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斌 朱成宇
主持人簡介: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上海師范大學學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執(zhí)行主持簡介:胡根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博士,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文言文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文言文是“文章”與“文學”的統(tǒng)一,它多層面地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終實現(xiàn)文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的“四位一體”。近來,很多學者提倡基于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文言文教學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上,從語言基礎層面上升到文學鑒賞層面,做到“言文統(tǒng)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統(tǒng)一”一直困擾著一些教師。本文所評議的兩篇論文,倡導“因言解文”,著眼于“煉字煉句”處來充分打開文本,對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的路徑進行了分析,這對于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實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一
【評析論文】劉宏業(yè)《文言文教學轉(zhuǎn)向: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上)》,原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年第7期。
【原文提要】在中學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需要進行一次轉(zhuǎn)化性創(chuàng)造:用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通過工具理性體現(xiàn)價值理性,把文化滲透、精神重建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文言文教學應從文章、文學的層面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漢語、文化有所了解、有所傳承,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四文”的統(tǒng)一。因此,價值理性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現(xiàn)路徑有:探尋文字本源,感受文言魅力;關注不同體式,領悟文章思維;學會言中窺文,獲得文學熏陶。
如劉宏業(yè)《文言文教學轉(zhuǎn)向: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上)》一文(以下簡稱作“劉文”)所言,當下的文言文教學,教師過分注重文言文教學的工具理性,重“言”輕“文”,具體表現(xiàn)有:一是重講輕讀;二是結(jié)構(gòu)松散;三是形式單一。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未能體現(xiàn)文言文教學價值的綜合性、整體性,嚴重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诖耍瑒⒗蠋熮D(zhuǎn)變文言文教學的方向,主張用價值理性引導工具理性,通過工具理性體現(xiàn)價值理性。劉文中的“工具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學中的“言”,是指“把字詞句翻譯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厭其煩地講解文言基礎知識?!倍皟r值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學中的“文”,指的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礎上,或借鑒文章寫作方法,或提高文學素養(yǎng),或獲得文化熏陶?!辈浑y看出,劉老師主張“言文統(tǒng)一”,是一種“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學。朱自清在《經(jīng)典長談》序中說到:“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項目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雹僖虼耍难晕慕虒W不能缺失文化。
“言文統(tǒng)一”可以說是針對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弊病所開出的一劑“解藥”,它是文言文教學的必然要求。無論是王榮生老師所提出的文言、文章、文學、文化“一體四面”的主張,還是黃厚江老師所提到的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四文統(tǒng)一”的觀點,又或是褚樹榮老師提及的“文化滲透”的文言文教學,都強調(diào)文言文教學要實現(xiàn)“ 言文統(tǒng)一”??墒乾F(xiàn)今,很多教師不清楚文言文本的基本內(nèi)涵,不了解文言文教學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tǒng)一”的特征,在談論所謂的“言文統(tǒng)一”時,往往是將“言”與“文”機械地割裂開來進行“拼合”,又或是將“文”狹隘地理解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古代歷法職官之類的具體內(nèi)容。
