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jīng)開展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本文深入研究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并就如何提高我國小學語文素質教育這一問題提出幾點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課題。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科教學的落實。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乃至學生各種素質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注重整體性
從語文學科內(nèi)容來看,從包容的內(nèi)容的多方面性看,它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從語言形式看,有字、詞、句、段篇;從語言的應用規(guī)律看,語文講究修辭邏輯;從語言的運用過程看,有聽、說、讀、寫。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注重整體性。筆者嘗試著從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入手,首先讓學生對作品建立起第一印象,盡量減少對學生閱讀第一印象的干擾,少一些扶手和拐杖,讓學生自己“學步”。語文是作者心靈、語感對象化的一個整體性反映,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只有學生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被學生整體性占有,作者的語感、心靈才會不知不覺地被滲入到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積淀為語文素質、人文素質,最終形成自身的語文能力與修養(yǎng)。
文本是審美愉悅的最初源泉,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大多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善統(tǒng)一,文體范式與人文意蘊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魯迅的《祝?!吠ㄟ^倒敘結構來引發(fā)懸念,引導讀者去思考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是通過烘托,引導讀者去感受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構成的文體范式中去感受一種內(nèi)在的生機、精神,結合自身的先天素質、人格素質、審美素質,內(nèi)化為一種語文素質、語文能力。這說明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機械地割裂和對立的。
二、提高認識,轉變教育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小學語文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門主要學科,理應堅持聯(lián)系教學實際,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fā)展,堅持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思維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我國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語文學科貫穿始終,位置最重要,課時最多。同時語文又是其它學科學習的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因此怎樣掌握和利用語文這個工具就成為我們現(xiàn)在語文課素質教育的關鍵。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想象力更加豐富,為了適應以及有利地跟上他們的發(fā)展節(jié)奏,首先素質教育最為重要,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趨勢。其次它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著眼于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質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三、改革課堂教學,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1.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
每學一篇新課文,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詞、句、段、內(nèi)容就向老師和同學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同學提出的疑難問題。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通過討論探索,從而得到解決。當學生解決不了時,我才給他們提示幫助解決,這樣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使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學生的學習情緒既活躍又輕松,在自由的氛圍中馳騁,達到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目的。
2.激發(fā)小組討論,讓學生互學。
同學是小組的成員。通過討論互學,使學生能在互助、和諧的狀態(tài)下探索新知識。互學,學生互補彼此的不足,每個同學的認知結構、經(jīng)驗水平、個性發(fā)展存在著差異,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能從別人不同的觀點及方法中得到啟發(fā),取長補短。
四、語文知識內(nèi)涵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式的活動性
在語文知識中不僅充滿了對真理的探索、對美的追求和對善的向往,而且還充滿了強烈的人文性。即便是應用文,也表達著人與人之間的商業(yè)信譽、契約關系、法律關系等,反映著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交往以及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等。因此好的文章都是對人們的生活、活動內(nèi)容和相互關系的真實反映。這就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從事各種活動的大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達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升華、人格的完善。
要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走向社會大課堂。如春游,參與社會調查、教育調查,關心社會熱點問題,與學生交友,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在無限寬廣、美好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大氛圍中,使學生經(jīng)受鍛煉,培養(yǎng)各種能力、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重視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有直接的關系,是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因此,堅持啟發(fā)式教學,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新知識,是教學的關鍵。特別是小學生,對學習語文是喜歡還是厭倦,直接影響知識的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教師愉快情感影響學生;以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以鼓勵、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以啟發(fā)學生的求知需要,來激發(fā)學生的動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關鍵,小學階段是兒童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學中,教師除嚴格要求外還要科學引導,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主要培養(yǎng)以下習慣:上課認真,注意力集中;認真閱讀;主動參與動口、動手、動腦的訓練;敢于大膽發(fā)言,勇于質疑問難;互相合作,知識互補。
語文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教學意義十分重大,它可以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學校、老師及社會各界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我國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建成.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生活教育.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