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
【摘 要】雖然毛澤東沒有明確提出“和諧社會”這一概念,但是從1956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的20年中,毛澤東在探索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許多論斷與做法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處。毛澤東的政治民主論、人民本位論、公平平等觀、社會安定論都帶有和諧社會的思想,對我國當下改革、建設和創(chuàng)新,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目標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摘 要】建國后;毛澤東;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232;K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3570(2016)08-0027-04
雖然毛澤東沒有明確提出“和諧社會”這一概念,但是從1956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的20年中,毛澤東在探索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許多論斷與做法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處。胡錦濤同志曾說過:“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雹僖虼耍诿珴蓶|逝世40周年之際,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為當下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一、從“矛盾沖突論”到“和諧社會論”:毛澤東社會研究范式的轉換
毛澤東社會理論中蘊含著沖突與和諧、對抗與合作的對立統(tǒng)一。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毛澤東聽取各部門的工作報告之后又經過深入廣泛地社會調查,于1956年4月25日發(fā)表了《論十大關系》一問,明確指出了在提前完成“一五計劃”的同時,社會上普遍存在十大問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民族問題、國際國內問題等,凸顯為人民內部矛盾;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報告的發(fā)表,準確地分析了“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類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簡單地說起來,前者是分清敵我的問題,后者是分清是非的問題?!雹谑褂脤U姆椒▉斫鉀Q敵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針對不同領域采取不同的策略,③充分彰顯了毛澤東的哲學思辨能力,豐富了1937年的《矛盾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人民內部矛盾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fā)展而保持其穩(wěn)定與和諧。因此,黨和政府必須不斷完善制度體制,采用統(tǒng)籌兼顧方法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1956年9月,中共八大做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并提出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與落后的農業(yè)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新時期深刻把握毛澤東關于矛盾的精髓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
二、政治民主論: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的政治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內容就是政治民主。毛澤東明確提出:“實際上,世界上只有具體的自由,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雹俳▏?,為了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毛澤東確立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有效地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
首先,毛澤東確立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將民主集中制作為我黨的根本組織活動原則。列寧曾指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章,即無產階級專政的時代已經開始。不過要由許多國家來改善和完成蘇維埃制度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各種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就是一種人民民主專政的好形式?!雹?954年9月,在黨召開的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確立了鄉(xiāng)、縣、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毛澤東深刻闡釋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多次強調在黨內實現民主集中制之重要性與必要性。他指出,無產階級的集中是在廣泛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如果不充分發(fā)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③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制、信訪制、聽證制、政務公開制、信息公開制都是新時期民主政治的新發(fā)展。實踐證明,民主集中制適合中國國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筑下了良好的制度根基。
其次,毛澤東還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毛澤東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中談到:“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雹苊珴蓶|晚年談到自己一生干的兩件事之一就是與蔣介石斗了幾十年并把他趕到那幾個海島上,抗戰(zhàn)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新中國的成立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帶領全國人民打下的天下,那么,建國之后鞏固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就成為黨的第一要務。1957年2月,毛澤東指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作為執(zhí)政黨的共產黨需要接受各階級人士的監(jiān)督,尤其是民主黨派的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更廣泛地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更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和諧社會發(fā)展。
再次,毛澤東堅持以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來達到民族之間和諧關系思想。毛澤東指出:“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做過貢獻。我們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鞏固各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于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雹菰诿珴蓶|的關懷之下,中央政府給予民族地區(qū)極大地技術、資金、人力支援,徹底改變了民族落后的面貌,縮小地區(qū)差距,得到各民族擁護和支持。實踐證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為實現民族團結穩(wěn)定、社會持久安定繁榮奠定了制度基礎。
綜上所述,毛澤東在建國后探索社會主義政治自由以及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生活的和諧方面是執(zhí)著而高效的。
三、人民本位論: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的本體論立足點
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新中國的成立是廣大人民群眾浴血奮戰(zhàn)的成果,建國之后,人民本位的思想、積極調動各方積極性來搞社會主義建設,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彰顯了毛澤東人民本位的和諧社會理念。
首先,毛澤東提出人民群眾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新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共產黨應執(zhí)政為民。建國之后在北平召開的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參會的有穿工裝的、穿制服的、穿旗袍的、還有戴瓜帽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是整個社會大變革中富有象征意義的完美縮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擁護。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屬性。
