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明
前些時日,學校開展了“古詩文教學研究”公開課。A教師在確定課題后,虛心地請教了幾位語文教師,他們頗為誠懇地為A教師出謀劃策,提了不少想法與建議。對此,A教師莫衷一是,不知該聽誰的好,于是將建議全部糅合進了自己的教學設計?;竟υ鷮嵉腁教師揣著“集體智慧的結晶”走上了講臺,教學流程清晰不亂,環(huán)環(huán)相扣,然而整堂課平鋪直敘,毫無波瀾起伏,看不見學生學習的生長點。課后,A教師遺憾地說:“真正屬于自己的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別人的指導下被刪除了,或許那些才是出彩的地方?!盇教師的公開課經歷頗耐人尋味。
筆者以為,A教師的課之所以平淡無味,在于其心里裝的盡是別人的思想,唯獨少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大腦成了他人思想的跑馬場,在課堂上執(zhí)行的是別人的教學設計。筆者以為,教師要“站直了”上課。這里所謂“站直了”,就是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思想,要體現(xiàn)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因為任何一堂好課必定離不開上課教師自身思想的融合、情感的投入、精神的參與,凸顯的是執(zhí)教者的教學理念,透出的是其個性乃至情趣。那么,一名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做到“站直了”上課呢?
首先,教師對教學要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思考。無論是公開課,抑或是家常課,教學都是師生精神和情感在特定場景中的一種美好的相遇,從中可以照見教師的影子。公開課教學應是執(zhí)教者對某種先進理念的探索實踐,而不是對他人模式的簡單照搬和沿襲。公開課考量的是執(zhí)教者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水平以及課堂調控能力,是對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體察。如果一個教師在教學上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是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當然學生所獲也就有限。這就需要教師踐行新課程理念,以生為本,還學于生,做“平等中的首席”,真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最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
其次,教師要細讀文本,讀出見解,讀出自己,讀出人所未見。教學當體現(xiàn)教者對教材的獨立解讀與創(chuàng)新設計,而不是對別人教案的粗淺使用和二道販賣。最近,學校開展“古詩文教學課題”研究,筆者選取了古文《伯牙絕弦》執(zhí)教公開課。課前,筆者細讀文本,反復品味咀嚼,無數(shù)次吟誦,鎖定文本的教學價值在于“知音文化”,這與編者安排的課后“資料袋”內容不謀而合。事實上,這樣的解讀超越了“正字音,讀全文,釋文意,理解情感”式的煩瑣分析,既有扎實的基礎,又有靈動的教學,上出了境界。正如一位觀課教師所言,想讓文本感動學生,首先教師自己要感動,這樣才容易讓教學成為一種享受。
最后,教師要批判地吸收他人的思考和建議。教學應該是反復打磨中對集體智慧的為我所用,而不是被動地眾人搭臺、一人表演。前文中的A教師之所以在教學中找不到感覺,在于教學設計中少了自己的想法,致使上課成為執(zhí)行別人教學思想的過程。上這樣的課是痛苦的。筆者在構思《伯牙絕弦》教學設計階段,收集了《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和實錄,認真咀嚼和品味,對于自己認同的且符合學生實際的環(huán)節(jié),了解其背后的理念,再融合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比如某教師設計“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的小練筆和把根據(jù)課后“資料袋”梳理出的“五個知音文化點”糅合進反復誦讀中。筆者化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寫好教學設計后,請年級組長和教研組長以及其他同事進行指導,他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比如有教師認為,學習“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的句式后,可以讓學生想象伯牙彈的音樂還表現(xiàn)了哪些景物,如楊柳、春雨等,再用“( )兮若楊柳”的句式說一說,運用文言句式。筆者以為,楊柳、春雨等意象與“知音”相去甚遠,遠不如“高山流水”所蘊含的意象那樣宏大與壯闊,當舍棄。從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來看,這一想法是正確的,也是有效的。
教師只有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站”起來上課,教學才會烙上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彰顯個性與風格。這是教師走向成熟乃至優(yōu)秀的必然路徑。老師,請站直了上課。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 6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