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軍
古典詩詞鑒賞,可用三個審美空間來立體建構其豐富的意蘊。
一、古典詩詞的三個審美空間
當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爾說:空間從來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蘊涵著某種意義。
1.三個審美空間
古典詩詞一般有三個空間向度:地理空間、社會空間和心理空間。它們分別對應著古典詩詞的詩境、詩情和詩心。
地理空間 地理空間具有表象性。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質性空間,也就是詩詞中的景、物或事件發(fā)生的特定場所。當然,這不僅是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還是一個能獨立承擔作者情緒、情感、情懷的藝術載體。地理空間能讓人身臨其境,有相當?shù)男睦韺蛞饬x。
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具有內(nèi)視性。是詩人在詩詞的特定地理空間中表達的情緒,如抒發(fā)的人生感慨、表達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的生命體驗等。這是每首詩詞都必然要表達的內(nèi)容,也是一首詩詞的立足之處。
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具有介入性。是社會環(huán)境特征以及社會環(huán)境特征下的個人生活際遇的總和,既包括時代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也包括在這些背景下人的種種社會活動。有相當一部分詩詞因社會空間內(nèi)容的介入而審美豐富,意蘊深厚。
以柳永《雨霖鈴》為例,理解三個審美空間的具體呈現(xiàn):
地理空間——現(xiàn)實情境:寒蟬、暮色、驟雨初停、長亭、都門帳飲、蘭舟催發(fā)、冷落清秋節(jié);想象空間: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楊柳岸、曉風殘月。
心理空間——凄切、無緒、留戀、淚眼、凝噎、念、多情、那堪。
社會空間——執(zhí)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柳永科舉不暢的抑郁及被迫離京南下的無奈。
2.三個審美空間的關系
地理空間與心理空間 地理空間對心理空間有一定影響,古代文論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因就有“物感說”,《文心雕龍·明詩》有言:“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奔词谴死?。但心理空間更能夠為情造景,寄情于景,如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心理空間表現(xiàn)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
社會空間與心理空間 社會空間與詩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心理結構等關聯(lián)甚大,它直接作用于心理空間,對詩人的精神風貌和審美追求影響巨大。
地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 三個審美空間的邏輯關系可以有兩種表述:一是,社會空間映射到心理空間,心理空間寄托于地理空間。詩人在社會空間映射下形成特定的心理空間,而心理空間又依附寄托在地理空間。二是地理空間感染心理空間,心理空間又勾連社會空間。詩人觀賞某種特定的地理空間,觸發(fā)自己的心理空間,而心理空間又不自然融入社會空間。依托于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地理空間有了“根”;依托地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才有了“枝葉”。一首詩詞,這三個異質性空間形成一個完整的詩詞審美空間,也構成了古典詩詞詩境、詩情、詩心等豐富的審美蘊含。
二、地理空間對古典詩詞內(nèi)容的縱向鋪展
1.空間共容:古典詩詞中地理空間的三個向度
古典詩詞中的地理空間一般有三種: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一首詩詞中,有時是現(xiàn)實情境和想象空間并呈,有時是現(xiàn)實情境和回憶性空間并現(xiàn),有時是三種空間共容。
以《雨霖鈴》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詩詞中多種地理空間的疊加:
(直敘現(xiàn)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推想未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直敘現(xiàn)在)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推想未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推想未來)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古代詩詞中的地理空間的疊加,常常造成詩詞閱讀的難度。著名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對此表達過看法:“我們讀到一首詞,在文字、句讀、名物、訓詁通了之后,便要注意它所寫情景的時間性與真實性,這一點非常重要……詩詞之類,因為其形式既受格律的限制,其內(nèi)容中又常常錯綜著事實與幻想,而這兩者都有‘追述過去‘直敘現(xiàn)在‘推想未來三式;有時又有‘空間參雜其間,如‘她那兒‘我這兒之類,因此更加復雜難辨。我們讀詩詞,最要注意:哪幾句是說‘過去,哪幾句指‘現(xiàn)在,哪幾句指‘未來?哪些句是寫現(xiàn)實情景,哪些句是寫想象意境?要明白這些關鍵,需要留心領字領句?!币皇自娫~,讀者若只看字面,往往會目迷金碧,見樹而不見森林。
