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容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領學生自覺、積極地掌握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教與學的結合上,師生共同努力搞好教學。
在舊教材的教學中,教師起的是“保姆”的作用,而在新教材的教與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怎樣“導”才能使學生把英語這臺大戲“演好”是每一個英語教師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怎樣當好這個“導演”呢?
一、強化自身角色意識
教師本身既然是個“導演”,就要起表率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表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熱愛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熱愛教學工作,認真?zhèn)湔n,積極負責,對學生會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又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理解,使師生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的整體,對學生學習也能起到幫助。
新教材與舊教材不同,它強調聽、說、讀、寫全面訓練,即側重培養(yǎng)交際能力,要求學生個個能開口講英語,打破過去的啞巴局面。教師既然是“導演”,就不應當占有整個課堂講個不休,“滿堂灌”“填鴨式”已不可取。應當由演員充分表演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利用圖片、動作、語調、表情幫助學生理解,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作用,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形成一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環(huán)境。
二、強化學生的主角兒意識
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這就要求每個學生都演好主角兒。我們可以利用游戲、歌曲、比賽把學生分成小組。個別活動與集體活動相結合,教師從旁輔導,起導演作用。在教學中學生可以采用(1)齊聲讀;(2)排、行或小組進行操練;(3)學生單獨表演;(4)波浪式操練,一個小組說一句,然后另一個小組接著說一句,環(huán)環(huán)扣緊,既緊張又生動有趣;(5)讓學生到講臺示范表演對話。這樣學生就會得到足夠的練習,許多學生躍躍欲試,可以在一種激發(fā)興趣的語境中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技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榉e極主動,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生來說,能起到促進幫助的作用,學生也不怕被人笑或感到羞恥。對于所學的知識他們也不容易遺忘。
在教學中,學生演主角兒,還要有信心。因為學生學習能力不同,興趣不同,學習進展不一致,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不平衡。對于學習上有潛力的學生,要指導他們多學一些,促使他們冒尖,發(fā)揮他們的一技之長。而發(fā)現學生有某些學習障礙、有困難時則要鼓勵他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學困生學習跟不上,心里也很難受,有壓抑感、自卑感,假如教師再冷嘲熱諷,那他們就可能完全喪失信心,那還能當好演員嗎?在教學中,要注意鼓勵他們大膽實踐,經常利用晨讀、課后與他們談心,解開他們的心結。當學困生成績有點進步時就要給予肯定,這會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學生是主角兒,他們之間也應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把戲演好,可以組織一些學優(yōu)生幫助學困生,一幫一,讓他們擔任小教師的角色,同學之間不拘束,又要讓他們知道教師尊重他們,拉近師生的感情,這樣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和指導,課堂氣氛活躍,師生感情融洽。
三、要演“話劇”而非“啞劇”
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個人因素考慮,安排適合他們的角色,因人而異。農村的學生,普遍存在開口說英語怕人笑話的情況,這就要靠教師積極引導,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不要怕人笑話。課堂上經常讓學生扮演各種各樣的人物,或者想象自己處在教室外面各種各樣的場合。每天讓值日學生講幾句英語,或互相問答,始終鼓勵學生大膽實踐,讓更多的學生開口說,使英語成為語言的實踐課,學生在課內、課外都能說英語,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所學的語言的機會。
四、兼演“綜藝”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改進教學方法。我們通常講的教學方法實際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一種教學法的體系,例如,聽說法、認識法等。另一種指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方法,例如,怎樣提問、怎樣講授才能使學生便于掌握。新教材要求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聽、說、讀、寫相輔相成,如果不看到聯系,不看到轉換的因素,而獨立地進行一種能力的訓練,實踐證明結果是事倍功半的。但是如果看不到能力的獨立性,以為聽就能帶動說,讀就能帶動寫,那也是十分片面的。
總之,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這是英語教學改革時期每一個教師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在教學中可遵循的教學法則,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在英語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耿立軍.轉變觀念 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