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圣龍
有人說,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小學語文無疑是帶領學生走進這美麗世界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小學語文的課堂本應在很多人心中留下“快樂、溫暖”的印記,然而現(xiàn)實的教學狀況卻不容樂觀。學生讀不好、寫不美、說不清、懼寫作,這些仍然是常見的共性問題。一線教師對此常常顯得束手無策。筆者嘗試從中醫(yī)的視角診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期待給大家?guī)硪恍﹩l(fā)。
一、當歸:語文回歸——“當歸”吟誦根,滋養(yǎng)真性情
[現(xiàn)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一節(jié)閱讀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jù)。然而這一目標的達成并非一蹴而就?!坝闷胀ㄔ捳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需要經(jīng)歷“學習”“初步學會”“能”這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很多一線教師由于缺乏這樣正確的認識,在朗讀教學中缺少“正確示范”和“合理引導”,從而導致了學生朗讀方式的千篇一律。
[案例1]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春筍》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誰來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選一名學生朗讀)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1:我覺得他的聲音不夠響亮。
師:那好,你來讀一讀。(選這名學生朗讀)
師: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異口同聲)好!
師:那好,我們就像他這樣美美地讀一讀
[處方]語文回歸——“當歸”吟誦根,滋養(yǎng)真性情?!爱敋w”是一味中藥名,借用其名,特指語文應當回歸其根本,重視誦讀。
一是重視教師示范指導作用,讓朗讀成為個性化的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有感情地朗讀”有這樣的描述:“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p>
從上述的課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將“有感情地朗讀”變成了單調的“千篇一律”,實不可取。指導朗讀,要重視教師的范讀,重視方法的滲透,重視文本的理解,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師,更要練好這項教學基本功,即使是簡單易懂的課文,每次課前都需要在朗讀上反復斟酌,防止出現(xiàn)“一千個讀者卻只有一個哈姆萊特”的現(xiàn)象。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讓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當今時代,誘惑太多,電視、網(wǎng)絡、游戲、動漫,無一不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經(jīng)典,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轉而沉迷于其他誘惑。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讓學生們興趣盎然地誦讀,享受誦讀帶來的樂趣。如將《三字經(jīng)》誦讀、詩文接龍等活動變成學生的日?;顒?,日積月累,語文底蘊便積淀于學生的心中了。
二、苦參:落實書寫——字字“苦參”商,筆筆費思量
[現(xiàn)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實施的具體建議中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睂τ谡n程標準中提出的“隨堂練習”,很多一線教師不夠重視,甚至為了趕進度而將這10分鐘挪作它用,導致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jīng)]有實質性的提高。
[案例2]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寫字指導。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學寫“孩”字:
看看“孩”這個字,還記得一年級上學期我們學過的“子”嗎?(出示漢字演變圖)它就像一個嬰兒伸著雙手讓爸爸媽媽抱呢!當“子”字變成“子字旁”的時候,有什么變化呢?
