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景
要說中國古代刺客,不得不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豫讓。如今廣為流傳的“士為知己者死”就出自這位義士。
根據(jù)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中的記載,豫讓姓姬,是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先為范氏做事,后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之際,豫讓遇到智伯,成為其家臣。智伯對豫讓很尊重,豫讓很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
公元前455年,智伯成為晉國執(zhí)政者。因卿大夫趙氏拒絕獻(xiàn)出封地,智伯聯(lián)合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fā)動“晉陽之戰(zhàn)”。
公元前453年,當(dāng)時還是晉國卿大夫之一的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當(dāng)時局勢的利害關(guān)系,魏氏、韓氏臨陣倒戈,聯(lián)合趙氏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三家分割了他的屬地。這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趙襄子痛恨智伯到了極點,他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做飲器。
豫讓奉智伯為知己,卻未能盡忠,空留滿腔遺憾。“士為知己者死”,豫讓暗下決心,一定要殺了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于是,豫讓改行做了一名刺客,而他這個刺客的目標(biāo)只有一個——趙襄子。
豫讓更名改姓,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干起了打掃廁所的活兒。憑借這身臨時學(xué)來的“手藝”,豫讓成功混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他想借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殺死他,但是很快就被趙襄子發(fā)現(xiàn)擒住了。
在審問時,豫讓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欲為智伯報仇!”侍衛(wèi)們都吆喝著殺掉豫讓,而趙襄子無比感慨地說:“他是義士,我以后謹(jǐn)慎小心就是了?!痹谑绦l(wèi)們的一片反對聲中,趙襄子讓豫讓走了。
不得不說一下趙襄子與智伯之怨。當(dāng)年智伯任晉國正卿時瞧不起趙襄子,曾罵他“相貌丑陋,懦弱膽怯”。后來一同討伐鄭國時,智伯還借酒醉將酒杯扔到趙襄子臉上。雖然趙襄子忍下了屈辱,但是仇怨就此結(jié)下了,所以趙襄子才那么痛恨智伯。
按理說,豫讓被逮個現(xiàn)行,卻被寬厚仁慈的趙襄子放走,理應(yīng)就此收手了,但是他心里始終揣著那句誓言:士為知己者死。于是,豫讓干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他全面改造了自己的外形:用漆涂滿全身,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剃光了胡須和眉毛,將自己徹底毀容,甚至為了改變聲音,吞下熊熊燃燒的火炭,然后假扮乞丐乞討。
豫讓的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給豫讓支招兒:“憑你的才干,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他必然重視你、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復(fù)仇的機會不就多了?!痹プ屄犃诉@話后,卻不以為然地笑了。他認(rèn)為為了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很不齒也很不道德,是一種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敖裉煳抑砸@樣做,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并不在于是否順利報仇?!痹プ尩脑捵屛覀兊靡愿Q見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復(fù)仇的結(jié)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復(fù)仇本身。
豫讓提前摸清了趙襄子某天的出行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必經(jīng)之路上的一座橋下埋伏。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橋如今已成為名勝古跡,名曰“豫讓橋”。
這天,趙襄子的人馬行至此處,沒想到還沒到橋上,馬兒突然受驚。趙襄子立即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遂派手下去打探,果然是豫讓。豫讓再次被拿下。
趙襄子萬分氣惱:“你曾經(jīng)不也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你為何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而智伯死了,你卻對我非殺不可?”
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dāng)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而智伯把我當(dāng)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p>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放走豫讓,正猶豫怎么處置他時,豫讓提了一個荒唐的請求——請趙襄子脫下一件衣服,讓他象征性地刺殺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趙襄子感念他的忠誠,滿足了他的要求。豫讓達(dá)成心愿后拔劍自刎。
綜上可見,豫讓并不擅長行刺,但他被后世奉為“春秋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不是因為他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對自己誓言的堅守,對忠誠的執(zhí)著。
(本欄目編輯 趙 婷)
Email:2540968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