2016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中詩詞鑒賞選的是辛棄疾的《八聲甘州》,就因此難倒了不少考生。如果能正確分辨三個地理空間,讀懂與答題就不是難事。地理空間標注如下:
(追述過去)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直敘現(xiàn)在)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追述過去)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推想未來)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追述過去)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直敘現(xiàn)在)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2.情境相生:地理空間對詩境、詩情的縱向鋪展
而另一方面,正是這種疊加,才形成了詩詞內(nèi)容的豐富性。
詩詞本抒情,一味直白便會索然無味,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才有韻致。
《雨霖鈴》中,柳永以白描手段,對自然景物極盡鋪敘描寫,地理空間極其豐富,也極具色彩。秋色蕭瑟,寒蟬,暮色,長亭,驟雨初歇,以典型環(huán)境(景語)表現(xiàn)情語,以秋景的蕭疏、凄清以及別后虛無縹緲的想象之境表現(xiàn)了他的窮困潦倒和政治失意。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借用離別時的現(xiàn)實之境和離別后的想象之景,作虛實結合,使詞內(nèi)地理空間的層次感很強。
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實寫,表現(xiàn)離別人的典型心理和典型形象。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虛處落筆,以內(nèi)心獨白,替行者著想,通過假想意象拓展情感。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象,想到后會難期,相思與誰傾訴,把一年后的離愁提前說出,愈見離愁更深。
實際上,這首詞所寫的時空極為有限,就是分別時刻,但柳永卻鋪展開來,空間有近有遠,情緒有實有虛。思念和離別是一組矛盾,常常因內(nèi)心的糾結而形成一種極具拉扯的力量,讓人為之困頓和苦惱,并為之瞻前顧后,想前想后。螺螄殼里做道場,寫景造境,為情造境,情境相生,這種以空間拓展進行的反復申訴,形成了一種詩詞審美:不僅使這首詞的詩情委婉曲盡、情意綿綿,而且通過這種縱向鋪展,使得這首詞的詩境生出了一種跌宕多姿的審美層次感。
三、社會空間對古典詩詞意蘊的深層拓展
1.古典詩詞敘事三類
一種是事在詩詞內(nèi)。事件及情感都在詩內(nèi),詩外沒有個人的遭際背景。如白居易《琵琶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煜《虞美人》、晏殊《蝶戀花》等,其傷離懷遠都在詩內(nèi)。
一種是事在詩詞外。這類詩詞多用比興,多有雙關、暗寓和旁指,多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字面不見詩人心事,但事與意卻在詩外。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內(nèi),是一幅清幽可愛的風景畫,但王維以物比興,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暗喻,特別是一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楚辭·招隱士》中“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一句話意,托出畫外之事:想遠離官場潔身自好,在“空山”之中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決定在此歸隱。
一種是詩詞內(nèi)外都有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詩內(nèi):蘇軾游赤壁,由眼前景想到三國周瑜,對比之下,感慨華發(fā)早生;詩外:謫居黃州兩年多,時光易逝,抑郁難平,豁達自處。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內(nèi):孫權建國江東,宋武帝劉裕氣吞如虎,劉義隆北伐受創(chuàng),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揚州到處戰(zhàn)火烽煙,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佛貍祠今非昔比,廉頗已無人過問;詞外:六十六歲暮年,敬仰英雄,渴望報國,歷史教訓,希望收攏人心,愿為國效勞,卻又心事重重。如李清照《聲聲慢》,詞內(nèi):一女子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滿地黃花堆積、梧桐細雨的黃昏愁個沒完沒了;詞外:國破,家亡,夫死,一連串人事打擊,顛沛流離之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如杜甫《登高》,詩內(nèi):潦倒,窮困,多病,獨登臺;詩外:士志于道,憂心君國。
很顯然,柳永的《雨霖鈴》屬于第三類。從詞內(nèi)而言,詞內(nèi)事是:情人離別,難舍難分;而詞外事是:一個浪子對歌妓的“不避世俗”的傾情,一個才子對官仕的“生無可戀”的失意。
三種類型比較,各有千秋,第一種較直白,第二種較含蓄,第三種兩者兼顧。對于一首古典詩詞的深層審美意蘊而言,第三類應是首選。
要說明的是,詩詞外之事,屬于社會空間。
2.失意與傾情:社會空間對詩詞意蘊的深層拓展
柳永這首詞的社會空間,有兩個源頭:一是官場,二是風月場??梢哉f,有了這兩個社會“空間”,這首詞才有了更深一層的審美意蘊。我們可作如下分析:
(1)(官場)失意:一個才子的失意與抑郁
