的生字”,文中的新詞對有些學生而言也往往不是全新的?;诖?,讓學生基于自身經(jīng)驗進行預先的觀察和認知,往往容易使字詞教學的目標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明顯。
如筆者會根據(jù)文中生字新詞的數(shù)量以及難易程度,有選擇性地安排預學:“你覺得最容易寫錯的字是哪幾個?請寫下來。”“你覺得最難理解的詞是哪幾個?請找出來?!苯虒W前花一點時間對學生的字詞預學情況進行整理、匯總,梳理出“其中之最”。教學時則順勢引導:“同學們,這篇課文的生字新詞很多,有幾個字特別容易寫錯?!保ǔ鍪菊沓龅摹耙族e字”)“許多同學都提到了這些字,請他們來提醒我們一下要注意的地方吧!”由于學生有了切己的體察,對易錯的部位已經(jīng)有了先期的思考,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鳴,進而獻計獻策,幫助同伴識記。如此認讀和識記,切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心理,往往能收獲奇效。
(二)細細品讀,提煉教學主問題
預學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檢測,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這個角度而言,預學不應該追求難度,而應該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接受度。同時,預學還應該兼顧設計者的教學用意,便于教師對接真實的學情,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
如筆者在《巨人的花園》“預學單”中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請找到文中描寫‘花園的句子,摘抄下來?!睂W生很快通過朗讀找到了四句話,很顯然,這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所得的,不存在太大難度,但這四句話卻蘊意頗豐。一方面,“花園”是整個故事的線索,文章完整呈現(xiàn)了“漂亮的花園—孤獨的花園—孩子們的樂園”的結構變式,聚焦“花園”,有利于引導學生整體觀照文本;另一方面,這一設計的背后至少隱藏著“這是一個怎樣的花園”“導致花園變樣的根本性原因在哪里”的引導思路和教學意圖。在實際教學時,筆者將一位學生的預習成果投影于屏幕上,順勢引導:“同桌分工合作讀讀這四句話,想一想,該怎么分工、怎么讀?”學生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其中兩句描寫的是一個“漂亮的花園”,另兩句卻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寒冷的、孤獨的花園”。于是心中的疑問便陡然而生:“同一個花園,為什么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此過程中,既有對學生自學成果的主動回應,更為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三)比較賞析,實現(xiàn)“生生真互動”
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意味著“預學情況”的多樣性,而預學情況的多樣性又為“生生互動”提供了可能性。教學前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預學單”中呈現(xiàn)的相互背離甚至矛盾的觀點和理解,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以比較賞析,對接教學現(xiàn)場。
如筆者在《桃花心木》的“預學單”中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讀完課文之后,請摘錄對自己有啟發(fā)的一段話?!苯Y果70%的學生選擇了“作者的文本觀點”,即這些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此類文本的能力;而另外30%的學生卻“思維走偏”了。教學時,筆者以此為教學起點,投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并請正確選擇的大多數(shù)學生談談自己的思考,即“為什么摘錄的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這段話”,于是一場頗具思維含量的“生生互動”隨機展開:“種樹人的話盡管語重心長,但還是停留在‘種樹這件事情上?!薄皢l(fā)不能僅僅停留在所講的事情上,要有提升?!薄斑@篇文章先寫了一件事,再寫了從中得到的啟發(fā)?!薄诖诉^程中,“正確選擇的大多數(shù)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進一步強化了其對類似文本的閱讀意識;而“走偏的那部分學生”也在同伴的表述中解開了自身思維的盲點,逐漸明晰了此類文本的閱讀訣竅。更為重要的是,為引導學生聚焦這段“啟示性文字”,進而體會“故事中哪些是不確定因素”打開了教學空間。整個教學由學生預學時的思維偏離點切入,一氣呵成。
(四)佐證強化,厚實教學感悟
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在“感悟”的表述上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有些學生自學文本,就能對文本的主流價值把握個八九不離十;一些閱讀經(jīng)歷豐富的學生,甚至能對文本的結構布局有所涉略。教學前,教師要充分把握“預學”中的類似信息,有意識地將其轉化為教學資源,在教學的合適時機加以活用。
如筆者教學《一件運動衫》時就活用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課始,通過呈現(xiàn)學生的“閱讀感受”,巧妙揭示了故事的主題,避免了煩瑣的講述。在講到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特點時,再次引用了一位學生的閱讀感受:“這篇文章十分動人,內容一波三折,不僅使我認識到小小說的魅力,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奉獻、互相幫助的道理。”當教師揭示的“情節(jié)一波三折”與學生預學時感悟到的“一波三折”巧妙重合的時候,疊加效應瞬間產(chǎn)生:學生的佐證是對教師講述的一種強化,提醒學生此知識點的客觀存在性和重要性。
教師需要有類似的“借用意識”,預學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閱讀所得;教學時將學生的自學所得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機滲透、巧妙融合。
參考文獻:
[1]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時曉玲.學情分析的誤區(qū)及其對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3(3).
(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