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鮮朝中期著名漢文學家柳夢寅精通中國文化,曾三次出使中國。他經(jīng)常在散文引入中國歷代帝王和卿相的形象或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人生愿望。帝王如堯舜禹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卿相如季札、子產(chǎn)、田駢等。引入的內容強化了作者的觀點和作品主題、增添了作品的文采和感染力,也表現(xiàn)了柳夢寅的中國文化情結、見證了中朝文化交流。
關鍵詞:朝鮮 柳夢寅 散文 中國 帝王 卿相
柳夢寅(1559-1623),字應文,號於于堂,全羅道興陽縣人,朝鮮王朝中期著名漢文學者、政治家。柳夢寅31歲中文科狀元,曾任藝文檢閱、關東亞使、弘文館修撰、漢城左尹等官職。他酷愛中國文化,聰明好學,飽讀中國各代經(jīng)典,因而精通中國文化。作為朝鮮政府要員,柳夢寅還曾作為質正官、問安使、圣節(jié)使等于1592年、1595年、1609年三次出使中國。他不僅與中國文化典籍親密接觸,還與中國文人進行了多次親切交流??梢哉f,柳夢寅是一位中朝文化交流的優(yōu)秀使者。
柳夢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積極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yǎng),其散文和詩歌都十分優(yōu)秀,保存下來的作品收于《於于集》。在柳夢寅的各體散文中,中國歷史名人不計其數(shù),涉及了歷史、政治、科學、人文等各個領域,他們構成了柳夢寅散文多彩的人物形象畫廊。在眾多中國歷史名人中,君王卿相十分多見。柳夢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政客,他對歷史的解讀和對政治的理解也往往站在高于常人的角度,因此其散文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中國歷代的君王或卿相。如:
昔殷周時而箕子疇,教我東方。俾彛民則物,國有刑政,禮制孔飭。遵仿堯舜禹湯所以治天下業(yè)見明效者,一一可載墳典誥訓。如敬親慎男女、廉恥于取予、喪死盡情與禮,率依堯舜禹湯之訓。迪民千萬年一日,中間不以夷羌雜俗或混糅我父師遺疇之法也、之教也。(《贈別韓侍郎德遠使上國謝恩序》)[1]
在古代的朝鮮半島,中國的堯舜禹湯一樣被尊為賢君和后世君王的典范、治理國家的楷模。柳夢寅也表示,因為朝鮮歷來“依堯舜禹湯之訓”,所以才統(tǒng)治有序、人民守禮,沒有被非正統(tǒng)的雜俗干擾破壞。在其他散文中,柳夢寅也多次提及堯舜、文王等賢君,如:
矧乎人君之有大功德卓絕古今,臣子揭美號以煥耀之,敬之至也。是故,曰堯曰舜,一字義盡。而放勛重華,猶有加稱。加稱何有于堯舜?顧乃加之,臣之道也。書曰:“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非益諛舜也,舜之德即然也。詩曰:“穆穆文王,于緝煕敬止?!狈侵芄轿耐跻玻耐踔录慈灰?。(《上尊號啟辭序》[2]
柳夢寅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堯舜、文王等被加封加號是其本人的高潔品德使然,因此成為典范、值得后世學習借鑒。柳夢寅還指出,這些賢君不僅是后世君王的楷模,也是有識之士學習的榜樣。
男子生世,將以堯舜君民為志,不可爭一科一名于聾瞽之世。(《送洸侄游洪州序》)[3]
嗚呼!今之士無識極矣。愿足下留心堯舜周孔之學,毋竊竊于拘儒之末技。(《與尹進士彬書》)[4]
在這一段引文中,柳夢寅還提到了箕子?;涌梢哉f是中朝交往之初的一位光輝使者,對兩國的政治、文化交流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箕子被孔子譽為殷商“三仁”之一,據(jù)說殷商失敗后被武王封于朝鮮,都于平壤。對此,《史記》《尚書》和朝鮮的《三國遺事》《東國通鑒》《東史綱目》等重要史書都有記載。相傳箕子將詩書、禮樂、醫(yī)藥、陰陽、巫術傳到朝鮮,并在那里筑房、開田、養(yǎng)蠶織布、燒陶編竹,還制定了九疇并推行了八條來治理國家和人民。后代的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十分景仰箕子。柳夢寅就在散文中數(shù)次提及箕子并表達了崇敬和自豪之情。
矧我東方,于中國最近,其所限者,惟鴨綠一帶水。義州去帝京不能二千里。自箕子受瑞東封,俾左衽冠帶之,迄數(shù)千年文物事為,一與中國侔。(《送樸說之東說赴京序》)[5]
然自箕子受封而東,東之土已中國之矣。禮制法度、政教器械,一如中國。(《虎穽文》)[6]
惟我朝鮮,服箕子余教。忠順輸忱,奉侯度惟勤。(《皇華集序》)[7]
柳夢寅在散文中也提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明太祖等帝王形象,以表達自己的政治、文化觀念。如:
太宗征遼,駐蹕有山。敬德從征,建白塔寺……秦始皇筑萬里城,燕昭王禮賢黃金臺……周宣王石皷刻在太學館。至如登望京樓,而夷夏之界豁達。(《送李而立 尚信 赴賀冬至于燕京序》)[8]
昔唐太宗征遼,日留六師,其將敬德建功德,營白塔迄可賞。(《送金書狀鑒赴京歌序》)[9]
大明御極,太祖之神圣,視四海猶一家。(《送樸說之東說赴京序》)[10]
在這幾段中柳夢寅提到了唐太宗、秦始皇、燕昭王、周宣王、明太祖等幾位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影響的君王,涉及了這些君王征討、防御、用人、狩獵、外交等事宜。柳夢寅或者欣賞其雄才大略,或者欽佩其禮賢下士,或者贊揚其恩惠四海,字里行間,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君王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功績或遺跡的嘆服。這也是柳夢寅對中國政治、文化的一種間接肯定,表達了自己敏銳的政治目光以及與中國文化的情緣。
此外,中國歷代的高官卿相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柳文中。
