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
鄉(xiāng)下老人稱醫(yī)生為先生,多有崇敬、景仰、熱愛之意。我記憶里的童年與先生無緣,這倒不能說明我幼年時是健壯而遠離疾苦的小孩,只能是說,我沒有接近先生們的機會。印象中所有的小孩都是多病且孱弱的生命個體,可能是因小孩太潔凈之故,落生為人后,要觸天接地,沾染化解塵世中的濁氣,這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有點像磨合和融入的樣子,剔除身體里的異體,一點點地,形成同一質地的物質。這種過程是繁瑣的,不可以是一個點或線去分隔開來,它需要一種適當?shù)睦碛?,來證明生命的演變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存在,這中間病痛和傷疤成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明。而先生,在眾多生命不斷嬗變的過程中,又起到了推動和彌補的作用。所以,小孩就該不斷地有病毒侵入,又不斷地被先生借用外力來醫(yī)治。最終,小孩的身體里形成抗體,漸漸地依靠這種后來的成基長大,進入社會。大部分人小時的病癥是相同的,無非是發(fā)燒、咳嗽、拉肚子之類的毛病。請來的先生一般不在本村居住,他住在遙遠的地方,白發(fā)白髯,仙風道骨,偶爾路過一次村莊,便會在不同的家里遇見相同病癥的孩子。他在大人面前說相同的話,開相同的藥,小孩服下同一顏色同一味道的藥粉后,明天或者后天,又會歡蹦亂跳。
小時生病的夜晚是無法用時辰來計算的,無法睡眠,或者無法清醒,總是混沌不清,但祖母的臉龐、身形卻是清晰的,好像以斧鑿雕琢的一個具象實體,存在得有溫度且有濕度。油燈映紅她的臉,有汗?jié)B出來,小布衫的領口,有隱隱約約的漬痕。她的面前,是一碗泛光的麻油,她的手里,已經有一枚沾了麻油的銅錢。我恍惚地趴在炕上,她輕輕地用銅錢刮我的后背,在細細小小的聲響從背上發(fā)出來的同時,疼痛的火苗升騰起來。我好像浸在水里的人,而祖母便是那個拯救我上岸的先生。有時,祖母會央求我,讓我伸手出來,給我放血。對于放血這件事,多少是有恐懼的。我的不配合除了怕疼外,重要的是怕死。
人對于死亡,有種天生的恐懼感,小孩更是。他并不明白死亡是什么,在他的覺知里,死亡,是風雨打爛的果實,落到地上后不完整的樣子。他可能接受去觀望一個死人的遺容,也接受去參加一個哭天喊地的葬禮,卻無法去面對一間黑暗的屋子。一個人的血,流干后是什么樣子,也不知曉,卻抵命不去應承祖母提出的請求。該放血的時候,我總是在肚子痛,在土炕上滾來滾去地哭鬧,而祖母便在大炕上隨著我的滾動來回換動位置,她的針,藏在她雪白的頭巾里,她需要它們幫她做活計,她的手里,只拿一根布帶子,是用來勒住我的指頭的。疼痛和央求之間我的抉擇是頗艱難的,但最終會妥協(xié),或者提個小小的要求,一碗糖水,或者只求祖母換一個花布條。祖母膽大心細,在似疼非疼之間,十個手指肚上便滲出暗紅的血珠。祖母在村里是很受歡迎的土先生,她常被人請去放血,回來的她,頗自得欣慰。刮痧和放血后我都會有一碗糖水喝,不同的是跟紅糖配在一起的料不大同而已,但都會生一身的汗,之后便可睡一場輕快的覺。而早上醒來,我面前便是那碗藥,混雜著土和草、黑色的渣滓、柏葉的怪異氣息,是溫的,我只要屏住呼吸,喝下去,我將痊愈。
我的祖母又一次帶我到觀音娘娘的塑像前跪下去,祖母的供奉不一定豐盛,時是幾塊餅干,時是梨果,時是鮮蔬,但她總是無比虔誠,將前額直抵神龕下的黃土,那層黃土已經不純粹了,被許多的香灰反復跌落覆蓋,成了灰中帶黃的土,祖母要跪很久,口中念念有詞,我卻聽不清楚。我多是跪一下便跑開了,跑到外面的柏樹下,看成群的鳥在上面叫喚,白云一團團在藍天里走,緩慢,卻總也不停步。有時,那些云便落在葳蕤的柏葉間了,一時樹綠得潤朗,村莊在樹下,自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安然。后來知道,我喝的那碗藥,是祖母向觀音娘娘討來的。我說如何討得?她說,點三炷香,燒一疊黃表紙,然后用凈器將香灰和紙屑接起來,再從廟院的柏樹底求些柏葉,回家來用清水煮沸,溫涼了喝下去,百病全消。我便說,那觀音娘娘是先生嘛。祖母便笑著不著聲了。某小孩發(fā)疹子,疹子將喉嚨都堵了,大人來求了藥,回去煎罷灌之,便睜眼開口。
一時間村里村外,求藥的人甚多,據說次次靈驗。有人扯了紅布,有人寫了牌匾,有人做了大供,鄉(xiāng)下人講究靜,求藥多選后半夜,一夜之間的事,多覆地翻天,生死兩重天。一尊泥胎成為鄉(xiāng)下人的先生,保了十里八鄉(xiāng)小孩的安康。許多年后,某一日查資料,查見一則:柏葉煎劑有鎮(zhèn)咳、祛痰、平喘、鎮(zhèn)靜等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一時寂然不語。真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啊。
到我稍大些,村里配了赤腳醫(yī)生。村里人也喊他先生,但前面帶了個“小”字,先生是一個年輕的殘疾人,整日坐在廟旁邊的小屋里,捧本藥書細看。他的到來,并沒有改變村人的習慣,觀音廟香火鼎盛,他巴巴地在清晨看著關上的廟門,食無滋味。當然,事物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它存在,便會被接受。所以鄉(xiāng)人擦傷跌破之類的外傷,以往也不過一把黃土了事,現(xiàn)在有了小先生,他成捆的紗布、成箱的藥水便有了用途。
小先生是個少語的人,語少,心便慧,凡事歷來兩面,他包扎的傷口,真可用完美無缺來形容,即便是傷口大,需要縫合,他的下手和針腳都是被人嘖嘖稱贊的。而那個裹了繃帶的人,臉上竟然是一種驕傲的神色,仿若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并不為傷口的緣由悔恨牢記。也有婆姨去買安眠藥,她們仗著自己做了大人,有了孩子,便去逗小先生,總是說:小先生,我老漢半年才回來一次,晚上老也睡不踏實,像得了病,給人家瞧瞧吧。小先生便紅著臉將冰涼的手指按到她的手臂上,其實他或許也知道她們不過逗他玩罷,但一個先生,總是不能拒絕有事相求的病人的。最后那婆姨拿著開來的幾粒藥笑嘻嘻地走了。而五道廟等著的一干男女老少,在不久便會哄堂大笑。那笑聲,傳到小先生的診所里,小先生正在洗手,他怔了怔。
小先生的病人越來越少了,他的書換了一本又一本,后來他便跟人坐到了五道廟聽人談天。我跟伙伴們玩耍,路過五道廟,他雪白的襯衫在一群青衣黑褲里煞是扎眼,他接過別人遞過來的旱煙袋,抽了一口,煙霧把他整張臉覆蓋了,而他的咳嗽聲在那群人中間越來越輕。五道廟跟觀音廟相對,坐在五道廟的人,一眼便可觀見觀音娘娘身上的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