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樺
在歷年高考試卷中,詩歌鑒賞是重點考查的知識點之一,就其考點來看不外乎考查詩歌鑒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以及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兩個大的考點。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題時,語言啰嗦、張冠李戴、措辭不當、要點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讀懂詩歌的內涵。筆者認為,要答好詩歌鑒賞題,首先要讀懂詩歌。那么怎樣才能真正讀懂詩歌呢?
檢驗讀懂詩歌的標準主要從三個方面去加以判斷:一是詩歌“寫了什么”;二是詩歌是“怎樣寫的”;三是詩歌“為什么這樣寫”。要想快速讀懂詩歌,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閱讀。
一、看題目,觀注釋
詩人作詩,最重詩題!“題者,額也;目者,眼也?!睒祟}富含諸多信息??梢赃@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如: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從題目看點明了時間(秋暮)、內容(望);暗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吟)。有些標題并不一定蘊含著那么豐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點,這個空白點給我們留下了猜想揣摩詩的內容的空間,使我們很容易較快地深入到詩的內容中去。另外,古人還有一個寫作習慣,通常在詩的開頭一兩句就破題、點題。這樣,我們就可以依據(jù)標題,了解詩詞的內容。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讀題]①時間是中夜(半夜);②地點是西園;③人物動作:中夜起來后望著西園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為什么半夜的時候站在自己的房間里望著西園呢?②他是不是聽到了什么呢?
[讀詩]①我們在詩中看到了“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點題)②標題里有月,詩中第二聯(lián)就有“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時是怎樣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為何會寂寞呢?再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曉了。帶著對標題的疑問,我們就讀懂了該詩。
高考所選詩歌的題材多種多樣,大多附有注釋,不同注解有不同的作用。如:介紹疑難詞語、地名,有暗示本詩主旨的作用;介紹寫作背景或相關詩句有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的作用;介紹作者有暗示本詩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的作用。總之在讀詩歌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詩歌中的注解。
例如:江總的《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賦韻》“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一詩中的注解: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園的懷想和思歸之情,流露出歸隱田園的情懷。
二、抓詞句,審語言
詩歌中往往出現(xiàn)直抒胸臆的語句和帶有感情色彩的詞直接出現(xiàn)。
比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憑軒涕泗流”等直接抒發(fā)詩人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倚窗遠望淚流滿面。又如2014年浙江卷徐照的《三峽吟》詩中“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弊詈笠痪渲苯邮惆l(fā)詩人愁苦的心情。
分析詩歌語言的暗示,找出寫景(人、事、物)的詞語。捕捉其特點,體會其聯(lián)想意義或附加意義(情感、哲理),即詩歌語言的暗示意義。
林庚在《說木葉》一文中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敝x榛在《四溟詩話》:“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弄清了景和情,也就大致把握了詩歌的主題。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有形狀的暗示,色彩的暗示,時令的暗示,環(huán)境的暗示,情感的暗示等。
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詩中的“孤雁”、“憐”、“一片”等詞語的暗示全詩通過對雁孤苦伶仃的描寫來象征詩人自己,表達了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理關系,明手法
要梳理詩歌中的人、事、景、物之間的關系;各聯(lián)(各句)間的關系,是托物言志、借物述懷、因事說理還是借景抒情等;句與句之間是表遞進、條件、假設、目的、分總還是其它邏輯關系。
如:王珪的《金陵懷古》“懷鄉(xiāng)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一鳥帶煙來別渚,數(shù)帆和雨下歸舟。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云壓舊樓。故國凄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薄咀ⅰ客醌昰uī時任北宋左相,寫作此詩北宋在與西夏的兩次戰(zhàn)爭中均遭失敗。
詩中主要運用映襯手法,體現(xiàn)景與情的和諧。首句破題,兼點時、地?!坝朴啤?、“獨上”、“滿目秋”等詞與尾聯(lián)的“故國凄涼”、“誰與問”形成呼應。中間二聯(lián)創(chuàng)造了一個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聯(lián)歸結全詩,為金陵秋景圖點睛?!肮蕠鄾觥睉敖菨M目秋”,“誰與問”應“獨上”?!叭诵臒o復更風流”
★作者單位:四川營山雙河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