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睿 韓家慧
設立“蝸牛獎”的消息一出,便占領了輿論風口,引起了公眾熱議。
在反腐的重錘之下,“為官亂為”的現(xiàn)象少了,“為官不為”的現(xiàn)象卻多了。許多官員持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自保心態(tài),“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成為一些官員的工作準則。在2015年召開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就指出:“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堅決采取組織措施,為官不為的典型要公開曝光。”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
此種情形下,“蝸牛獎”應運而生。借蝸牛膽小緩慢的習性,懲戒獲獎官員的“不作為、不敢為、慢作為”,旨在倒逼各項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快推快進到位。如果給“蝸牛型”官員起一個別名,那“樹懶”恐怕再合適不過。電影里的樹懶以其反應慢萌翻大眾,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你想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辦個簽證卻要花上一年時,估計就只剩抓狂捶地的份兒了。
“蝸牛獎”的設立是為消除官員不作為現(xiàn)象的新嘗試,是地方政府治理手段的一次創(chuàng)新,是充分調動民眾參政積極性、彰顯堅定治理決心的表現(xiàn)。這種創(chuàng)新治理手段的意識與肅清官員不作為現(xiàn)象的決心是需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治理官員庸政懶政怠政,僅有“蝸牛獎”還遠遠不夠。
“蝸牛獎”的設立雖對官員有激勵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小覷的隱患。諸如土地閑置、項目拖延、棚改遲滯等一些庸政懶政、不作為問題,并非均可短時有效解決,不免有官員為保面子躲避“蝸牛獎”,而只追求表面效率,注重數(shù)量而忽略質量,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這與“蝸牛獎”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
應看到,對于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杜絕“不作為、慢作為”等現(xiàn)象,僅靠“蝸牛獎”這般創(chuàng)新的輔助治理措施是不夠的,建立科學完善的督查問責機制、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方是長久之計。唯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使官員更為民,百姓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