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
摘 要: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各民族的語言也發(fā)展的不盡相同,所以英漢的詞形、詞義、語法范疇以及句子結構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文化的不同自然影響中西哲學觀不盡相同,二者在哲學方面研究的對象、內(nèi)容等均有重大的差異。例如西方傳統(tǒng)哲學往往以自然界為其研究對象,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通常以人為其研究對象。但中西雙方各有所長、各有其短。雙方的哲學思維都有可取之處,可以互相吸取彼此的優(yōu)點,從而使世界哲學觀有更大的進步。
關鍵詞:哲學觀; 語法; 英漢民族
前言:
由于時代的進步,各民族的語言也是發(fā)展的越來越快,所以英漢之間的語法差異越來越大,句型和語義表達以及時態(tài)上差異顯著,而語言文化的差異會影響中西哲學觀念的不同,例如西方傳統(tǒng)哲學以知識批判為其文化功能,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社會批判為其文化功能。但實際上兩種哲學的根源相同,兩種哲學觀念相輔相成所,只是外在的表達形式差異較大。所以本文通過了解中西方的語法差異進而分析中西方哲學觀念差異較大之處。
1.英漢語法之間的差異
1.1英漢語法的句型差異
由于英漢對詞匯像主語謂語等使用情況不同,使句型有較大區(qū)別。英漢語法的較大差異在于句型中主語的不同,例如在英語中, 常用非人稱作主語, 而在漢語中, 常常以人稱做主語,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英語用非人稱作主語,使表達范圍更加廣泛,所以這種表達方法常用于書面語中。而“我”、“你”、“他”等人稱代詞通常用在口語交際中,但在中文中,無論是口語交流還是寫作,主語往往用人稱做主語。產(chǎn)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西方思維方式有很大差別,所以在表達上主語的使用情況就迥然不同,才會使各自主語的使用有所不同。還有英漢句型中謂語使用情況有所不同,雖然中英文的句式結構都有“主謂”這種結構, 但英語是以動詞為句子主軸的語言,所以謂語必須由動詞來充當。但漢語不同, 它除了用動詞充當外, 還可以用形容詞和名詞。而且漢語不需要系動詞就可把原句和新句相結合;英語則必須通過系動詞才能把原句和新句連在一塊。從這一點看漢語比英語更為直接和緊湊。而且漢語句子中的名詞沒有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之分,且漢語名詞通常需要量詞。但英語名詞講究可數(shù)和不可數(shù), 可數(shù)名詞在數(shù)量上有單復數(shù)形式的改變, 無需量詞。由于詞匯的使用有較大差異,所以英語句型表達上更傾向的是大概的意思,它是一種以全面型為主要特點的語言,平常的英文寫作中最經(jīng)常使用的是貌似的手法,如使用關系介詞或者關系連詞等來實現(xiàn)句子之間的銜接。連詞是使用最多的連接詞匯,其次是關系詞和介詞,這類詞在漢語中的應用卻少之又少,英語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虛詞的綜合應用,有連詞和感嘆詞等等。而中文在句型上要求表意完整若句意模糊不清則稱為病句。句子中詞綴的使用也是置觀重要的,同樣初學英語者不會詞綴的使用會導致句型有較大錯誤。英語中的各種詞類都有詞綴,而且規(guī)定只能是名詞、名詞詞組或與名詞作用相當?shù)脑~做主語,如果一定要用動詞做主語, 我們必須把它改為不定式或動名詞。而漢語詞性規(guī)定不像英語那樣嚴格, 一個詞往往可以是動詞又可以是名詞,甚至還可以是形容詞。漢語的動詞、形容詞在句中通常在謂語的位置上, 對主語陳述或描述。但它們可以不變化直接放在句首做主語,這時它們就起指稱作用了。
1.2英漢語法的語句表意的差異
漢語的表達方式抽象模糊,英語則強調(diào)具體。這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更是東西方人們思維形式上的差異。好比中國的山水畫與西方的素描一樣,山水畫重視意境,重視神韻,所以在表達方面更抽象一些,而素描就像是照片一樣,講究的是真實。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序上也存在較多不同也會導致語句表意出現(xiàn)較大差異,很多初學英語者在寫作中往往會按照漢語的語序習慣來表達,從而出現(xiàn)許多錯誤的表達。漢語在表述上主要依照事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事件進行敘述,對原因、結果等進行說明,遵循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原則;而英語最突出的特征是主語顯著,主語的人稱及數(shù)量的變化嚴格限制著謂語動詞的形式,并且句子中的各個單詞的用法是依據(jù)其和主語關系的緊湊程度進行排列的,它遵循的是從小到大、從個體到整體的順序原則。
1.3英漢語法的時態(tài)差異
時態(tài)的差異是英漢語法差異中較顯著的差異之一。時態(tài)是表示行為、動作、狀態(tài)在各種時間條件下的動詞形式。漢語中幾乎沒有時態(tài)的變化,通常只添加一些副詞或虛詞來表達動作的時態(tài),如“著”“了”“的”等。而英語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豐富的時態(tài),它注重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比較,不同時間發(fā)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tài)須用不同的動詞形式來表示。而且發(fā)生在現(xiàn)在的動作在英語表達上有現(xiàn)在進行時和現(xiàn)在完成進行時等,表達方式不一英語共有16種時態(tài),能夠仔細準確地描述動作的進行過程和狀態(tài)。這一差異對于學初學英語者在寫作過程中對某一動作的描述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以至于在整篇文章中出現(xiàn)時態(tài)不一致或時態(tài)混亂等錯誤。英語可以用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時態(tài)關系: 如名詞、代詞的數(shù)和人稱,動詞的語態(tài)、語氣。而中文的時態(tài)在謂語動詞上是無法體現(xiàn)的,不同的民族對事物的不同的命名方式即名詞的含義可以揭示出人們對世界觀的差異。這也是由于中西方人們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造成的,西方人想法直接,語言表達上也簡單易懂,而中國人較委婉,且在表達上更注重意境,所以在時態(tài)上有差異是必然的。
2.中西哲學觀的不同
2.1中西哲學觀的理性程度不同
