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靜坐,通常也叫打坐,有人說是佛家的功夫,有人說是道家的功夫,有人說是氣功的功夫,也有人說是瑜伽的功夫。這些說法都對,又都不全對。應(yīng)該說,打坐是各家各派修行都離不開的功夫,更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煉的功夫。這叫做“共法”,是各家各派共修的法門,不是哪一家哪一派專有的。
打坐,就是盤腿而坐。不過,這里說的打坐比平時的盤腿而坐,還是多一些講究的。主要有三個: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
調(diào)身。就是調(diào)理好身體的坐姿。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叫做“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就是七個支點,也就是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一是雙足跏趺。先把左足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足放在左腿上,也可以先把右足放在左腿上,再把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雙跏趺,也叫雙盤。做不到雙跏趺可以單跏趺,也叫單盤,把左足放在右腿上,或把右足放在左腿上。還可以散盤,就像我們平時盤腿的樣子。還可以像平常坐椅子那樣正襟危坐,兩腿垂在下面。
二是脊椎正直。脊椎的每節(jié)錐體如算盤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身體衰弱或生病時,可以慢慢來,不必太較勁,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是兩肩微張。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但不挺胸,平整適度為宜。
四是手結(jié)定印。兩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松置于腿上。這種手勢叫做“結(jié)手印”。前面這種手印叫做三昧印,也叫禪定印或定印。容易散亂的人,還可以結(jié)另一種手?。簝墒执竽粗篙p觸無名指根,并輕握成拳,分置于兩膝蓋上,手臂自然伸展,保持兩肩平衡。
五是頭要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nèi)收。
六是雙眼微閉。雙眼微閉,似閉非閉。如果昏沉較重,還可以稍微睜開眼睛。
七是舌舔上腭。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腭,不必用力去抵。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唇自然輕閉,上下牙自然輕觸。將唾液徐徐咽下。
打坐最好在安靜的地方,晚上或早晨。這樣,既不妨礙白天的活動,又較安靜。打坐功夫純熟后,地點、時間可以靈活一些。
打坐的時候,臀部用墊子墊高兩寸左右,具體高度因人而異,以安穩(wěn)舒適為度。褲帶、襪帶、領(lǐng)扣等,都要放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上座之后,身體前后動動,胯骨左右動動。然后坐穩(wěn)。
此外,還需要注意:飽脹或饑餓時,尤其是剛吃飽飯時,不宜打坐;在室內(nèi)打坐時盡量保持空氣流通,但不要當風而坐;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天涼時應(yīng)注意保暖,可以用毛巾被把腰腿圍起來;肢體應(yīng)注意放松,細心內(nèi)調(diào),找到一種既符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帶著慈悲喜舍的心態(tài),讓微笑從心中泛起,面露笑容,眉心舒展,嘴角上翹。
調(diào)息。調(diào)息就是調(diào)理好呼吸,在打坐過程中,調(diào)和氣息的出入,使之達到細長,勻和,綿綿不斷,似有若無。
調(diào)息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數(shù)息和觀息。
坐穩(wěn)后先做3次深呼吸。用鼻吸一口氣,引入丹田,閉氣10秒,再由口把腹內(nèi)的濁氣慢慢“呵”出來。
隨后,開始數(shù)息。每呼吸一次數(shù)1,從1數(shù)到10,數(shù)完后再從1數(shù)到10,重復數(shù)次。數(shù)息的目的是消除雜念,如果能從1數(shù)至10,保持沒有雜念妄想,便是成就了一步。如能一步接著一步成就下去,便能入于定境。數(shù)息時一般數(shù)出息,可以順著數(shù),可以倒著數(shù),還可以隔數(shù)數(shù),各種不同數(shù)法,是為了保持專注力。
數(shù)息一段時間后,雜念妄想漸漸消除,就將注意力放在呼吸的出入上。叫做隨息。
數(shù)息,隨息,都是為了守息。所謂守一不移,就是要守住息。守息則定。隨著守息的深入,慢慢會進入一念不生的狀態(tài),以至自然地進入定境。叫做止息。此外,還有觀息,還息,凈息等。
練習的時間長了,功夫純熟了,就能慢慢地使呼吸由淺到深,由粗到細,由短到長。開始可能在胸口,慢慢地一直到丹田。要經(jīng)過幾個月才能做到。引到丹田后,氣還要擴散到全身。
調(diào)心。在調(diào)身和調(diào)息的同時已經(jīng)開始調(diào)心。再經(jīng)過相當時間的調(diào)息之后,心息相依了,也就什么都不思量了,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腿,不覺有身,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xiàn)。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
調(diào)心的方法很多,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是意守法。把意念守持在身體特定部位,或體外特定的景物上,以一念代萬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意守不要過分用力,要似守非守,逐漸進入靜的狀態(tài)。否則,過分用力反會引起大腦皮層興奮,容易出偏。
