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云
〔關鍵詞〕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學生;人格;離騷
現(xiàn)在的中學生亟需親近傳統(tǒng)經(jīng)典,一方面,中學生們承擔著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中學生也需要傳統(tǒng)經(jīng)典來完成他們的人格建構。基于此,語文教改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師亟待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教學中深入挖掘其文化意義。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嘗試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品作深度導讀。下面以人教必修二中的《離騷》教學實錄為例,來具體闡釋我是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
【教學理念】
人格(Personality),又譯為性格,指人類心理特征的整合、統(tǒng)一體,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時間、地域下影響著人的內(nèi)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它體現(xiàn)了一個人與眾不同的特點?!敖嫛奔唇ㄔO和構造,屈原的人格既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同時也是屈原一生堅持自我修養(yǎng)的結果。高一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本課旨在通過分析屈原的人格構成要素,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高尚的人格。
【教學目標】
1.閱讀《離騷》節(jié)選部分,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
2.分析《離騷》的第一部分,分析屈原的人格構成因素及其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對屈原高尚人格的敬畏愛戴之情,從而樹立自我的人格建構意識。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屈原的困境,學習屈原的高尚人格;引導學生修煉自己的人格。
【教學難點】理解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屈原的困境,以及屈原的選擇。
【學情介紹】
時代的困境: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但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品讀過《離騷》,屈原為什么會被人們紀念?屈原的人格中有哪些要素?對此并沒有認真思考過。
人格建構:帶領學生賞讀《離騷》的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從《離騷》中探尋屈原人格建構的要素,引導學生思考屈原人格要素的產(chǎn)生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對偉人的愛戴之情;思考屈原的人格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從而真正理解屈原的文化意義以及屈原于中華民族的價值所在。高一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本課旨在通過分析偉大詩人的人格構成要素,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從而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并且能像屈原一樣“好修以為?!薄?/p>
【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離騷》串講3課時,《從<離騷>看屈原的人格建構》1課時。
教師準備:
在資料上: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完整《離騷》的第一部分和《涉江》全文。理解原詩,熟讀《離騷》第一部分。
在情感上:教師本身喜歡《離騷》,引導學生熱愛閱讀,掃除畏難心理,帶領學生快樂地讀起來,背起來。
導入:
師: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離騷》。2004年,一則消息把國人帶入了一場討論之中,韓國把江陵端午祭作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向聯(lián)合國遞交了申請,國人很憤怒,說,端午節(jié)是我們的,屈原也是我們的,誰也別想搶走。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足夠優(yōu)秀,能學習和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能閱讀我們的典籍,那么誰也拿不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最可怕的往往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遺忘。我們現(xiàn)在過端午節(jié)吃粽子,可是還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捧讀屈原的《離騷》,去理解屈原在《離騷》中傳達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就從屈原的詩句中去了解一下他的人格是如何建構的,看看在座的哪些同學是他千年后的知音。
師:我自己誦讀《離騷》時,每每被一些句子所打動,比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未立。”一定也有哪個句子打動了你,請讀出來。讀出你的理解,讀出你的感動。
生:(輪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師:大家讀得都不錯,這些句子打動了你,也打動了我。請思考一下,這句詩為什么能打動你?在這句詩中你發(fā)現(xiàn)了屈原什么樣的人格特質(zhì)?這節(jié)課我們的主題是“從《離騷》來看屈原的人格建構”。
生1:我喜歡的是“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用雄鷹的卓然不群來體現(xiàn)“眾人皆醒吾獨醉”的高尚人格。雖然被他人所排擠,但他依然堅持自己正義的道路,寧愿獨自一人堅守正直也不愿意被他人動搖,體現(xiàn)了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師:(板書)你用了“卓然不群”這個詞來概括,剛才你說“眾人皆醒吾獨醉”,是嗎?
生1:剛才激動了,說錯了。應該是“眾人皆醉吾獨醒”。
師:沒關系,說得很好。還有誰來說?
