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維也納樂派三位創(chuàng)始人,古典主義的奠基人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他們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但他們在一些題材的創(chuàng)作理念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他們都在前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在音樂上有更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在音樂史上結束了光輝的古典主義時期,開辟了通往浪漫時期的道路。
【關鍵詞】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 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 相互影響
一、海頓的創(chuàng)作與貝多芬、莫扎特
海頓在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中,最富有特點的小步舞曲樂章,在他的早、中、晚三期奏鳴曲中,均作為中間樂章甚至末樂章大量出現。貝多芬奏鳴曲中常用的加三段中段的諧謔曲或小快板樂章,就是由海頓的小步舞曲樂章演變而來的。末樂章是海頓鋼琴奏鳴曲極富特點的一個樂章,除小步舞曲外,多半以回旋曲為主,海頓的回旋曲最富有民間性和喜劇性,常為弱起的42拍舞蹈性節(jié)奏,主題對比強烈,情緒興高采烈,充滿了智慧和幽默。貝多芬奏鳴曲的不少末樂章都繼承了海頓的傳統。在中期的鋼琴奏鳴曲中,海頓雖然受到德國文學界掀起的“狂飆運動”和北德運動“情感風格”的影響,作品中出現了宣敘性的音調和悲壯的氣概,表現了前所未有的情緒。與此同時,在主題的展開上卻更為嚴密而富有建筑感,貝多芬從這一點上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
海頓在創(chuàng)作的成熟時期,與莫扎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且彼此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在這個時期,他的風格保留了作品內容的嚴肅性、深刻性,又重新恢復了自己所特有的明朗、愉快、幽默的性格,并且出現了先前所沒有的抒情、細致的特點,從這里可以看出莫扎特對他的影響。
雖然海頓的創(chuàng)作天才沒有莫扎特那樣突出,盡管他的相當一部分作品本身還不足以作為維也納樂派的代表作,但是他的這些改革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器樂風格的奠基人。而莫扎特、貝多芬的器樂成就就是在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二、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與海頓
與海頓同時代的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他們的音樂織體、和聲、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樂觀的情緒都具有屬于那個時代的共同特點,但是他們的音樂風格存在很大差別。如果說在海頓的作品里人們較多地感受到他的智慧、幽默、樂觀和活力,那么莫扎特的音樂則更讓人體驗到深切的人情味。在主調風格的鋼琴音樂里,莫扎特是用音樂進行心理描繪和性格刻畫的作曲家。
莫扎特在鋼琴奏鳴曲曲式上發(fā)展比海頓又前進了一步,無論在樂曲的結構規(guī)模,形式的均衡統一,還是在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的應用方面,都達到更為純熟的地步。莫扎特的主題本身就很完整,不像海頓和貝多芬的主題留有較大發(fā)展余地,雖然古典鋼琴奏鳴曲呈式部的第二主題直到貝多芬手中才被賦予全部的意義。但是與海頓相比,莫扎特在奏鳴曲呈式部中奠定了更有獨立性的第二主題,并且往往通過連接部的準備才導入,從而強調他的意義。在樂章的安排上,海頓喜用小步舞曲做第二樂章,而莫扎特則用詠嘆調的慢板樂章來表現他的旋律天賦。
莫扎特寫了大量的器樂作品,可以說是在他的前輩們,如JC巴赫,特別是海頓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1781年,在維也納,莫扎特與海頓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從海頓那里,他得到了四重奏交響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啟發(fā)和教益。他曾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表示了對海頓的敬仰,并以“海頓”為名寫了最好的6首弦樂四重奏。
在晚期的創(chuàng)作中,莫扎特漸漸地向海頓等人靠近,尤其是在復調手法以及器樂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他甚至走得比海頓更遠,在晚期的創(chuàng)作中也表現出對民間體裁的重視,他寫了大量的德意志舞曲、鄉(xiāng)村舞曲,這在他前期創(chuàng)作中是很少見的。莫扎特的作品也像海頓一樣,常常結合其他民族的因素,其中特別是意大利和斯拉夫等民族的因素。
三、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與海頓、莫扎特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在鋼琴藝術史上,巴赫站在復調音樂之巔,貝多芬則站在主調音樂之峰。
與海頓和莫扎特的鋼琴音樂相比,貝多芬的鋼琴音樂純然屬于法國大革命以后的另一個時代的產物,他對人的情感世界的開拓,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貝多芬表現鋼琴音樂的手段,無論從音響上、演奏技術上、曲式規(guī)模上,還是從主題的展開、和聲的功能、織體的復雜以及節(jié)奏的動力上,也都遠遠超越了海頓和莫扎特所使用的傳統手法。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表現出他“察人”的本領,那么貝多芬的才華則是在前面還要加上“探天索地”幾個大字。
和海頓、莫扎特一樣,貝多芬也是一位鋼琴家,但不像莫扎特和海頓,他很強調自己的鋼琴獨奏作品,特別是鋼琴奏鳴曲。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就在海頓的直接指導下學習作曲,如他贈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 NO1,2,3,在最初的第一首到第七首鋼琴奏鳴曲還可以找到海頓、莫扎特的明顯痕跡。從1800年起,他的創(chuàng)作反映出他逐漸在擺脫海頓、莫扎特的影響,力求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追求崇高的理想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此外,在海頓的鋼琴奏鳴曲中常見的小步舞曲樂章到了貝多芬手里就不再具有纖巧和裝飾性了,而是被諧謔曲或小快板樂章所代替。
作為維也納樂派的三位創(chuàng)始人,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擁有各自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但同時他們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音樂史上結束了光輝的古典主義時期,同時又開辟了通往浪漫時期的道路,傳統形式的枷鎖被沖破,新的音樂得以重建,預示著一個激情奔流的時代,一個洋溢著詩情與幻想的音樂世界的到來!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2]凱爾什涅爾.貝多芬傳[M].楊民望,楊民懷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
[3]耶·斯·貝爾梁德.莫扎特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6.
[4]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