文章憎命達。古代文人文才出眾者多命途多舛,才與命常有極大悖反:才氣逼人,抱負極大,但不遇明主,不得時運。柳永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柳永家世代為官,父,叔,哥,侄,都是進士,但柳永卻連續(xù)四次科舉不第,直至51歲時第五次終于及第,后任幾地微官,最高至屯田員外郎(六品上)。有三件事改變了柳永的仕宦命運:
一是直言抗上。第三次落第時,憤慨之下作《鶴沖天·黃金榜上》:“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此語在當時自是忤逆,一時不滿,鑄就一生辛酸,結果:三年后第四次科舉,被仁宗抹去名字,并批注:“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二是奉旨填詞。第四次落第,柳永憤而離京南下,填詞為生。無法正面硬抗,便以貫徹落實仁宗的圣旨為招牌,浪跡江湖,深入歌樓舞場,堂而皇之地“淺斟低唱”,這種戲弄與羞辱,自然不討宋朝皇帝喜歡,結果就是:柳永一直被冷落。
三是自視甚高。本可提為翰林,但一次宰相求詞時,柳永奉上一句“我不求人富貴,人需求我文章”。宰相求詞不知諂媚逢迎或委曲求全,卻回以諷刺嘲弄,宰相很受傷,皇上很生氣,又批:“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作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結果:柳永被罷免所有官職。心灰意冷之下,自嘲為“奉旨填詞柳三變”。自此,官場徹底拒絕了柳永,柳永也再一次玩世不恭地扛著“奉旨填詞”的御批招牌,出沒于煙花柳巷,直至離世。
三件事,官宦家世、科舉不第、以下犯上、皇上疏離、奉旨填詞、官職罷免……這些詞外的社會空間元素給予柳永的抑郁和失意,都映射到了詞內(nèi)人物的心理空間和地理空間。一首離別詞,如此景哀情凄,是因為傾吐離愁時,融入了有才不用的感慨和壓抑,離情之苦和宦途失意兩痛交織,又感人生前路的暗淡和渺茫,才有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的細膩和哀怨。
(2)(風月場)傾情:一個浪子的放縱與柔情
仕途斷絕后,無官無祿的柳永尋求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出口是,以妓為家,以填詞為業(yè),漫游名妓花樓。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這顯然是失意與憤懣之后的決絕與放縱。但這種放縱,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浪子的柔情。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這是當時歌妓們的心聲。蟲娘、謝玉英、陳師師、趙香香、徐冬冬,每一個柳永都是兩情相悅,以心相待。但世事無常,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最后死在趙香香家,死時一無所有,無家室,無子嗣,無財產(chǎn),是謝玉英、陳師師等名妓湊錢安葬。謝玉英為他戴重孝,眾妓皆為戴孝守喪。出殯之日,京城歌妓皆至,半城縞素,滿城哀哭。謝玉英哀傷過度,兩月后離世,葬于柳永墓旁。每年清明,歌妓相約祭掃,并相沿成習,時稱“吊柳七”“吊柳會”。
《雨霖鈴》中詞人與之別離的女子是誰?且不管它,但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傷離別的背后是詞人的似水柔情和真心真愛!為何用情之深?多虧了那些正統(tǒng)所不恥的紅顏知己,他才在失意之時有人傾聽,落魄之時有人接濟。付出真心就有真愛。沒有歧視,只有互愛;沒有逢場作戲,只有互相取暖;沒有虛情假意,只有不離不棄。如一句歌詞:恨就恨了(官場),愛就愛了(歌妓),就算雨水都不下,也阻止不了它開花。
達官顯貴、正人君子們也常在秦樓楚館紙醉金迷,但沒人會把歌妓當作人格平等的知己,更不會結出愛情果實,只作消遣對象,內(nèi)心輕賤。轉過身,穿上官袍,又會以傳統(tǒng)道德守護者的身份蔑視舞女歌伎。柳永不同,偏偏背離權勢以善良和真摯和歌妓們互相親近。柳永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在《蝶戀花》一詞中寫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正可謂:敢寫,敢唱,敢為,敢叛逆;真詞,真情,真愛,真男人。
臺灣學者蔣勛說:“柳永是一個另類,可以從自己的生命出走,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和喜歡的女人很浪漫地過一生?!庇蛇@一社會空間,來內(nèi)視《雨霖鈴》中人物的心理空間,可看到:柔情太多,用情太深,一個細膩又癡情的柳七郎。
由是觀之,柳永官場的失意與風月場的傾情,這些社會空間元素的介入,顯而易見,《雨霖鈴》這首詞的內(nèi)涵豐富了很多。不唯這首詞,很多古典詩詞亦是如此。列菲伏爾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一書中說:“社會空間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和自身的精神世界?!贝搜圆惶?。
三個審美空間,古典詩詞因之有了立體特性;而三個審美空間的有效疊加,古典詩詞因此具有了深厚的審美意蘊。古典詩詞,是一門美學,是民族和社會重要的審美對象。一個語文教師,可以不是古典詩詞的研究專家,但要成為學生閱讀古典詩詞的領路人。用三個審美空間來立體建構古典詩詞的豐富意蘊,當是一個語文老師的可用之法。
參考文獻
①董乃斌:《古典詩詞研究的敘事視角》,《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②《吳世昌全集》第四卷《詞學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法)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chǎn)》,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
[作者通聯(lián):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