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云
〔摘 要〕有道是打鐵先打釘,學戲先練聲,釘鞋憑掌子,唱戲憑嗓子。老觀念里嗓子是天生的,有嗓子就是祖師爺賞飯,否則就是不賞飯,前輩藝術家不是都沒學過聲樂,不照樣唱得很好嗎?因此沒必要學。傳統(tǒng)練唱方法主要是靠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一字一句地教,一個字一個腔地摳。亦或由本劇種樂隊文場的領奏樂器師傅教唱帶唱劇種唱腔,所以傳統(tǒng)教學甚少專門注重發(fā)聲方法,而作為新時期的戲曲接班人,我們需要學習更加科學正確高效的發(fā)聲方法來增強我們的唱功,讓“蝦油味”融入科學不斷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閩劇“蝦油味” 科學唱腔 聲樂技巧 舞臺實踐
“蝦油味”是指閩劇的“韻味”,是福州地區(qū)方言和觀眾對腔調(diào)、音樂的審美心理及傳統(tǒng)演唱習慣等諸多因素形成的獨特演唱韻味。作為戲曲演員在舞臺上表演離不開唱腔。閩劇,幾百年來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愛,而觀眾在欣賞閩劇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唱腔的欣賞,遠遠超過了對戲劇中其它藝術成分的欣賞。
有道是打鐵先打釘,學戲先練聲,釘鞋憑掌子,唱戲憑嗓子。本劇種也會以傳統(tǒng)的方式傳授演員唱腔。老觀念里嗓子是天生的,有嗓子就是祖師爺賞飯,否則就是不賞飯,前輩藝術家不是都沒學過聲樂,不照樣唱得很好嗎?因此沒必要學。傳統(tǒng)練唱方法主要是靠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一字一句地教,一個字一個腔地摳。亦或由本劇種樂隊文場的領奏樂器師傅教唱帶唱劇種唱腔,所以傳統(tǒng)教學甚少專門注重發(fā)聲方法,而作為新時期的戲曲接班人,我們需要學習科學正確高效的發(fā)聲方法來增強我們的唱功,讓“蝦油味”融入科學不斷發(fā)揚光大。
非常有幸,能在福州聽到蔡英蓮教授的戲曲聲樂課,這段時間學到的知識和科學的演唱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它將成為我藝術生涯里的一份寶貴的收獲!
在課堂講座上,第一節(jié)課,蔡老師聽完我們每個人的閩劇唱段后,針對閩劇地域語言的特色給我們授課。作為戲曲聲樂的最基本要領,最基礎也最關鍵的方法方式在于氣息“鼻子吸氣”的運用,氣息是演唱的根本。蔡老師自創(chuàng)的“吹蠟燭”,“聞花”等形象生動的方式,讓我們輕松就領悟到鼻子深呼吸儲存丹田,慢慢吐氣的小竅門,只有這充分的吸氣準備,出來的聲音才是渾厚有底氣的,位置也就輕輕松松上去了,以前從未意識到吸氣的重要性,演唱時總是張口就來,最后總會感到氣息不夠,用喉嚨聲帶使勁去撐,于是聲音就有了擠壓的痕跡,而且嗓子特別容易疲勞吃力,不耐唱。學會運用鼻子深呼吸,幫我更正了多年來演唱上的壞毛病,而且讓我氣息運用上更加自如,演唱時行腔更流暢,潤腔更靈活,更好地抒發(fā)劇情中人物的個性和情感。
作為演員出身的聲樂教授蔡英蓮老師,自創(chuàng)總結(jié)出一系列聲樂訓練方法,生動,形象,而且容易讓我們掌握。最神奇的是蔡老師的這些方法特別有效,立竿見影!針對喉嚨使勁,發(fā)音位置在喉嚨的學員,蔡老師讓我們在脖子上綁上絲巾再演唱,系上絲巾后再唱,發(fā)出的聲音竟然就不再那么擠,自然而然地放松了下來,不再慣性去用喉嚨使勁,不僅位置高了,而且音色自然亮麗了。還有的學員有“吞音”,發(fā)音位置靠后,唱出的聲音比較悶,不脆亮,這時蔡老師就要求他們上身趴下,雙肩向后張開,像“鷹式”一樣演唱,這招“噴氣式飛機”的方法演唱鍛煉后,共鳴腔輕松就找到了正確的位置。原來,這樣的肢體位置是讓我們的喉部、頭部徹徹底底處于一種放松的姿態(tài),緩解胸部僵化,還能制止端肩,有利擴胸,這樣一來,釜底抽薪般改善我們的毛病,讓我們的發(fā)音變得更加自然亮麗。
戲曲演唱講究“必一唱而形神畢出”,在這幾天授課過程中,蔡老師指出我在發(fā)高音時有不自覺抬頭出下巴的毛病,她告訴我,這種下意識的動作是因為高音區(qū)不自信,氣息沒儲備完全,想靠嗓子撐的不科學的壞習慣。她讓我再來。于是我清唱了《斷橋》選段中的《自淘嶺》閩劇傳統(tǒng)唱段,當唱到“誰是誰非,你問問心間”的高音拖腔時,蔡老師拍了拍我的胸口,使胸骨放松變軟,用手壓住我的頭頂,讓我低頭看著地板唱,這時高音唱腔非常自如地上去了。驚喜之余,感嘆蔡老師簡直就是一個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的神醫(yī)!
