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賢雙
【摘要】目的 對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影像學特征和臨床病理特征進行分析和對比,為臨床診斷中樞神經細胞瘤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共30例,患者的收治時間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間,對所有患者的病理診斷資料、影像學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和系統性的分析。結果①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的腫瘤主要位于側腦室內的前中部或者室間孔附近,呈現透明隔或者寬基底緊貼側腦室壁狀;②患者的年齡范圍在30-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18±5.02)歲,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為19:11;③中樞神經細胞瘤的CT表現為顱內夾雜多個低密度小壞死灶或者斑片狀的鈣化灶,分布有高密度腫塊;④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表現為T2WI呈現不均勻稍高信號,T1WI呈現等高或者稍低信號,且增強掃描后腫瘤表現中、輕度強化;⑤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免疫組化突觸素、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及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均為陽性。結論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CT、MR等影像學表現具有特征性,該腫瘤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為中年人,發(fā)病部位多位于側腦室內的前中部或者室間孔附近,臨床上一旦發(fā)現該類腫瘤情況,可考慮為中樞神經細胞瘤,進行深入的檢查。
【關鍵詞】中樞神經細胞瘤;影像學;病理;分析;對比
中樞神經細胞瘤是臨床較為少見的腫瘤,屬于神經元腫瘤[1],其臨床危害性較大,發(fā)病率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1%、原發(fā)腦腫瘤的0.25%左右[2],相關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3],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該腫瘤疾病的發(fā)現率正不斷的上升。本文為進一步探究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影像學與臨床病理特征,特選擇了我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30例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間。
1 患者的基線資料和方法
1.1 患者的基線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共30例,患者的收治時間在2010年3月21日至2015年10月25日期間,對所有患者的病理診斷資料、影像學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和系統性的分析。
30例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的年齡范圍在30-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18±5.02)歲,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為19:11,所有患者均伴隨有惡心、嘔吐、視力下降、頭痛、記憶力衰減等臨床癥狀。
經確認,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條件。
1.2 方法
CT診斷方法:使用由東芝公司生產的螺旋CT掃描儀進行檢查,采取橫斷掃描的方式,將層厚和層距均設置為10mm,矩陣設置為512×512,FOV設置為30×30cm或者40×40cm,常規(guī)掃描結束后,行增強掃描。
MR診斷方法:MR檢查使用西門子0.35T常導型掃描儀進行掃描,采用T1WI和T2WI兩個軸位,矢狀位采用SE T1WI,冠狀位采用TSE T2WI,層厚均為5mm,無間隔,矩陣均為250×512,SE T1WI的TR和TE分別為500-700ms和15-30ms,TSE T2WI的TR和TE分別為2500-6000ms和60-120ms。
病理診斷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腫瘤全切或者次全切術,使用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切除的病理組織,檢查項目包括突觸素、嗜鉻素、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神經微絲蛋白、S-100蛋白免疫組化標記等。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影像學表現進行觀察,以探討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影像學特征和臨床病理特征。
1.4 數據處理
病理診斷結果、影像學表現均錄入至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病理表現
①中樞神經細胞瘤患者的腫瘤主要位于側腦室內的前中部或者室間孔附近,呈現透明隔或者寬基底緊貼側腦室壁狀;②患者的年齡范圍在30-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18±5.02)歲,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為19:11;③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免疫組化突觸素、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及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均為陽性。
2.2 CT表現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CT表現為顱內夾雜多個低密度小壞死灶或者斑片狀的鈣化灶,分布有高密度腫塊;30例患者的腫瘤均呈類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腫塊,且可見不同程度的分葉,邊緣較為清晰,患者的透明隔存在不同程度的對側移位、變形。具體詳情如圖1所示。
2.3 MR表現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表現為T2WI呈現不均勻稍高信號,T1WI呈現等高或者稍低信號,且增強掃描后腫瘤表現中、輕度強化。具體如圖2所示。
3 討論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發(fā)病率較低,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1%左右,患者的發(fā)病年齡集中在40歲左右,患者常伴隨著頭痛、惡心、視力下降、嘔吐等臨床癥狀,導致以上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為腫瘤對室間孔造成了阻塞[4],進而引起顱內高壓。
免疫組化是診斷中樞神經細胞瘤的重要手段[5],神經元標記物Syn的陽性表達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該物質可通過突觸小泡擴散至腫瘤細胞的糖蛋白,且細胞中分布的Syn染色其特征性分布對中樞神經細胞瘤具有很高的特異性。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陽性表達是腫瘤周圍分布有較多的星形細胞,這預示著腫瘤的起源為星形細胞,并在腫瘤中包繞分布[6]。
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可以對中樞神經細胞瘤起到較好的診斷效果。中樞神經細胞瘤的體積較大,邊緣不具有規(guī)則性,且存在分葉,臨床研究認為[7],這可能和腫瘤偏良性、生長速度較為緩慢、且長期和腦室壁接觸黏連有關。CT掃描顯示中樞神經細胞腫瘤呈稍高的不均勻密度影,且腫瘤內存在囊變和鈣化[8],但一般認為,MR檢查的診斷效果優(yōu)于CT檢查,MR檢查可以通過不同的軸位掃描,區(qū)分腫瘤的血流信號及壞死情況,一般來說,中樞神經細胞瘤在MR檢查中多呈“蜂窩狀”的混雜信號。
綜上所述,中樞神經細胞瘤的CT、MR等影像學表現具有特征性,該腫瘤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為中年人,發(fā)病部位多位于側腦室內的前中部或者室間孔附近,臨床上一旦發(fā)現該類腫瘤情況,可考慮為中樞神經細胞瘤,進行深入的檢查。
【參考文獻】
[1]孫劍,李冬梅,朱海波等.中樞神經細胞瘤影像學及病理特征觀察[J].武警醫(yī)學,2013,24(11):973-976.
[2]崔華娟,王卓才,陳敬文等.中樞神經細胞瘤及非典型中樞神經細胞瘤12例臨床病理觀察[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29(3):287-291.
[3]梁奕,王佳,李貞等.中樞神經細胞瘤3例影像學表現與病理對照[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6):590-591,632.
[4]廖欣,焦俊,宋玲玲等.腦室內中樞神經細胞瘤CT、MRI表現及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11):1738-1741.
[5]陶楊,王東寧.中樞神經細胞瘤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3,11(3):275-277.
[6]崔軍勝.19例中樞神經細胞瘤CT MRI影像學特征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4):66-67.
[7]王麗寧,朱明旺,杜鐵橋等.中樞神經細胞瘤囊變特征的影像學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7):190-191.
[8] Lubrano,V.,Fran?ois,P.,Loundou,A. et al.Outcomes after surgery for central neurocytoma: Results of a French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study[J].Acta Neurochirurgica,2013,155(7):126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