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音主持,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甚至在有些院校已經完全“碾壓”其學術性。但正是這樣一門實踐性強、發(fā)源于人們日常交流中的藝術門類,卻常常被不能“接地氣、說人話”所困擾,在技巧學習過程中,也常常困惑不解而無法完成“心神歸一”。本文結合藝術理論和播音的實踐性,對這個問題有所思考,也更深入的理解藝術性與播音主持實踐性結合。
【關鍵詞】播音;藝術性;實踐性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們最常說的是:“走心”、“說意思”,學生們卻很難理解,且不少已經從業(yè)的前輩也依然在高臺上下不來,離觀眾越來越遠。對此,從《藝術概論》、《藝術原理》等相關文藝理論角度的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文藝理論與播音專業(yè)在宏觀層面(語言傳播)和微觀層面(創(chuàng)作表達)的關系。
一、播音主持的“說人話”
播音主持從宏觀層面來說,是一種語言傳播活動。在宏觀層面的教育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少專業(yè)學生不會“說人話”。在藝術理論的指導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這個概念。
1、“說人話”是指語言樣態(tài)生活化
在很多觀眾的眼中,包括作為播音主持專業(yè)學生的觀眾眼中,播音主持一門在“電視里”“舞臺上”的“華麗語言”。其實不然,通過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播音主持專業(yè)除吐字發(fā)聲有著嚴格的基本功要求和訓練之外,其他的語言傳播、文學表達、即興口語等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所以,“說人話”是指語言樣態(tài)生活化。比如,見面與人打招呼,生活中我們會熱情的說一句:你好。就吐字來說,是隨意的;就情感來說,是隨和真摯的;就語氣來說,是熱情洋溢的。但正是這樣的詞語或字眼出現(xiàn)在播音主持表達當中,往往會被受眾詬病“假、大、空”。其主要原因正是沒有把這種詞語的語境設計成日常對話狀態(tài),而擺出舞臺上高高在上的感覺,或者虛情假意的狀態(tài)。所以語言樣態(tài)生活化,是說在播音主持表達中,應該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語氣、語調和情緒,而非吊著嗓子和氣息、滿臉假笑。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播音主持作為語言藝術、文字藝術和音樂藝術等的結合,與其他藝術門類也一樣。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從事播音主持行業(yè)的人,要隨時平等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一個個體。平視他們,才能與他們真正的實現(xiàn)對話。在傳播過程中明確我們就是在與一個個真實的人進行交流,同時這種交流也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要用心說話,用腦子思考,說出來的是真心話,說出來的話里都是有內容和意義的。這樣才不會造成聽眾的誤讀,阻礙信息的傳播,不會變成“不會說人話”的主持人。
2、“說人話”是指語言內容人民化
如果說語言樣態(tài)生活化是“怎么說”,那么語言內容人民化則是“說什么”。作為媒體人應當要有人文情懷,主持人亦是如此。這情懷反映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當中,因此只有保證語言內容的“接地氣”,才能做到說出來的話是“人話”,是人民能夠聽懂的話。比如,如果可以用現(xiàn)代的白話文傳播,那就不一定非要用文言文表達,故意彰顯文學素養(yǎng),畢竟傳播對象很重要。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放棄文學表達,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在進行大眾傳播而非精英傳播。另外,絕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聽故事而非大道理,但往往現(xiàn)代社會掌握了話語權的人習慣于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對“下面”的群眾進行宣講。其實作為大眾傳播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播音主持從業(yè)者也好,教育者也好,更應該明確受眾的這一心理,所以現(xiàn)在習大大提出來的“講好中國故事”,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一個會說話的人,應該是一個深入淺出、會講故事、將感情和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人。這樣的故事從哪兒來?應當是人民自己的故事,人民身邊的故事。那些編纂的故事是沒有辦法引起受眾真實的情感共鳴的。因此我們做好文藝工作,做好藝術傳播,更是要從人民中、從現(xiàn)實生活中,多感受、多汲取更多的素材和創(chuàng)作資料。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用人民自己的故事,說人民自己要說的話。
3、“說人話”是指語言目標人性化
有些話是為了誰而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問題。從文藝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我們的藝術都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汲取,并反映現(xiàn)實生活,以讓受眾達到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鳴。因此,作為社會中的傳媒人,作為掌握著話語權的播音員主持人,我們必須要為了人民發(fā)聲。這種發(fā)聲不單是為他們解決實際的困難,更有引導國民思考、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傳播美與愛等更為廣泛和實際的作用。比如,白巖松的評論,多年前的《焦點訪談》、《東方時空》、《面對面》等節(jié)目,都是充滿人文關懷,以人民為核心的,本著以人民的視角,為人民而發(fā)聲的態(tài)度來說話的。因此,這也是“說人話”的核心。當播音員主持人脫離生活實際,只會說那些飄飄然的漂亮話時,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而這樣沒有“根”的語言自然也是說不好的,沒有真情實感的。
所以綜上,結合播音主持專業(yè)的特點,我們更應該在日常的口語傳播中以“人”為本。只有“說人話”,才能說有實際意義的事,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困難,真正地促進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只有“說人話”,才能讓我們的表達情真意切,而不是虛無縹緲、心中無物,從而實現(xiàn)針對對象和明確目標的傳播;只有“說人話”,才能讓受眾聽得進耳,聽得進心,引發(fā)社會思考,引起輿論關注。
二、“藝術源于生活”的新理解
播音主持作為一個新興學科,一直存在爭議,其藝術性與新聞性的矛盾之處就成為詬病。但播音主持專業(yè)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fā)展,已經形成了學科體系及專業(yè)技巧規(guī)律。在藝術理論的指導下,我認為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技巧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指導性。
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教師會將“內三外四、情聲氣”的關系等創(chuàng)作基礎當中的一些理論知識,通過視頻作品實例、課堂示范等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促進我通過這些現(xiàn)實案例進行思考。曾經我理解的“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藝術的產生是從生活中而來,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而通過文藝理論的再學習和思考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藝術源于生活不只那么簡單的。最起碼,藝術的技巧,其實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而非簡單的理論技巧,所以其源于生活,恰恰最后還是回歸生活;高于生活正在于它必須摒棄一些外在的牽絆,回歸內心的真情實感,引發(fā)人的情感共鳴和精神體驗。
三、結論
藝術源于生活。任何表達為什么生活中都能正常進行,一旦句子變成了現(xiàn)成的文字反倒表達不出來了?其實原因就在于心態(tài)變了。說,從來都只是說,而不是讀。“說人話”,其實就是正常交流,而不是站在高臺上去“演”什么。另一方面,為什么要學這些藝術表達的技巧呢?正因為我們容易在人前就失去自我,受環(huán)境所累(或緊張或關注其他因素),失去了本該表達出來的百分之百的真情實感,恰恰是學習這些技巧,將技巧內化為語言傳播的工具后,我們才能成為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語言傳播工作者,讓美的文字,能夠盡量呈現(xiàn)他在紙面上百分百的美,讓美的故事,聽起來盡量百分百的美。
【參考文獻】
[1] 張 頌. 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M].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1.
[2]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播音主持語音與發(fā)聲[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4.
[3]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基礎[M].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4.
[4] 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5] 趙 俐. 有聲語言的聲音是什么——論播音創(chuàng)作聲音個性展現(xiàn)的理論基礎[J]. 現(xiàn)代傳播, 2003(6).
[6] 吳 郁. 播音對聲音彈性的要求[J]. 現(xiàn)代傳播, 1985(8).
【作者簡介】
焦慶中(1991—),男,安徽安慶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領域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