萬歷三十二年春,李君赴光州,告余行。余執(zhí)手謂曰:“古之人乎有行,斯有贐。薛君饋孟子以金,余將贐以金乎?金無有也。子產(chǎn)贈季札以纻,余將贐以纻乎?纻無有也?!保ā端凸庵菽潦估铕B(yǎng)源慶涵絕句序》)[11]
在這一段中柳夢寅引用了兩個典故,涉及了四個歷史名人,其中的薛君指戰(zhàn)國時齊國靖郭君田嬰,齊威王少子,齊宣王異母弟,孟嘗君田文之父,封底在薛。子產(chǎn)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子產(chǎn)執(zhí)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捍衛(wèi)了鄭國利益,后世人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范。季札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曾封于延陵,品德高尚,具有遠見卓識,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柳夢寅本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在朝鮮朝的政治史上和與中國的外交史上成就斐然。他欣賞崇拜這些名卿賢相,希望自己也能夠如他們一樣德才兼?zhèn)?,所以?jīng)常在文中引用其典故,贊賞其品行,并表示自己愿意學習、效仿他們。
昔有唐子者,短陳駢子于齊。欲殺之,陳駢子與其屬歸薛。孟嘗君以車迎之,厚遇之。問之曰:“夫子亦有思于齊否?”對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嘗君曰:“唐子非短子者耶?”曰:“是也?!痹唬骸白雍螢樗贾??”曰:“臣之處于齊,糲粱之飯,藜藿之羹,冬日病凍,夏日傷暑。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歸君,食蒭豢飯黍粢,服輕暖乘牢良。臣故思之?!保ā端蛯庍吪泄倌隙氛霸娦颉罚12]
陳駢子即田駢,又名田廣,齊國(今山東臨淄)人。戰(zhàn)國時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當時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也是著名的“稷下先生”之一。史稱他好高議,主張“設不為官”。按照常理,陳駢子險些被唐子加害,應該恨他。但陳駢子卻思念他,甚至感謝他。因為正是唐子的加害使其離開齊國,歸于薛,過上了富貴的生活。柳夢寅在散文中兩次提及這個故事,對陳駢子這種不記恨、寬宏大量的品質予以肯定,對即將外任的朋友充滿期望。這也正表達了柳夢寅作為一介忠臣的故國情懷。
晚年,出于政治原因,柳夢寅隱居山中,每天除了讀書、游覽,還對朝鮮的政局和自己的理想、出路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留別天德庵法師法堅序》柳夢寅表達了自己的意愿。
余摻手問曰:“昔晏子不死內難,子路結纓死之;伯夷餓死首陽,太公鷹揚牧野;商受暴主也,而其亡也圣人去國。昌邑燕山之廢,死節(jié)無人。荀息之死奚齊,為白圭之玷;荀彧之死漢室,或譏其太晚?!盵13]
晏子、伯夷、太公、荀息、荀彧都是歷史上的名臣,或盡忠而死,或不遇明主抑郁而終,都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踐行者。在朝鮮文人看來,“最純正的思想莫過于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最高潔的品格莫過于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14]。在這方面,柳夢寅就是一個典型,他經(jīng)常以中國和朝鮮的忠孝節(jié)義形象來鞭策自己。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柳夢寅認為一臣不應侍二君,要和中國歷史上這些盡忠而死的典型一樣,以死殉主。
柳夢寅散文引中國歷代帝王卿相的效果和意義非常明顯。首先,強化了觀點,突出了主題。
余觀古之賢豪士,能做大業(yè)成大名者,未有不困頓憔悴于始也。呂望王者師,而皷刀于朝歌。寗戚覇者賢輔,而扣角于齊東門。百里奚顯其君于天下,而七十飼牛于市。是故,書曰:“天閟毖,我成功所?!保ā端蜎仓队魏橹菪颉罚15]
這一段中,作者首先明確了自己的一個觀點,即“能做大業(yè)成大名者,未有不困頓憔悴于始也”。為了強化這個觀點,讓侄子更加信服,柳夢寅列舉了呂望、寗戚、百里奚等高官卿相在成名前的困頓處境并以此來鼓勵對方,希望侄子能夠忍受眼前的困境,等待顯達的時機。其次,增添了其作品的文采和感染力。柳夢寅的散文大部分為應用文,說理性很強,其中的中國君王卿相的形象往往伴著一段歷史或一個故事,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這就使得說理變得形象生動,一篇說理文也就具有了文采和感染力,更容易被接受了。而這種創(chuàng)作的方式也表現(xiàn)了柳夢寅的中國文化情結,見證了朝鮮朝時期作家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之深厚以及中朝文化的交流之密切。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朝鮮柳夢寅散文與中國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5FWW009]。)
注釋:
[1][2][3][4][5][6][7][8][9][10][11][12][13][15]柳夢寅:《於于集》,《韓國文集叢刊》(第63輯),首爾: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第510、346、368、414、359、428、514、508、512、359、353、351、389、368頁。
[14]曹春茹,王國彪:《朝鮮詩家論明清詩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473頁。
(曹春妮 吉林省德惠第二實驗高中 1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