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①?!保ā妒空隆罚?/p>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保ā稄V揚名章》)
(原文據(j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孝經(jīng)集注述疏》)
【注釋】
①無忝(tiǎn)爾所生:不辜負、不愧對自己的父母。忝,謙辭,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
【譯文】
用侍奉父親的心情去侍奉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親的心情去侍奉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親是用愛心,侍奉國君是用崇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侍奉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侍奉國君和上級,然后既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又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詩經(jīng)》里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yǎng)你的父母。”(《士章》)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侍奉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里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至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里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于后世了?!保ā稄V揚名章》)
【簡析】
常言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但自古無雙國士、社稷重臣多以“忠孝難兩全”為憾,為了解決這一人生難題,《孝經(jīng)》明確提出“移孝作忠”的倫理觀念,對其后中國兩千多年“忠”“孝”不分的文化影響可謂至深。
《孝經(jīng)》中的《士章》最后引《詩經(jīng)》中的“無忝爾所生”來告訴世人,“移孝作忠”不僅不會辱及父母,反而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廣揚名章》直接從“名立于后世”的角度來引導天下士子大力發(fā)揚“移孝作忠”的精神。可見《士章》和《廣揚名章》不僅主題完全一致,內(nèi)在邏輯也明顯遞進。我們對照其他先秦儒學經(jīng)典來看,《論語》中孔子曾引用《尚書》里面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這句話來說明以“孝友”之德來影響他人才是治國“為政”的正道,《大學》里面也說:“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患胰剩粐d仁?!倍际窃趶娬{(diào)“私德”為“公德”之本,或者像《禮記·祭統(tǒng)》中說的:“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闭J為“忠君”和“孝親”所依據(jù)的是同一個根本,但顯然都不是主張“私德”應為“公德”讓步,《孝經(jīng)》的作者當然也明白這個儒家的基本邏輯,《士章》里明確說“資于事父以事君”,《廣揚名章》里也明確說“行成于內(nèi)”,并沒有在根本上違背儒家重“仁親”“內(nèi)德”的基本觀念,但是流弊影響所及,則難免會導致以“君”為“父”、忠孝不分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行為以及精神奴役,這是如今世人所當深知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