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文辭樸實,淺出深入,以一次偶然的日常的非名山游覽,闡發(fā)道理:“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要到達“險遠”,一覽“非常之觀”,“志”、“力”和“物”,三大條件,缺一不可。這番道理,在王安石“務為有補于世”的寫作綱領下,不蹈空凌虛,及物而切身——王安石此時已有變法之“志”,雖然清楚此事之“險遠”,但這是“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值得追求。
事實上,《游褒禪山記》不僅僅是王安石的自勉書,更是王安石的命運讖言。
《游褒禪山記》寫于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34歲。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變法。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進言:“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保ā端问贰ね醢彩瘋鳌罚┩?,王安石變法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罷免宰相,隱居江寧,法令陸續(xù)被廢止。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王安石在政壇的“游褒禪山”,竟然也只能半途而廢,“不得極夫游之樂”。問題出在“志”、“力”和“物”哪個方面?
第一,“力”,無可置疑。正如《游褒禪山記》所述,“力足以入也”。王安石博聞強識,文采風流,不遜色于任何鴻儒巨擘,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尚儒生迂腐闊遠之風,有經世濟用、理財興利之才,政績不凡。王安石任鄞縣知縣時,督修水利,將官谷貸給農民,百姓得以度過饑荒,稱王安石為“青天”。后來的王安石變法,其實是鄞縣吏治的升級版,“氣魄很大,格局空前,是一次涉及政府機構、產業(yè)、財政、物價及流通的整體配套體制改革”(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王安石變法,效果顯著,使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第二,“志”,過猶不及?!爸尽奔戎钢鞠颍仓敢庵?。游褒禪山時,王安石在“志”上吃了虧,“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同行“怠而欲出者”說:“不出,火且盡?!庇谑峭醢彩退黄鸪龆?,不久為此后悔。在變革政治上,王安石很早就“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而且意志堅定,“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保ā端问贰ね醢彩瘋鳌罚┥踔撂岢觥疤熳儾蛔阄罚孀诓蛔惴?,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主張,這在“法先王”、向后看、陳陳相因的儒家國度,可謂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然而,意志堅定到了極端,就成了剛愎自用、頑固執(zhí)拗,“拗相公”的謔稱,即由此而來。
第三,“物”,致命缺陷。在游華山洞的后洞時,王安石需要的“物”是用來照明的火把。在實施新法時,王安石需要的“物”則是有利于新法的人。王安石在鄞縣牛刀小試,奏得奇效,但一旦把新法推廣至全國,涉及到的地域之廣、百姓之眾、既得利益之多、人際關系之復雜,絕非彈丸之地可比,絕非王安石憑一己之智勇能處理妥當。
王安石的失敗之處在于,上無鼎力支持的帝王,中無同氣連枝的盟友,下無令行禁止的下屬。
首先,在君權至上的古老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對變法的態(tài)度變化,決定著變法的走向。“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huán)。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huán)?!保ㄥ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軍事無能、官員冗贅、國庫不足、財政虧空,令宋神宗觸目驚心,痛下決心,變革圖強。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才能大刀闊斧地推行變法。正如如果沒有秦孝公,商鞅不可能取得變法的最終勝利??上紊褡诮K究不是秦孝公。隨著變法激發(fā)的民怨?jié)u多,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司馬光等大臣的反對力量漸強,加上期間出現天災,如受天譴,宋神宗的改革意向有所動搖。當王安石第二次擔任宰相后,宋神宗對他“意頗厭之,事多不從”(呂本中《雜說》)。宋神宗因病去世后,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為宋哲宗,高太后反對新法,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被連根拔起。