生2:我喜歡“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體現(xiàn)了屈原有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精神,以及他對國家的忠誠。
師:你是想說屈原不但自己對國家忠誠,還要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來建設國家。還有其他同學來說嗎?(板書:培養(yǎng)人才)
生3:我喜歡“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他說人生各有各的樂趣,而我最喜歡修養(yǎng)自己的人格,并且永遠都不會改變,堅貞不渝。(板書:修養(yǎng)人格,堅貞不渝)
生4:我覺得他非常孤獨,我喜歡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他很清高,不愿意去向別人多解釋他為什么這樣做,只能“屈心而抑志”。
師:他的孤獨寂寞恰恰是因為他的清高。說得特別好,還有誰發(fā)現(xiàn)了屈原不同的特點?(板書:孤獨,寂寞,清高)
生5:我喜歡“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一些自然的東西容入到了自己的靈魂中,他高傲、純潔,崇尚自己的人格,他認為只有那純潔的綴露和落英才可能配得上他那高傲的人格。
師:你說得特別好,你還提到了他向自然學習,是不是?還有嗎?(板書:純潔,高傲,向自然學習)
生6:我喜歡“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這一句無論是在意思上還是韻律上都體現(xiàn)了屈原的志向遠大,有點像曹操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師:志向遠大。這一句除了表明他志向遠大以外,還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生:(集體說):責任感,使命感。(板書:志向遠大,責任)
生7:我喜歡“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他看不慣他們(小人們)的所作所為,體現(xiàn)了他寧愿流亡也不愿意和他們同流合污,是他那種氣節(jié)傲骨的體現(xiàn)。(板書:不同流合污)
生8:我想說的也是“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從中還可以看出,他的志向遠大,和后文貪錢貪色的眾人不同,表現(xiàn)了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板書:憂國憂民)
師:沒人來當開路先鋒的話,國家的這輛車越走路就越窄,最后就走到?jīng)]有路的地方去了。有沒有誰喜歡時間方面的句子?這里有好幾句。
生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能看出他的忠貞,因為他擔心懷王很快就老了。(板書:忠貞)
師:前面那一句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p>
生9:屈原在感嘆時光的流逝,里面有種惜時的意識。(板書:惜時意識)
師:屈原感嘆時光的流逝,所以要抓緊時間來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好,大家看,我們歸納出來這么多東西,其實有很多是交叉重合的。所以,下面我請大家來合并一下同類項。歸納一下,哪些東西是一樣的,然后在歸納的基礎上去建構屈原的人格圖。可以畫,也可以寫。時間為5分鐘。
學生思考,合并同類項,寫或畫人格建構圖。老師提醒學生,剛才同學們的發(fā)言中沒有提到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加進去。
師:同學們是如何理解屈原的人格建構的?下面我們來展示一下。
生10:首先屈原是帝王的后裔,他愛國,有責任感,這樣的責任感,使他非常忠誠、正直,而且有很強的憂患意識,這樣的性格使他不和世俗同流合污,清高、純潔。他抵制社會上的腐敗現(xiàn)象,又使他變得受人排擠,孤獨。他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想培養(yǎng)人才來幫助國家。他還有惜時的意識。
師:大家為他鼓掌。我們把這些連綴起來,看看像什么?像不像一所房子?以高貴的出身和責任感為地基,而個人修養(yǎng)、時間意識、憂患意識是房子的支柱,清高、孤獨則是房子的品格,高傲是它的靈魂,還可以用哪個詞?性格、標簽、命運。如果你要堅持你的清高、純潔,高處不勝寒,你就要選擇孤獨。其實這就是他的命運:要么你就從俗,同流合污,要么你就要忍受孤獨的命運。這位同學說得挺棒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
師:剛才的同學是用邏輯思維來建構,有同學會講我可以來為這所房子做個裝修。王×,你好像畫了一幅畫,畫的是什么???
生11:我畫了一所房子,但是跟他不一樣。我畫的房子代表當時的社會,我在房里畫了一支蠟燭。蠟燭代表屈原,他和又黑又冷的屋子形成對比,他有燭照黑暗的作用。(大家鼓掌)
師:屈原就好像黑屋子里的那一絲燭光,雖然他是那么微弱,但是可以燭照黑夜。這個設計和比喻都很好。還有同學在畫,我們請施×來談談她畫的是什么?
生12:我畫的是一面墻,墻上有一株牽?;ǎ瑺颗;ㄉL的地方骯臟而破舊,它卻自己毅然決然地開放,代表著屈原的孤獨和清高。
師: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幅畫由牽?;ㄩ_放于臟亂之處來比喻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那么我們在學習建構自己的人格時也要注意:你要想想,你的基石在哪里?什么是你的基石?什么是你的支柱?什么是你追求的品質(zhì)?最后你將接受這種品質(zhì)給你帶來的命運,甚至要付出犧牲。在這里我補充另一個詞——“犧牲”。在孤獨和高傲之外,可能更悲慘的命運就是犧牲。屈原有沒有做好犧牲的準備?在哪些話里有體現(xiàn)?
師:其實屈原的這種精神在關鍵時候會給人以力量,以希望。以前在課上我就講過,馮其庸先生說在文革十年中支持他度過這段最艱苦的歲月的是屈原的這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也”。那么我們放眼歷史長河,在后世的學者文人中,還有沒有受到屈原人格影響的人?也就是說你在誰的身上看到了屈原人格的閃光?
師:剛才同學提到了曹操。曹操在《短歌行》,中提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睍r間短暫怎么辦呢?“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痹谟邢薜臅r間里廣納賢才,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志向。你還想到了誰?
生13:我想到了魯迅,魯迅的生活背景與環(huán)境和屈原很相似,他比屈原要更激憤一點,他也像屈原一樣奮力地反抗。他不同流合污,也屬于照亮黑夜的那種人。
師:你還想到了誰?
