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南京初二一學生開玩笑,往要好的同學小涵的保溫杯中倒了些墨汁,小涵運動完口渴,端起杯子就喝,因為匆忙,也沒覺出味來。結果,惡心嘔吐,胸口發(fā)悶,苯酚中毒了。好好的“玩笑”,玩大了。
玩大了的玩笑真不少。同學起立回答問題,偷偷撤掉他的凳子,致其摔傷導致殘疾的事并不鮮見;在拐角隱藏,等同學來了跳出來大喊一聲嚇出心臟病的事兒也有;將男女同學頭像PS到一起放在網上令女生自尊受損、心理受傷……
其實,開玩笑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調劑生活的一種方式,但是,要有底線有規(guī)則,這個需要家長引導。
開玩笑的那個覺得好玩,被開的那個呢?玩笑本不是惡意,可過了火的玩笑造成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不惱,不把對方放到惡意的位置,又能保護好自己,是一種智慧。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及時了解自己的“不喜歡”,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