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馬婷婷
【摘 要】《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一篇詞情凄清,催人淚下的千古名篇。通過這首詞不僅寫出了詞人的情感歷程,也道出了暗含在她心中的時代苦難。對于名篇的講授對老師講課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很難推陳出新。本文是在反復揣摩名師教學課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過程而產(chǎn)生的點滴感悟。
【關鍵詞】聲聲慢;教學感悟
對于李清照,學生并不陌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其前期代表作,如《如夢令》等,也接觸過其它抒寫“愁緒”的作品。《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本詞圍繞“愁”展開,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加強愁緒的渲染。認真反思本節(jié)課之后,總結出一些可供日常教學借鑒的點滴之處,概括為以下粗淺的幾點:
首先,教學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學習目標而設置。遵循了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節(jié)課,不能有太多的環(huán)節(jié),否則整堂課就顯得凌亂而不能突出重點,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分散,知識根本學習得不透徹。對于《聲聲慢》我設計的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兩個: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的別樣愁情。學生在整堂課中都處在緊張而活潑之中,學習效率自然比較高。
其次,賞意象,感受意境,品愁情。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作者帶著滿眼的憂愁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本詞作者從淡酒、晚風、孤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來渲染愁情。在品鑒中讓學生對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個意象來賞析,學生各抒己見,都有所感悟。對于一些意象,老師要適時點撥。如“酒”意象,為何說酒淡,要三杯又兩盞地喝?明確:在乍暖還寒,身子最難調養(yǎng)的時候喝;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故覺酒淡無味!梧桐、細雨意象的分析,梧桐是孤獨、凄苦的象征,細雨有著哀傷、愁絲的意味,又逢深秋黃昏之時,惆悵寂寞之味更深,點點滴滴的細雨敲打在梧桐葉上,也敲打在作者凄苦落寞的心上,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卻比一愁深。
總之,本詞中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殘菊憔悴、梧桐葉落、細雨靡靡,無一字寫愁,卻字字含愁,聲聲是愁,聲聲含淚,滿紙嗚咽,如泣如訴,回腸九疊后,猶有剩回腸。
第三:從對比中感受一般愁字別樣情。《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對于詞的結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愁”情感很豐厚。結合剛剛學過的《醉花陰》,從對比中感受詞人不一樣的愁情。結合詞人身世來看,詞人前期所表達的是一種相思的閑愁。而結合著李清照后半生身世(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zhàn)火中焚為灰燼;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不久去世;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
從中我們感受到詞人獨居之苦,喪夫之哀,亡國之恨,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醉花陰》中的相思閑愁,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nèi)涵。
充分的準備、精心的設計是高效課堂的前提,但課堂不僅僅是個預設的過程,更是生成的過程。沉淀下來,重新審視這堂課、這個設計,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
1.課堂節(jié)奏還不夠緊湊,有些前松后緊;教師掌控課堂能力,對課堂效率有直接影響,在設計時,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考慮不夠細致。
2.對于“詞眼”問題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設計有些過于追求“小組討論”的形式,部分同學沒有參與進來。而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一問題可以學生獨立思考直接交流,這樣能節(jié)省一些有限的教學時間,留給后面“個性鑒賞”環(huán)節(jié)更多的交流時間。
3.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并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于操作,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練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致。
4.朗讀不夠。注重誦讀,以讀為上,以讀為美,是漢語言教育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讀古典詩詞,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進程,“讀”,不僅是老師的范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么目標”。而本節(jié)課,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詞的意境,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體味詞人的情感,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最后達到真正融入到詞中。
高效課堂說來易,做到難??梢哉f細節(jié)決定效率,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每一個目標的設定、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每一個問題投放是否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契合學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畢竟衡量課堂效率的標準不是我們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課有盡,思無窮。
【參考文獻】
[1]張小平.論李清照的生活歷程對其詞風的影響[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鄔永輝.晚年李清照:一葉孤舟風浪中[N].中國教育報,2008年
【作者簡介】
李輝,男,1983年生,山東微山人,微山縣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
馬婷婷,女,1983年,山東微山人,微山縣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