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瓊
【摘要】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一個較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全球有近3億HBV攜帶者,我國占45%,準確、及時地檢測HBV,對控制HBV傳播、提高診療效果非常重要。隨著HBV檢測方法的不斷發(fā)展,臨床已廣泛開展與其相關的檢測技術,對防治HBV感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HBV的檢測方法主要有電子顯微鏡法、免疫學法、分子生物學法。本文對HBV幾種檢測方法進行綜述。
【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 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 R5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15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8.09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廣泛傳播、危害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其病原體是HBV,HBV主要經(jīng)血液和血制品等傳播、母嬰傳播及接觸傳播。HBV感染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全球有近3億HBV攜帶者,我國占45%[1]。急性乙肝有20%會轉化為慢性乙肝,進而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2]。HBV屬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組長為3.2 kb。HBV基因組是不完全閉合環(huán)狀雙鏈DNA,是目前已知感染人類最小的DNA病毒[3]。HBV具有嚴格種屬及器官特異性,感染人體后侵襲的主要是肝細胞,并在肝細胞內(nèi)定居復制。目前認為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紊亂和免疫功能低下是HBV持續(xù)存在并形成慢性肝細胞損傷的主要原因[4]。
1 電子顯微鏡法
電子顯微鏡法主要包括常規(guī)電鏡法和免疫電鏡法。英國學者Dane于1970年使用電鏡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顆粒,即Dane顆粒。常規(guī)電鏡法具有觀察比較直觀、標本用量小、制樣速度快的特點,但由于其觀察靈敏度較低而要求病毒在標本中大量存在,該法在日常應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免疫電鏡術是將免疫化學技術與電鏡術結合,是在超微結構水平下觀察和研究抗原、抗體結合定位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敏感性較常規(guī)電鏡法高,能提高HBV的檢出率,但該方法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樣本制備過程較復雜[5]。由于電子顯微鏡檢查難以在臨床常規(guī)開展,故檢查HBV感染一般不用該類方法。
2 免疫學法
HBV感染的病原學診斷方法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檢測HBV標志物。傳統(tǒng)的兩對半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是HBV免疫標志物的血清學檢查的常規(guī)項目,近年來有文獻[6-8]報道前S1抗原與HBV、DNA及HBeAg三者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可作為補充性免疫指標。目前常用的免疫學檢測有酶免疫法(E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或化學發(fā)光法(CIA)等,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是ELISA和CIA。
早期的放射免疫法(RIA)有較高的檢測靈敏度,缺點是操作復雜、標記物不穩(wěn)定、對人體及環(huán)境造成放射性污染。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有酶聯(lián)免疫吸附技術(ELISA)、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CICA)、時間分辨熒光免疫技術(TRFI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及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ECLIA)[3]。其基本原理是將酶與抗體或抗原結合成酶標記抗體或抗原,在酶標抗體(抗原)與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完成后,加入酶的相應底物,通過酶對底物的顯色反應,對抗原(抗體)進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測定分析,上述各種方法只是標記物和吸附表面的不同。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靈敏度高,比ELISA法的靈敏度高20倍,檢測生物活性物質(zhì)可達pg水平,但因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同位素穩(wěn)定性差等原因,已很少用于HBV標志物的檢測。ELISA法特異性高,靈敏度一般認為在0.05 ng/ml水平,目前應用最廣,其優(yōu)點為標記的試劑無放射性危害且比較穩(wěn)定,但ELISA法易受酶純度和外界環(huán)境影響[4-5]。CICA標志物為膠體金,利用層析技術來檢測抗原或抗體,優(yōu)點是不需儀器,操作快速、簡便,有助于減少醫(yī)源性HBV感染,主要用于急診患者創(chuàng)傷性操作前快速過篩檢測[9]。
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TRFIA是稀土離子標記抗原或抗體、核酸探針和細胞等為特征的靈敏度遠超過放射性同位素的檢測技術,且具有標記物制備簡便、無放射性污染、存儲時間長、操作流程短、不受樣品自然熒光干擾、標準曲線范圍寬、檢測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是一種理想的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測方法,特點是能檢測低水平的HBV標志物,在臨床中值得推廣[10]。富宏然[11]報道TRFIA法檢測的特異性、敏感性均比ELISA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