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利民
〔關鍵詞〕理解;親子互動;初心
假期閑暇時瀏覽微信,看到一則朋友的分享,說是一位媽媽看到兒子拿回來的勉強及格的試卷,非常失望,覺得眼前自己的孩子沒有之前那么好了,就好像之前的那個孩子丟了一樣,所以就一時興起,寫了張尋人啟事,來發(fā)泄心中的怨氣。
“我有一個好孩子,可是后來丟失了,現(xiàn)在特登報尋找。他今年11歲,很聰明,但不驕傲。他熱愛學習,做作業(yè)非常認真,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他很聽話,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吃飯不挑食,身體健康,很少生病。他熱愛勞動,積極做家務。不玩游戲,也很少看電視。他性格開朗、活潑大方,在親戚和長輩面前表現(xiàn)得彬彬有禮。他有很多品學兼優(yōu)的朋友。在父母有煩心事時,他不會打擾,而是很懂事地來安慰父母。他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從不亂花錢。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體,讓父母感到驕傲。可是,誰能告訴我,他現(xiàn)在在哪里呢?”
出人意料且戲劇性的是這位兒子也很聰明伶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寫了一張尋人啟事,尋找自己的“媽媽”。
“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后來不見了?,F(xiàn)在特登報尋找。媽媽很普通,她不像電影明星那樣光彩照人,也沒有市長那樣大的權力,更不像世界首富那樣有錢,但她很愛我。在我什么都不會,只會發(fā)出惱人的哭聲時,她從不嫌棄我。她每天都慈愛地陪伴我。在深夜里,就算她很困了,甚至睡著了,但只要我發(fā)出一聲哭叫,她就會立刻滿懷關切地抱住我,緊張地查看我哪里出了問題,然后再哄我睡覺。她花了好多時間教我這個小笨蛋說話和走路,雖然我學了很久才含混不清地說出了‘媽媽這個詞,但媽媽從來不說我笨,相反,她還興高采烈地親我,夸我聰明,讓我大受鼓舞。
后來我上學了,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愛我。她說,早開的花不一定會早結果,早結果的不一定結的果就大。媽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績不好,越需要關心和鼓勵。她還說,相比成績而言,我的健康和快樂更重要。雖然我總是犯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讓媽媽丟臉,但她依然很愛我,因為我是她的孩子。我也很愛媽媽,不是因為她是優(yōu)秀工作者,而是因為她是我媽媽?!?/p>
這位媽媽看完兒子寫的啟事,頓然醒悟,明白了“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和兒子和解。
頗有興趣地讀完,然后分享,很是感慨。也從最開始的覺得很好玩到最后的沉重與感動,既為這對母子之間的互動點贊,也為最后的圓滿結尾感動。應該說這位母親和孩子都是充滿智慧的,媽媽的智慧在于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及時醒悟;兒子的智慧在于沒有直接對抗媽媽,而是采取了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簡短的文章,背后的東西不由得讓人捫心自問:這個小故事說的不就是我們自己嗎?我們自己不是同樣在和孩子演同樣的戲嗎?或者是直接表達,或者是拳腳相加,漸漸地,在日漸增多的指責與抱怨中,我們有的迷失了自己,緊接著覺得眼前的這個孩子也怎么看都不順眼,于是禁不住問:曾經(jīng)的那個聽話不淘氣的孩子去哪了?
與之相對應的是,孩子和家長的反應簡直是一模一樣,對之前的那個媽媽很憧憬與向往,對眼前的這位媽媽要么是害怕躲避,要么是隔閡漠然,他們同樣會禁不住問:曾經(jīng)的那個愛我的,關心我的媽媽或爸爸去哪了?正是在這種相互的疑問中,彼此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
靜下心想想,很多時候,或許并不是我們的“孩子”丟了,他們一直就在我們眼前,從未走遠,只是我們自己視而不見。
當覺得自己的初心在世俗的眼光中慢慢遠離,自己的眼神在比較中變得面目全非時,不妨輕輕撥開那障目的樹葉,先找到自己,那個丟失的“孩子”自然就回來了。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qū)教學研究室,鄭州,450000)
編輯/曹朦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