伸出手來跟老師一起在田字格里學寫一個“孩”。左邊是個“子字旁”,橫畫要變提;右邊的字念“亥”,表示一頭豬,我們先來寫豬的頭(點、橫),再來寫豬的身子(撇折),然后寫豬的腿(撇、撇),最后寫豬的尾巴(點)。
[處方]落實書寫——字字“苦參”商,筆筆費思量。此處的“苦參”二字借用中藥名,特指教師要對每個字每一筆劃都“竭盡全力地耐心地思考與琢磨”,提高書寫教學水平。
一是寫字教學需要教師的良好示范。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愿意模仿教師的字跡,并和同伴相互比較。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發(fā)揮“示范”在寫字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案例2中教師親自示范的漢字教學,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肮Ψ蛟谡n外”,教師要想給學生展示一手好字,自己在平時就要勤加練習。示范時,為了強調關鍵筆畫和部首,可通過彩色粉筆加以凸顯。
二是寫字教學需要教師的“躬身指導”。本例中的教師除了親身示范,還積極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發(fā)現(xiàn)筆畫的變化,對學生的漢字書寫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此外,在學生練字時,教師可以巡視學生的書寫情況,對學生的寫字姿勢、筆畫輕重、運筆急緩、間架結構等,進行及時指導。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漢字書寫的共性問題,還可以通過集中點評的方式加以改進。
三、遠志:閱讀習慣——滋養(yǎng)生“遠志”,自有碩果生
[現(xiàn)狀]習慣和興趣,是語文學習的兩大法寶??墒乾F(xiàn)在不少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機械地講解課文,或者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單獨地來上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課,使閱讀習慣和課堂教學分成了兩張皮。
[案例3]特級教師楊明明在教學《小小的船》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屏幕逐句出現(xiàn)課文內容,教師逐句讀,讓孩子們比一比,誰聽一遍就記住了。教師朗讀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能專注地聽、認真地記。接著楊老師安排聽一遍就記住的孩子“展示”,檢驗其聽的效果。然后逐步提高要求,通過“再聽,再讀,再背”的方式訓練每一個學生的聽力。一節(jié)課結束,學生會讀了、會背了,更重要的是會聽了。
特級教師教學的高明之處往往就是打破常規(guī)、出其不意。在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教師是在用一篇具體的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受益終生的閱讀習慣。
[處方]閱讀習慣——滋養(yǎng)生“遠志”,自有碩果生?!斑h志”是中藥名,用以提醒教師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些,認識到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兩節(jié)課能教出來的,而是需要長期堅持,自然會慢慢養(yǎng)成。
一是要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階段可著力培養(yǎng)學生“借助T具書閱讀、不動筆墨不讀書、讀貴有疑”等閱讀習慣。教材是小學生閱讀的主體,所以這些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來實現(xiàn)。初讀課文,要求學生通過查找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精讀課文,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的習慣;對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應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
二是借助課外閱讀指導,鞏固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讀書大多囫圇吞棗,喜歡追求故事情節(jié),但缺乏對語言文字的品味,缺乏人物形象的感受,缺乏對書中潛在問題的思考,缺乏對作者及其他作品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閱讀活動中進行指導,將課內精讀習得的方法和習慣在課外閱讀中落實下去。應通過評價、展示等方式,鼓勵形式多樣的讀書筆記,指導學生或摘抄、或畫圖,或寫心得體會等。
四、一見喜:體驗實踐——“一見喜”來樂,曲徑更通幽
[現(xiàn)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實施的具體建議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比欢F(xiàn)實的作文教學卻是學生怕寫作文,低年級學生寫話無從下筆,出現(xiàn)“言之無物”“言之無序”的現(xiàn)象;高年級學生寫生活、學習中的事情,常常無病呻吟,缺乏動人的真情實感。
[案例4]特級教師何捷執(zhí)教《讀繪本故事練習說話寫話》時,首先聯(lián)系學生生活,出示了三個常見病句,引導學生說話。接著何老師又饒有興致地和學生一起閱讀繪本故事《我爸爸》,引導學生不斷聯(lián)想到生活中自己的爸爸,還安排學生用不同梯度的句式全面地捕寫自己的爸爸。
[處方]體驗實踐——“一見喜”來樂,曲徑更通幽。中草藥“一見喜”的名字用在此處,意指教師要用更接近學生生活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造多種途徑,使學生樂于運用語言來表達,提高語文水平。
一是感受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真實表達。要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寫作教學應該聯(lián)系生活、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生活,有了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實的表達。案例4中的何老師便將繪本與學生的生活素材有效結合,安排不同梯度句式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參與的過程中,完成了表達。
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表達中感受快樂。大多數(shù)學生把寫作當成老師和家長布置的任務,寫作的過程往往缺乏表達的原動力,對此,我們可以開展“書信作文”的活動,當學生有了具體的傾訴對象時,文字的表達就會更顯生動。還可以辦班級的“作文小報”,當一篇篇作文變成“鉛字”的時候,學生就更能體會到表達的成就和快樂。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