其次,在變法派和保守派此消彼長的政治惡斗中,王安石“果于自用”,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本可爭取的一些有識之士驅趕到敵方陣營?!扒嗝绶ā眲偝雠_時,蘇轍提醒,要警惕“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湯江浩《王安石——勇進人生》)?!扒嗝绶ā睂嵤┻^程中,韓琦指出:“是官自放錢取息,與初詔相違”(《宋史·食貨》)。但王安石一意孤行,閉目塞聽,排斥異己,甚至將反對變法的人士逐出朝廷。
再次,王安石任用了很多打著變法旗幟為非作歹的官員,使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嚴重扭曲。他任用的主要官吏,如呂惠卿、蔡京、蔡卞、呂嘉問、章惇、曾布、李定、鄧綰之流,大多品行有虧。呂惠卿在王安石的提拔下平步青云,成為變法第一干將。王安石認為:“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保ā端问贰ち袀鞯诙偃罚┪鯇幤吣辏?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仍強力推薦呂惠卿為參知政事,以期賡續(xù)自己的變法措施。但呂惠卿其實是奸佞之人,私心過重,中傷同僚,中飽私囊,盤剝百姓,使“新法”變成“惡法”,激起民憤。當王安石失勢時,呂惠卿竟然落井下石,反噬恩師王安石,破壞新法。
王安石通過游褒禪山,領悟到“志”“力”“物”對于成功的重要性。結果,在后來的變法中,因為“志”之過猶不及和“物”之致命弱點,最終功虧一簣。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說:“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變法失敗,即屬于“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只是真的“可以無悔”嗎?王安石晚年賦閑江寧府,曾連連書寫“福建子”,“福建子”即福建人呂惠卿。當聽到免役法也被朝廷廢除,王安石不禁自言自語:“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郁而終。從中我們不難窺探到王安石對錯用呂惠卿的悔恨、王安石對盡志盡力而不能成功變法的悲憤。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里還寫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币驗闀r代久遠,石碑倒地,碑文漫滅,如果不深入思考并且謹慎選取,就會以訛傳訛,把“花”山讀成“華”山。一語成讖,王安石在倒臺后,墻倒眾人推,他的形象逐漸被妖魔化,在代代流傳的過程中,變成了面影斑駁的歷史人物。梁啟超說過:“以非凡的才能,而蒙受天下人的詬罵,換了朝代也不能洗冤的,在西方有克倫威爾,在我國則有王安石?!保簡⒊锻醢彩瘋鳌罚?/p>
明代馮夢龍編撰的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有一卷名曰《拗相公飲恨中山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民間百姓對王安石的怨恨之深。王安石告病辭相,回金陵途中發(fā)現,處處有詩譏誚新法,在一處農家,剛好聽到一名老叟在痛罵自己:“這等奸邪,不行誅戮,還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為何不相了韓琦、富弼、司馬光、呂海、蘇軾諸君子,而偏用此小人乎!”王安石寄宿另一農家,見到一個老太婆一邊取水,一邊呼叫:“啰,啰,啰,拗相公來?!倍^豬聽到呼聲,過來就食。婢女又呼雞:“王安石來。”群雞俱至。原來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養(yǎng)豬雞,都叫做“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當做畜生,希望讓他后世變?yōu)楫愵?,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王安石心如刀絞,兩目皆腫,須發(fā)俱白,“一夜愁添雪鬢毛”。
這類文章雖經文人潤色,但畢竟來自民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老百姓的態(tài)度。王安石變法,本該是彪炳千古的大業(yè),但在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危害百姓的現象,漸至怨聲載道。蔡京登上政治舞臺,媚上欺下,無所不為,打的正是王安石“新法”的旗號。其后靖康之變,宋徽宗、宋欽宗被遼國俘虜,更為漢族人視為奇恥大辱。在數百年間內,王安石都背負了始作俑者的罪名,國人把王安石和秦檜、蔡京相提并論,視為文才出眾但禍國殃民的大奸臣。只有到了20世紀初,在內憂外患、改革圖存的大背景下,梁啟超“深思而慎取”,通過大量的史料搜集和考證,寫成《王安石傳》,才翻了這中國歷史第一冤案,為世人還原了王安石的本來面目。
王安石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會不會回想起自己34歲時寫的《游褒禪山記》?一篇短小的游記,竟然蘊含了王安石畢生追求的變法事業(yè)的失敗基因,竟然預言了王安石死后毀譽參半乃至面目全非的歷史命運,相信這是王安石所始料不及。人生的吊詭之處就在于,你以為在寫過去,其實你在寫未來;你以為在寫別人,其實你在寫自己;你以為在寫命運,其實,你始終在被命運書寫。
張曉勛,教師,現居廣東佛山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