那么如何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中“言文統(tǒng)一”呢?對于這個問題,劉老師提出“從文字本源來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以其不同于白話文的獨特“語言形式”,千百年來承載著漢民族文化的密碼,蘊涵著漢民族豐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不同時代歷史風貌、文化風情的絕好體現(xiàn)。劉文中以《六國論》中三個帶有“滅”的詞語——“破滅”“遷滅”“革滅”為例,這三個詞,都有滅亡的意思,但語素不同,語義殊異。劉老師通過探尋“滅”前面的“破”“遷”“革”這三個語素的本源,辨析三個詞語的不同,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六國滅亡的原因,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體味作者用詞精當?shù)奶攸c,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言的意味。此外,劉老師還舉了《〈指南錄〉后序》之用例,從“窮餓無聊,追購又急”一句中的“窮”字出發(fā),和“貧”字進行區(qū)別,明確在文言文中表示沒有錢時,用“貧”;而“窮”的繁體字是“窮”,表示人曲身在洞穴之中,比喻失意、困頓。因此,“窮餓無聊”寫出了作為北宋重臣的文天祥,在遭受內(nèi)外逼迫、多方通緝下的失意、困頓和落魄。如果我們忽略這個“窮”字背后深層的含意,只是簡單的把它翻譯成“貧窮”,則失去漢字所體現(xiàn)的文學意味,變成了單調(diào)的字詞解釋了。一言蔽之,文言文教學中適時滲透一些漢字的本源探尋,可以有效地增加文言文教學的文化厚度,進而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
其實,每一個漢字其實都是漢文化的全息碼,每個字的字義,詞匯的意義,語法的意義,修辭的意義,表面的意義,深層的含義,都是從一個字里面的文化而來。朱光潛先生也曾提到漢字有兩層意義:一是直指的意義,二是聯(lián)想的意義。他認為“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地而各個不同,變幻莫測。”②因此,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該關注到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通過文言文中的“言”來讀“文”,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融合。很多學者都提倡從語言文字文化賞析的角度來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例如,王榮生、童志斌提出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雹塾秩珩覙錁s老師提及的“從文字層面來滲透文化”的觀點;李衛(wèi)東老師在《如何確定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中也指出,要通過“咬文嚼字”來實現(xiàn)“言文結(jié)合”。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劉老師所提出的“從文字本源來感受文言魅力”和這些學者的觀點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他為我們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言文統(tǒng)一”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可以通過“煉字煉句”來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要因“言”解文,扣住關鍵詞句,重錘敲打,通過文字來斟酌文本的思想和情感,領會文章的精華。
二
【評析論文】黃雷《文言文教學“言”“文”結(jié)合途徑探究——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原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年第25期。
【原文提要】當下的文言文教學有兩種類型:一是工具性大于人文性的“標準型”;二是人文性大于工具性的“賞析型”。文言文教學要實現(xiàn)傳承民族文化、觀照生命未來的價值取向,就應該在具體教學中要做到“文”“言”并重,注重在解詞析句中領悟文章意蘊,體悟文學、文化內(nèi)涵;在探究文意時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具體路徑有:一從文言詞句入手加深對文章意蘊的理解;二從文言詞句入手品讀文本的文學意蘊;三從文言詞句入手品讀文本文化意蘊。
黃雷《文言文教學“言”“文”結(jié)合途徑探究——以蘇教版教材為例》(以下簡稱“黃文”)認為,從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兩種典型表現(xiàn)看,教師并沒有真正把握注“言”與“文”兩者有機統(tǒng)一的關系。教學時,教師不是側(cè)重文言文字詞的講解、句子的翻譯和語法現(xiàn)象的分析歸納,讓文言文教學“死于章句”;就是以文章誦讀、故事復述、內(nèi)容評點、思想探究、拓展延伸、寫作等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性賞析,使文言文教學“毀于清議”。黃老師認為要做到“言文并重”,就必須注重在解詞析句中領悟文章意蘊,體悟文學、文化內(nèi)涵;在探究文意時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文言語感。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呢?