生14: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生15:周敦頤,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
師: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在屈原身上已經(jīng)有了體現(xiàn),周敦頤把它形象化了。
生16:文天祥,寧死不屈,忠于自己的國家,寫下了《正氣歌》。
生17:我想到一個人,他是陶淵明。他喜歡高潔的物象,如菊花。他的品質(zhì)里也有那種剛毅和純潔。我覺得他和屈原挺像的。
師:他在哪一點和屈原一樣?
生18:在修養(yǎng)自身方面是一致的。
師:其實還不止這些文人,我們能在曹操、陸游、辛棄疾等人的身上看到他們的功名意識、憂患情懷,我們也可在范仲淹、周敦頤身上看到他們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峨x騷》的誦讀和講解也讓我獲益良多,頗有感慨,寫了副對聯(lián):三湘有幸留屈子,集芳草綴幽蘭,鑄成人格昭日月;九州無意爭非遺,品內(nèi)美學修能,習得高風亮乾坤。
生19:屈原用芳草幽蘭這樣美好的東西來裝飾自己,鑄成了自己特別優(yōu)秀的人格。他內(nèi)在特別美好,又注重外在的修養(yǎng),所以能習得高風亮節(jié)。
師:她回答對了一半,這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寫屈原的,下聯(lián)是寫現(xiàn)在的學生,也就是在座的各位,九州的學生們,不要去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頭銜,我們當下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去品讀屈原的內(nèi)美,去學習他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能耐,學習他的高風亮節(jié)來照亮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
【課后反思】
用心靈觸動心靈,用建構模仿高尚
選擇《離騷》作公開課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zhàn),教學16年了,講過很多課文,有些課文也講過很多遍。今天我愿意講一篇自己沒怎么講過的,或者說從來就沒講好過的文章,一來,我希望自己能突破自我的瓶頸;二來,我希望自己每學期都能啃一個硬骨頭。
我首先分析了學情,認為學生學好《離騷》意義重大,有利于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建構。其次,我分析了《離騷》難在何處:它的讀音難,不押韻,朗讀困難;它有很多比喻和象征、典故,情感跳躍,理解起來難;教材只是節(jié)選出來的一小部分,沒有前后關聯(lián),加大了理解的難度。因此,基于這些考慮,我采取了以下幾個策略:層層搭梯,步步登高,設身處地,化難為易??偟恼f來,就是用心靈觸動心靈,用建構模仿高尚。
層層搭梯:我把難讀的字的讀音都標了出來,學生首次閱讀時已不覺字詞艱澀。而且我還教給學生基本的訓詁方法,他們會通過字形、字音去判斷詞義,這樣碰到不認識的字也不會太困難,而且解詞的過程如同猜字謎一樣有趣。我還補充了《離騷》開頭部分的內(nèi)容,讓課文看起來相對比較完整。如“來吾道乎先路?!薄暗馈弊⒁魹椤癲ǎo”,學生會猜出它是引導的意思?!翱只瘦浿當】儭?,這個“輿”字,學生能通過中間的形旁來猜出它是“戰(zhàn)車”的意思。這里代指國家。
我在理解上逐漸搭梯,如首先要學生讀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這一層很低,每個學生都可以實現(xiàn);然后我讓他們分析句中體現(xiàn)了屈原的什么人格特征,這里又高了一層,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來建構屈原的人格關系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最后,我請他們思考屈原的人格在后世哪些文人身上閃光,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拓展的能力。這一節(jié)課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讀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聯(lián)想能力。因為有層層的臺階,所以實現(xiàn)起來不覺得困難。
詩歌是一個人的心靈史,理解詩歌必須要設身處地。作為授課教師我自己先設身處地去理解《離騷》,當我打開心扉,去體會屈原在《離騷》中抒發(fā)的感情時,我仿佛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他的高貴的血統(tǒng),他的堅定的信念,他的遺世獨立,他的孤獨,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不改初衷,讓我感動,亦讓我欣然。一遍遍地誦讀讓我徜徉其中,所以帶領學生朗讀時,他們并不感到吃力。
串講詩歌時,我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如“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學生翻譯成,哪里是我擔心自己遭殃啊,我是恐怕您帶領的國家的車翻車啊。屈原對楚王的忠貞無私,舍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感可見一斑。在建構人格圖時,將自己“代入”屈原,可以更快地建立各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設身處地也可以更好地吸納屈原的優(yōu)秀的人格來為己所用。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不要害怕文本難,學生程度不佳。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真正喜愛這個文本,從而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去體驗,這樣自然可以理解古人,效仿古人。用心靈觸動心靈,用建構去模仿高尚。
本課例通過誦讀、理解、聯(lián)想、思考、人格重建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幫助學生去親近屈原,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生在課堂中深受觸動,課下反響很好。
(作者單位:北京二中,北京,100010)
編輯/張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