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個3月,陰潮多雨的早春香港,我和朋友去聽了一場四手聯(lián)彈的演奏會,那是我第一次在現(xiàn)場聽四手聯(lián)彈。香港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默默對你好,讓你在早餐時翻閱免費報紙的一瞥,也能發(fā)現(xiàn)某個角落藏著的藝術消息。我不是一個懂音樂的人,不會彈琴,更不識譜,卻因那時的自己認識一個彈鋼琴的男孩,想要去聽音樂會,嘗試通過了解音樂來了解他。
曲子叮咚宛如春風
那天的演奏會在藝術中心的壽臣劇院,我已不記得自己坐在哪一排,只記得那演奏廳不大。的確,近距離坐在臺下,竟看得到兩位鋼琴家的表情,甚至懷疑自己聽得到他們的氣息和心跳。
那晚在我腦子里不斷回旋的是《F小調幻想曲》。我不懂音樂,因此不知道彈奏中是否哪里彈錯了,哪里節(jié)拍轉換了,更聽不出技巧是否到位。但我卻聽得出,那些音符跳動的或急或緩,音調的或高或低,是一個個場景,是激動或平靜的心情,舒伯特想要說的都透過曲子娓娓道來。
曲子開始,像是清晨時分雨點打在玻璃窗上的聲音,清脆,宛如春風。舒伯特,你的窗外是一片草地嗎?遠處的小孩們在嬉鬧嗎?一邊聽,我一邊猜,舒伯特在譜寫這曲子的時刻也在想念誰吧。
曲子突然歡快起來,我的心跳跟著節(jié)奏一起加快。是在湖邊漫步你一言我一語時的歡笑,是她遞過一本書觸碰到指尖那一瞬尷尬的笑,也是和她一起吃東西享受甜美滋味時滿足的笑,才十多分鐘,曲子所講述的故事不比一部電影少呢。緊接著音調突然變高,那是見不到自己思戀之人時的焦慮吧,月光再皎潔,都令人輾轉反側。
如猜不透的生活
演奏接近尾聲時,曲子漸漸平緩,每個音都深刻而有力。當主題句再度出現(xiàn)時,心情卻不同了,經歷了甜蜜、歡快,再到焦急、糾結,或許中間還有過幾次爭執(zhí)?;蛘呤菆鰡螒伲只蛘咚麄儧]有終成眷屬,舒伯特沒有告訴我結局,正如這猜不透的生活。
聽過音樂會之后,我讀了舒伯特的傳記。這個31歲就消逝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偉大既在于他的天分,也在于他用音樂在一些瞬間讓我們找到了共鳴。無論故事有怎樣的結局,地球依舊旋轉不停,過去的終究會變成記憶。如今再聽,春風依舊,月光依舊,過往的歲月卻不再。
舒伯特的《F小調幻想曲》創(chuàng)作于1828年,是他晚期的作品,有明顯的三段式格局,旋律流暢動人,開篇處清新而略帶憂傷,至中段漸趨激烈,多清爽彈跳音,繼而在堅定有力的和弦中過渡至平和安寧的結尾。舒伯特這首幻想曲稱得上四手聯(lián)彈曲目中的瑰寶,鋼琴家葉甫格尼·基辛和詹姆斯·萊文,默里·佩拉西亞和拉托·魯普等和Imogen Cooper都曾對此曲有過上佳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