根據(jù)黃文的觀點,就是從“文言詞句入手品讀文本的文章意蘊、文學意蘊、文化意蘊”,也就是通過“煉字煉句”來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中的“言文統(tǒng)一”。黃文中例舉了很多示例,體現(xiàn)了從文言詞句著手對文言文進行文學性賞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例如,《項脊軒志》中的“前辟四窗”,蘇教版教參的翻譯為“前面開了四扇窗”,這也是對文意把握不清的一種誤譯。結(jié)合上文中的“室僅方丈”,通過數(shù)字計量單位的計算(古代一丈約為現(xiàn)代的三米),結(jié)合作者的居住地點,得出四窗”也叫做“四格窗”“四角窗”,這是在墻面上開挖出來的方形或圓形的洞,中間用“十”字木條或用磚塊單隔成四個空間。通過這樣的一個分析,學生豁然開朗,知道“前辟四窗”不是開了四扇窗,而是一扇窗,從而讓學生更加明晰文意。此外,黃老師分析《秋聲賦》中“夫秋,刑官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這兩句話,作者分別從官制、四時、五行、五音、五方等方面作發(fā)揮,大事渲染,以突出秋氣之肅殺、秋聲之悲涼,為正面議論和抒情做了有效的鋪墊。
對于這種認識及探索,不少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也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朱震國老師執(zhí)教的《為學》,抓住了關鍵的字詞句來體悟作者的“所載之道”,比如對“吾一瓶一缽足矣”中“一”的分析,感悟出了貧者淡然的心態(tài),甚至有無所畏懼之感,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本文的主旨。還有黃厚江老師對《阿房宮賦》第二段中6個“也”的教學,分別從“也”的語氣、句子的結(jié)構(gòu)來探討文字教學的文化意味,體悟出宮嬪對皇上到來急切的期盼、喜悅、焦慮、失落又有一點無奈的心態(tài)。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循著以“言”帶“文”的思路,著眼于“煉字煉句”處來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不過這些例子沒有告知我們?nèi)绾握业轿难晕闹兄档猛嫖兜摹盁捵譄捑洹碧?,也沒有指導我們具體該怎樣做才能通過“因言解文”達到“言文統(tǒng)一”。但是從中我們可知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的重要性,其實這也是對一線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一大挑戰(zhàn)。
當然,以“煉字煉句”為著力點,做到“言文統(tǒng)一”并不容易。黃老師在文中提出了一些相當好的建議。首先,希望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文言文文本的人文價值對學生人格塑造、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其次,備課時要重視對文本中文化因子的梳理,教師可以追溯作家寫作背景、作品的文化淵源,也要致力于從詞句入手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因子。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抓住“坐”“箕踞”“壺”“觴”幾個字,從訓詁的角度,分析了這幾個字的字源,從探究詞義入手,解讀出柳宗元的兩次“醉”是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作者游眾山時內(nèi)心是拘謹、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游西山時物我相融,身心徹底放松。這樣的課堂不僅生動而且富有文學氣息。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中總結(jié)出“煉字煉句”的一些微觀方法,比如分析漢字的字理,對字詞進行訓詁分析,既而在語法學上進行疏解;結(jié)合語句中的語境來推敲語詞的語意;古今貫通,新舊整合,既而體悟詞句含意。
三
所以,把握文本中“煉字煉句”處,循言入文,因言解文,是文言文教學中“言文統(tǒng)一”的有效路徑。那么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煉字煉句”來有效達到“言文統(tǒng)一”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此作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首先,在理念上,我們要樹立文學作品的“陌生化”與“前景化”觀念。所謂的“陌生化”理論,是指“文學語言的特殊之處,即其有別于其他話語之處,是它以各種方法使普通語言“變形”。在文學手段的壓力下,普通語言被強化、凝聚、扭曲、縮短、拉長、顛倒。這是被弄“陌生”了的語言,由于這種與普通語言的疏離,日常世界也突然被陌生化了?!雹芩^的“前景化”,由布拉格學派的穆卡洛夫斯基在其著名論文《詩歌語言與標準語言》中提出。他斷言,“語言的詩學功能在于對言語行為的最大限度的前景化?!痹跇藴收Z言中,人們對表達手段已經(jīng)習以為常,僅關注所表達的內(nèi)容。而在文學語言中,通過對標準語言的偏離,作者又重新將注意力吸引于語言表達上。由于我們必須比平常更努力更自覺地對付語言,這個語言所包容的世界也被生動地更新了。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我們應該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字大有意味。因此,進行文言文閱讀時,我們需要有文字意識,抓住這些“陌生化”和“前景化”文字,體會它的文化意義。
其次,對于“煉字煉句”的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善用訓詁分析文字,探究其“言志載道”。用訓詁法來解析漢字,即通過分析字的形、音、義來挖掘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在《秋聲賦》的教學中,分析“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币痪鋾r,通過對“驚”和“驟”兩個字進行訓詁分析,呈現(xiàn)兩字的繁體字,解釋兩字的本義。