人不僅有理智,而且有情感。所以把理性和感性作為理性程度的兩個極端,西方哲學所謂理性,其實常常是講的理智。西方認為理智長于理性;中國卻認為理性長于理智。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西方哲學是理智的,而中國哲學是理性的。感性即所謂的“本能”,它比理智更根本,更能體現(xiàn)人的本心。中國哲學以人為本,也就是以人的理性為對象。因為人的理性的作用不僅在于它能夠表現(xiàn)為人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它 能夠管理人的行為動作。所以統(tǒng)一的內(nèi)在基礎就是人的理性。但只注重人的思維方式,把哲學只看作一種理智的活動、思維的訓練,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西方哲學的片面性在于,它忽視了認識主體的復雜性;把人的理性與情感作為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來研究, 忽視了人的意識活動為整體性,其實人的認識行為和情感相輔相成,才使每個人有不同的行為和不一樣的思想。在這個方面,中國哲學認為理性與情感互相影響,像儒家所認為的那樣,純粹的理智和純粹的情感是并不存在的,理智與情感的融合能在人的道德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理性必定具有實踐的品格,情感使人具有道德素質(zhì),人只能在理性的整體活動中,在理性與情感的相互制約中把握關系,它要求人們在現(xiàn)象與本質(zhì)、情感與理智的相互制約中來把握自然、社會的關系,從而達到修養(yǎng)與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才能使人的理智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才能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更好。
2.2中西哲學觀的具體與抽象思維的差異
中國哲學講究觀物取象, 來反映和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在漢語固定概念的形成時, 中國人習慣于用相應的客觀事實,使概念生動易懂 。中國哲學離不開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研究, 通過對動態(tài)中的事物的經(jīng)歷,感悟其中的經(jīng)驗道理,達到知識上進步。西方人的空間型宇宙觀, 認為自然萬物都是獨立存在的沒有絲毫的依存關系。西方人對大自然的追求、探索, 要求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維辨識能力和賞析能力。西方人認為, 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理想形式, 它們共同構成一個理想化的真善美的世界。西方學者要求人們運用理性的思維就想做幾何題一樣,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 邏輯論證。西方哲學深深影響了西方文化的傳承,秉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傳統(tǒng),西方人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解析的過程中, 以探究世界為最終目的, 用分類方法為主要手段, 試圖從物象的分類中找到該類物象的共相, 再對其做抽象概括,形成柏拉圖所稱的理念世界,。
2.3中西哲學觀的主體客體的差異
中西方主客體哲學觀的差異,即中國哲學思維強調(diào)以人為本, 西方哲學思維則推崇以客觀外物為本?,F(xiàn)代西方的以物為本的哲學思想, 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系。西方人以支配和改變自然為目的, 在人與自然這對矛盾體中更多看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對立。這是一種空間型的宇宙觀, 把自然萬物看作是對立的、不熟悉的, 人們對自然的真實表達是量化的。西方在主體與客體相分離的框架內(nèi)把握客體, 它忽略情感意識,只追求知識理性、科學理性,講究求真。由于西方國家推崇的哲學思想是以物為本,所以西方法律的顯著特點就是重證據(jù)、重論辯, 通過證據(jù)和辯論將真相表現(xiàn)出來。以人為本的中國哲學則認為天人合一, 物我本屬一體, 內(nèi)外本為一體,而且中國傳統(tǒng)哲學始終重視人的情感和意志,與西方的理性主義是不同的。中國哲學追求的人是整體的人,所以這就不可能將情感與道德相區(qū)分。但從側(cè)重點來看, 它更為重視的是人的內(nèi)心情感,這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亮點,情感寓于性情范圍內(nèi),是感性的、主觀的。“以情主理”、“以情順理”則是說理性對感性有指導和調(diào)節(jié)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在研究人的出發(fā)點通常是心性論,把情感作為一切心性的基礎,而忽略對客觀知識中“理”的關注,中國哲學的認識論主要強調(diào)知行合一,而且中國哲學向來認為物我無隔, 思想認識與生活實踐相融合, 從為人處世中觀察體驗, 有了一番醒悟,再驗之以實踐, 從而達到對宇宙對人生的一種把握。中西方共同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求真是科學的范疇, 求善是道德的范疇, 求美是藝術的范疇。但西方哲學是把求真放在第一位。中國哲學追求至善, 將至善放在第一位, 由善領導美和真。因此, 中西哲學觀可以概括為: 中國強調(diào)和而不同,西方重視非此即彼。中西文化的重要差異追根究底都源于這一根本區(qū)別。
3.結語
在語言文化的發(fā)展長河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語言多種多樣,語法差異較大。本文比較英漢語法在句型、語意表達和時態(tài)上的差異,從中西語法差異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民族的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不同的,并深入剖析中西方哲學觀念的不同之處,例如西方把哲學中的理性和情感獨立,來分析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中國通常認為理性和情感相一致,互相影響,互相發(fā)揮作用。雖然中西方哲學觀念不相同,卻各有千秋,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的智慧。
參考文獻
[1]李瑞華.英漢文化對比研究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2]魏光奇.天人之際: 中西文化觀念比較 [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