其次,毛澤東確立了“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原則,協調各方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經濟發(fā)展思想。①在應對經濟利益矛盾相關問題時,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生產與分配領域都必須協調好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處理好內地與沿海工業(yè)關系,統(tǒng)籌兼顧農、輕、重發(fā)展關系,他主張走出一條以“農、輕、重為序,以農業(yè)為基礎、工業(yè)為主導”的工業(yè)化道路,調整重工業(yè)、農業(yè)和輕工業(yè)比例,適當增加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投資比重,協調三者利益,試圖實現多業(yè)并舉、和諧發(fā)展,在經濟關系方面努力實現各利益主體的內部和諧,激活了整個社會的活力。
再次,毛澤東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基本方針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原則的和諧文化發(fā)展思想。毛澤東重視科學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主張采取自由討論方式、科學辯證分析法、批評說理教育法來解決科學文化領域的人民內部矛盾。“雙百方針”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正確的,“是在社會文化領域充分保持活力,讓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和藝術源泉充分涌流,讓人的精神得以解放和自由,并以此來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的科學、民主、充滿強烈‘人本色彩的偉大策略方針。”②該方針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客觀經濟規(guī)律,自然、社會科學界、文學藝術屆均出現了熱烈的自由討論氛圍,優(yōu)秀作品層出不窮,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科學進步和文藝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現代文化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毛澤東在經濟思想方面始終堅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傾聽人民疾苦,努力平衡協調各方利益,創(chuàng)建自由活力的社會文化氛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來源。
四、公平平等觀:毛澤東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階級、建立公有制。在毛澤東看來,自社會主義建立之時就是實現公平之始,即公平與社會主義是一對孿生兄弟。
首先,在全國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分配方式的供給制。新中國剛成立,毛澤東就帶領人員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進行財產沒收,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1956年之后發(fā)動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試圖進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造成國民均窮的局面。但不可否認,正是由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以及政府統(tǒng)一有效的計劃供給保障了社會主義的穩(wěn)定性,我國初步彰顯了公平的格局,從制度層面保障了公平。
其次,力求在生活方式上消滅剝削階級,整合社會階層。在毛澤東看來,正是由于社會分工的差異性以及階層固化,尤其是特權階層的存在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不均等化,而這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相背離。因此,他大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也含有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縮小分工差異所帶來的社會不公的意圖。
再次,將男女平等落到實處,并主張普及教育,實現教育公平。1950年,毛主席發(fā)布命令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以立法的形式廢除封建包辦婚姻和一夫多妻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倡導男女平等。1949年7月20日,《新中國婦女》創(chuàng)刊,婦女終于獲得了參加生產和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而且男女同工同酬。新中國成立之后,婦女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毛澤東一生主張平民教育,建國之后就全面開展掃盲運動,并主張公私立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不同民族、身份的人都可以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權利。
總之,毛澤東所追求的公平平等社會的發(fā)展,實質就是實現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盡管這些思想帶有均等主義的局限性,但其控制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執(zhí)著的平等觀念代表著人類追求公正社會秩序的崇高理想,正是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
五、社會安定論: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的國際視野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被列強侵略壓迫的百年屈辱史,開啟了中國獨立自主的新征程。毛澤東深知安定之于社會發(fā)展、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在建國后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突破重重圍堵的同時,對內肅清了國內反革命勢力,為社會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秩序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在國際上,新中國只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認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的方針,阻撓新中國的發(fā)展并試圖將我們扼殺于搖籃之中。為了捍衛(wèi)主權、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果斷決策,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威望。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平等身份參會,到1955年同中國建交國家突破了20個,為國內經濟建設探索道路爭取了一個相對和平安靜的國際環(huán)境。20世紀60年代面對美蘇雙面夾擊,毛澤東毫無畏懼,“利用矛盾、以民促官”積極和日本、西歐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打破了美國長期封鎖的鏈條缺口。70年代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在毛澤東領導新中國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新中國外交層層突破,最后實現與一百多個國家建交,這所有的努力都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創(chuàng)造力有利的環(huán)境。
另一方面,從國內看來,1950年7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多數城市的黑社會勢力被肅清。1952年底,我國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將過去限制打擊富農的政策改變?yōu)楸4娓晦r的經濟,為我國工業(yè)化建設開辟了道路,有利的保障社會安定。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在黨政機關和私營工商業(yè)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取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猛烈打退了不法資本家的猖狂行為,純潔了黨政隊伍,鞏固了無產階級政權,為向社會主義的平穩(wěn)過渡打下了基礎,順利保證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平穩(wěn)發(fā)展,使社會逐步走向和諧。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3年,逝世40周年,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探索建設、改革中曲折前進,回顧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系列思想、理論、實踐精髓,對于當下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啟發(fā)性的指導意義。
(作者系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