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外部壓力與內在動力相抗衡的過程。壓力使人意志消沉,動力令人積極進取。我們都應積聚內力,戰(zhàn)勝束縛,破繭成蝶,實現成長蛻變。
雞蛋從外打破便是食物,從內打破便成生命,相同的起點通向不同的未來,區(qū)別僅在于那破殼的瞬間。物如此,人、社會也如是??v觀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英國于18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在于它不斷地向外探索與擴張,工業(yè)革命源源不斷輸送的動力已遠遠超越自然的束縛與地域的阻隔。而反觀曾盛極一時的大清帝國,其封閉保守地固守于“蛋殼” 之內,國力衰微終難敵列強的堅船利炮——從外部被打破,成為人人爭而食之的“美味”,豈不痛哉?這兩個大國的興衰,正是內外力作用的真實寫照,從外打破走向滅亡,從內打破獲得新生。
生活于這個世界,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壓力是必然的,而不斷積聚內力向外突破生長則是必須的。美國思科公司的總裁曾經說道,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你必須成長壯大自己,否則便會成為時代浪潮的“快魚”吞食的“慢魚”。成為食物的壓力不可避免,因而沖破束縛壯大自身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要做到這點,誠如歌德所言:“你必須反求于己?!狈e聚自身內力,方有從內打破的可能,方有成長蛻變的勝算,“真正的貴族并非天生,而是自為的”。
然而,放眼這個社會,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內在動力的缺失,感受到對生活壓力的屈服。沉迷于酒精視家庭事業(yè)于不顧的大有人在,醉心于毒品以逃避社會壓力、心理負擔的又豈是少數。這種內力的喪失,這種無力的屈服終將他們逼至社會陰冷黑暗的角落,難以看到生活的光亮與未來。于是我們知道,我們不可甘心接受從外打破的“食物命運”,不愿成為愛因斯坦眼中的“豬欄理想”,我們應修煉自身的能力和品格,追求從內突破的飛躍與成長,追求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
在這種內外力的漫長博弈中,內心強大并不斷努力與外部壓力抗衡的人終會知道,這破殼而出的成長極其艱辛。積聚內力,從內打破,方能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