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蔻孜
“放”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放”,是放人。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他人產生或大或小的誤會。這時,庸人與智者的區(qū)別就體現在能否“放人”上。如果一個人心中堆滿怨恨,“放”不下,必然不會聚攏眾人,從而形成力量;而“放”得下的人,則可以讓一次誤會碰撞出好感,從而轉化為成功的契機。當年韓信如果不放過那個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就不會成就淮陰侯的傳奇。
由此看來,“放”不僅是放別人一條生路,也是放自己一條生路。放人,是一種使人達到外部平衡的智慧。
“放”,是放己。有人在暮年常感嘆人生之艱難之無味,其實是因為沒有學會“放己”。放自己一馬,也許很多看似過不去的坎就過去了。近年來,學生未能考中理想大學而自殺的悲劇偶有發(fā)生。很多人為這些選擇在最好年華結束生命的學生惋惜。事實上,那些學生怎么會不知道這些道理呢?只是他們不肯放過自己罷了。蘇東坡宦海沉浮,一生都在艱難中,周而復始的召回與放逐,那是怎樣的苦痛?而東坡選擇“放”己了。他在仕途上放過自己,收獲了天地的詩意,成就了光彩的人生。若是那些沉湎于苦痛的人(當然包括未能考中理想大學而自殺的學生)也懂得放過自己,或許就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放”過自己,是一種使人達到內部平衡的智慧。
有人一生痛苦,只因不會“放人”,也不會“放己”。也有人把世間萬物都“放”開,毫無追求,那么就只能庸庸碌碌過一生。南懷瑾先生曾將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追逐,厭離,鄭重。誠然,追逐就會徒增煩惱,給自己制造超脫平凡的障礙。那么,沒有欲望,不在乎一切的厭離就好嗎?有人曾說現在的中國年輕人是“早衰”一代,面容未老心已衰。什么都不追求,過一天是一天。那些整日流連酒吧夜店的紅男綠女,看似滿是欲望,其實已經失了人生最大的欲望——征服生活。一個對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怎么會有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的社會何來信任?
“放”是一種智慧,什么時候該“放”,什么時候該追求,這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啊。
文題直擊文章主題,讓人產生看下去的愿望,這是本文的亮點之一。“放人”和“放己”平行而論,且分層論證,各個擊破,體現作者解決問題的清晰思路,這是本文的亮點之二。
但文章還是顯得單調,也就是論證不豐富,說理缺乏力度。比如韓信和蘇東坡的例子,述例還算簡潔,但析例就顯得不足。
(武漢十二中 李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