二是默念法??梢阅钜粋€句子??梢阅罘鹛枴鞍浲臃稹?,或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等。抱病的人,也可以念“消炎,止痛,痊愈”等。
三是觀想法。就是觀想身體的某個部位,比如,觀想眉心,觀想丹田,觀想全身的輕松、清凈、舒暢等。也可以觀想病灶,觀想能量向病灶匯集,觀想病灶在好轉(zhuǎn)、痊愈。還可以觀想遠處景物,觀想佛像或菩薩像。
打坐調(diào)心時,都會遇到兩個難題。首先就是散亂。
所謂散亂,就是心里有妄想與雜念,意念不專。沒打坐的時候,沒有覺得有什么雜念,好像心里挺安靜的??墒牵蜃鴷r讓心靜下來了,反而感到雜念紛飛,心猿意馬,一會兒東,一會兒西,甚至一個念頭起來,會跑出去老遠老遠。
防止散亂的最好辦法,在佛家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得至誠懇切,聽得至誠懇切,不但能對治散亂,還能對治昏沉。
再有就是結(jié)好印后手不能動。因為手動了,一定會散亂。所以,應(yīng)避免這里抓抓那里撓撓,努力做到手不動。只要手不動,頭動,身子動,都不會有大影響。這樣用功久了,自然能對治散亂。
還有就是不對抗雜念。打坐的時候很難說沒有雜念。如果雜念來了,不迎,也不拒,自然會漸漸地離去,雜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這叫做“念起不隨既無念”。
此外,還要調(diào)理胃氣。有時候靜不下來,是因為有胃氣。因此,上座以后,打坐過程中,以及下座之前,都要往外呼氣。胃氣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打坐有時候打嗝,是氣已經(jīng)到胃了,氣旺又沒辦法翻轉(zhuǎn)過來。這時候,可以高捲起舌頭,氣沖過來,就不打嗝了。有的打嗝可能是胃有病,需要調(diào)理一段時間,不用急。
其次就是昏沉。
所謂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來,昏昏沉沉。有時候,好容易不再散亂了,讓心安靜下來了,一不留神卻又陷入昏沉,昏昏欲睡,甚至鼾聲響起。
對治昏沉,精神提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打坐沒有很強的意愿,就是沒有志氣。要有氣,才能提起精神。氣從哪里來?就是從志而來。所以,要提起對打坐的信心與意愿,也就是要發(fā)愿。在上座時必重新將愿提起來,就能使昏沉減少。
再一個就是可以睜開眼睛。如果感到昏沉時,可以睜開三分眼,讓光從眼睛下面照進來。這個方法有助于對治昏沉。
還有一個辦法是,時常直直腰,正正頭。脖子后面碰到衣領(lǐng)為度。發(fā)覺身子向左歪或右歪,要把它正起來。有人打坐的時候雖然不昏沉,身子也左歪或右歪,則與腿疼或內(nèi)臟不正常有關(guān)系。
如果昏沉是因為太缺覺,那就先躺下來睡一覺,然后再打坐。
打坐時如果身體比較放松,還會打呵欠,流眼淚。這是身體在自然地排除病氣,是正常的身體反應(yīng)。
打坐將起時,先觀想病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幾次之后讓毛孔關(guān)閉。然后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fā)熱,從頭面部開始按摩,如浴面、搓眼、擦鼻、按眉、摩耳等。再按摩丹田,逆順時針各轉(zhuǎn)24次,或36次,并意守丹田片刻。然后放下雙足,以手按摩足部,而后緩緩起立,再做一些活動。
有一種現(xiàn)象是,沒打坐的時候不覺得哪里不舒服,一打坐,就知道哪里酸痛了。打坐幫助找到了病在哪里,知道該從哪里開始疏通。慢慢地,就會感覺到由痛變酸,由酸變正常。每天這樣一點點修復,身體就會越來越健康。
打坐還會出現(xiàn)一些身體反應(yīng)。是身體在排毒,在清理病氣,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zhuǎn)。
身體反應(yīng)因人而異。我剛開始練習一個多月的時候,嗓子就出現(xiàn)了咽炎的癥狀,吃東西都困難,什么藥都不起作用。兩個多月后自然就好了。打坐差不多一年時,全身皮膚出現(xiàn)了反應(yīng),先是后背,再是前胸,最后是全身長出像丘疹似的密密麻麻疙瘩,渾身瘙癢,大概兩三個月后自然恢復了。
打坐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讓人舒服的感覺。千萬不要執(zhí)著,不要貪戀,更不要刻意追求。這樣,可以避免出偏差。
我開始練習打坐的時候,開始坐著都困難,最初,坐幾分鐘就受不了。但是,我堅持了下來。開始是隨便坐,后來可以散盤,再后來可以單盤,最后可以雙盤。打坐的時間也慢慢地延長,現(xiàn)在可以雙盤大約一個半小時。
每次打坐的時間,中老年人不用急,一定要慢慢來。每次半個小時就可以了。
打坐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把氣聚集在丹田之下,不但小肚子熱,腿也會感覺暖暖的,繼而是全身發(fā)熱。因為平時能量是分散的,經(jīng)過打坐,收攝身心,把能量聚集起來。聚集能量,把它點燃,就是打坐的一個功效。打坐時不要加入太多人為的因素,要似守非守,順其自然為好。
打坐到底有什么好處?
打坐可以修心養(yǎng)性,明心見性,還可以疏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理身心,開啟智慧,延年益壽,對保健養(yǎng)生是莫大的助力。因為打坐可以使散亂的心念歸于凝定,使浮躁的心緒趨于平靜,達到一心清凈,萬念俱寂,氣血平和,陰陽平衡,精氣充足,正氣旺盛,自然百病不侵。就如古人說的,“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我練習打坐已五六年,每天的功課從未間斷。感覺越來越充滿活力。不難想象的是:幾年下來,每天打坐一個多小時,單靠咬牙,是誰也堅持不下來的,一定是身心感覺越來越好,并且嘗到了甜頭。至于這甜頭到底什么味道,只有親口嘗嘗,才會知曉。
想要用打坐來調(diào)心養(yǎng)性,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必須持之以恒。這就是耐性,就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