驚:形聲。從馬,敬聲。本義:馬受驚。
驟:形聲。從馬,聚聲。本義:馬疾步也
看了這些之后,我們再來看“波濤夜驚,風雨驟至”,我們會聯(lián)想到一群野馬受驚狂奔的場面,我們會感受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能夠體會到秋聲的“形色”與“異態(tài)”。而《教師用書》中的參考譯文“像波濤洶涌,暴風雨驟然來臨一樣”,這樣蒼白的翻譯,只會導致原文中“美學要素”的流失。
(2)辨析意義相近的字詞,體會其“言志載道”。 以《鴻門宴》中的一段話為例: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這兩句中有兩組意義相近的字,一組是“操”與“持”,一組是“獻”與“與”?!安佟弊值某S昧x,表示手的動作嫻熟,含有穩(wěn)定不變的意思,與表示“慣常”意義相通。古代諸侯之間往來,捎帶禮物是慣常的做法。“持”的常用義,表示手往上托,有“奉”的意思,顯示態(tài)度之恭謹。從“持”字可見,當時劉邦雖心存滅項羽之心,但表面上還是要顯出臣服恭敬的樣子,所以用“持”字相當貼切?!矮I”與“與”兩字意義相同,但為什么不說是“我持白璧一雙,欲與項王;玉斗一雙,欲獻亞父”呢?可見劉邦的說話藝術(shù)之高。這些字詞我們教學時不應該輕易放過,而要深入體會。
(3)體察獨特的句式結(jié)構(gòu),感悟其“言志載道”。例如,《滿井游記》第二段中的句子: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這段話短句居多,誦讀時,語氣稍快,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但細看之下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句長句,乍一看顯得頗為突兀: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數(shù)友出東直,
至滿井。
高柳夾堤,
土膏微潤,
一望空闊,
若脫籠之鵠。
于時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鱗浪層層,
清澈見底,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巒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鮮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我們將文本的書面形式轉(zhuǎn)換一下,其中句式的長短變化便清晰可見。細細品味,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句式,短有其短的味道,長亦有其長的獨特韻味。上述文本中的這兩個長句中有很多虛詞,假設把這些虛詞去掉,效果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甲)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如鏡新開冷光乍出匣。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靧面髻鬟始掠。
(乙)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甲)(乙)兩句的差別,就在于原文句式總共寥寥十幾個(前句16字、后句13字)文字,卻分別密集使用了5個、4個虛詞。細加體會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相比較而言,這兩句話中如果略去虛詞,其節(jié)奏感顯得局促逼仄,與文本作者面對眼前光景時的優(yōu)游自在完全不相稱。用上這些虛詞,朗讀起來節(jié)奏變得迂徐從容,與情境兩相契合,真切地展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心曠神怡、怡然自得,產(chǎn)生了很好的表達效果。如果王力先生所言:“這一類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則更覺其頓挫有韻致?!薄@也正是作者寫作時有意為之之處,當然也是我們閱讀時要特別留意,要作細心玩味的地方。
總之,從“煉字煉句”處著手,細品語句,是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言文統(tǒng)一”的一條有效之路。“煉字”就是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而“煉句”就是根據(jù)表情達意或結(jié)構(gòu)的需要,在句中運用恰當?shù)男揶o方法或?qū)渥幼稣Z法方面的調(diào)整。這需要我們因“言”解“文”,在字詞句的解讀和賞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載道”,從而真正實現(xiàn)文言、文章、文學與文化的“四位一體”,達成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②朱光潛:《談文學》,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頁。
③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第一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8頁。
④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⑤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第29期。
⑥〔英〕特雷·伊格爾頓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頁。
⑦周陶富:《從煉字、煉句、煉篇做起》,《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第5期。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