有幸受到蔡老師的指導后,我立馬活學活用,嘗試把所學的聲樂技巧運用到我平常演出中去。在閩劇傳統(tǒng)戲《杜十娘》劇中我飾演杜十娘,這出戲主要是以唱為主的大青衣戲。認識蔡老師之前,我僅憑自己的嗓音條件,仗著爹媽給的好嗓音,一味地唱,總感覺后半段嗓子不夠用,不耐唱,容易疲勞,一到高音就開始抬下巴,喉嚨緊,嗓音沒有足夠的氣息支撐,不僅使唱腔缺乏足夠的“蝦油味”,而且還影響我表演情緒上的發(fā)揮。在后來的演出中,我牢記蔡老師的科學發(fā)音技巧,在唱句過門時,巧妙地運用鼻子深吸法,自如沉下氣息,低頭收下巴,外緊內(nèi)松慢吐氣,以情緒帶動聲腔。這樣的演唱方式讓我感覺聲音比以前干凈動聽,而且讓我驚喜的是嗓子不再容易疲勞,變得耐唱,游刃有余。
在《媽祖的傳說》中我扮演媽祖林默娘。在前半部的表演里,我是一個天真爛漫心存大愛的小姑娘,表演有大幅度的肢體語言,唱腔設計也是以快板為主,大量的動作加上急促的唱段,總讓我氣喘吁吁,力不從心。這樣出來的音質(zhì)總是發(fā)抖,窄小的。蔡老師聽完我的這些困惑,她讓我平時多做聞花和吹蠟燭的練習,牢記用鼻腔深呼吸,切忌大口口腔吸氣,這樣就避免口腔吸氣引起的口干舌燥,嗓子發(fā)癢。而在快板唱段部分腹肌使勁,著重吐字,字字如釘子般吐出去。我在后來的舞臺實踐中,反復練習實踐,讓我真切感受到聲樂科學發(fā)音技巧的重要性!
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明白身為戲曲演員,有時要邊打邊唱,邊跑邊唱,有時要跪著唱半個小時,有時要“金雞獨立”著唱等等,其難度非常大,光憑好的嗓子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好嗓子曇花一現(xiàn)的也屢見不鮮,因此必須學習和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學習科學發(fā)聲方法才能使嗓音更好聽,聲音更美,能夠修正很多嗓子問題,可以糾正各種各樣錯誤的發(fā)聲毛病。學習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能夠使嗓子經(jīng)久耐用。不管是唱戲還是唱歌,都必須科學用嗓。只有一副訓練有素的嗓子,才能更好地把握戲曲演唱的風格和特點,根據(jù)人物的思想感情出發(fā),傳情達意。運用起來才能剛?cè)鐔顓热崛缡挘拍茜H鏘有力,如出金石,才能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戲曲聲樂是一門科學的藝術,蔡老師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生動易行的方法值得我們牢記心中,時刻鍛煉并運用到平日的演唱中,注重藝術實踐,將人體發(fā)聲器官的生理機能與具體的演唱技巧巧妙結(jié)合,通過認真思索和反復練習,運用老師創(chuàng)造的這套既科學又容易掌握且操作性強的發(fā)聲方法,去締造出晶瑩剔透的完美嗓音,繼續(xù)將"曲向花間度"、"翠管時調(diào)鳳"的優(yōu)美閩劇旋律奉獻給鐘愛我們的觀眾。
(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