烸鉑
成兆才,藝名“東來順”,河北唐山灤南人,戲劇創(chuàng)作及表演藝術家。他出身貧寒,自幼喜好戲劇,因生活所迫曾做傭工,業(yè)余拜師學藝,成為蓮花落(一種古老的說唱藝術)的民間藝人,吹、打、彈、唱無所不能,以演老生、老旦、丑等角色著稱;行藝中以蓮花落、秧歌、民歌小調為主,汲取京劇、河北梆子、灤州皮影、樂亭大鼓的音樂和表演形式,大膽改革,創(chuàng)造出“平腔梆子戲”,即后來的“評劇”;他一生堅持不懈進行劇目創(chuàng)作,共編寫劇本一百多種,以《馬寡婦開店》、《王少安趕船》、《花為媒》、《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著名;劇情大多表現(xiàn)懲惡揚善、警示世人的主題,土語方言獨具特色。
打雜換來的“東來順”
1874年12月20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兆才生于灤南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祖父成順,父成永義,均為長工。因家境貧寒,成兆才從小就擔起了生活的擔子,務農、砍柴,無一不能。后來成兆才給一個河北梆子戲班燒水打雜,跟著戲班的人學會了吹橫笛、吹嗩吶、拉板胡。隨著成長,成兆才變得多才多藝,得到了周圍鄉(xiāng)親們的贊美和夸獎。每年正月辦花會,鄉(xiāng)親們都爭著看他扮妞,15歲就成為當?shù)赜忻难砀杞莾骸?/p>
18歲時,村里教書先生的到來,使他的生活道路出現(xiàn)了轉折。當時,村里“古槐堂”私塾聘請金秀才教書,成兆才便經(jīng)常從窗戶眼兒里偷偷跟金先生學識字,聽講《今古奇觀》、《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很快他就學會了《百家姓》、《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啟蒙讀本,并在閑暇時以樹枝代筆、沙灘為紙,練習寫字,竟由此粗通文墨。
成兆才十八歲時,他正式拜蓮花落藝人金開福(金長腿)為師,學唱蓮花落,并參加了二合班的演出。1894年,成兆才到了河北樂亭“雙發(fā)合班”,在那里,他學到了更多的演出技巧,通過接觸不同的演員,也深入了解了其他劇種。
1891年(光緒二十一年),成兆才加入了豐潤縣魏莊趙小齋班。在這里他演唱包頭和丑角,還兼任管賬先生。這時的成兆才已經(jīng)逐步由一個蓮花落業(yè)余愛好者向職業(yè)蓮花落演員過渡。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工作如何繁忙,成兆才始終沒有間斷學習和劇本創(chuàng)編,他每天向老藝人學習文化知識,翻閱《古今傳奇》和《聊齋志異》,就這樣,《老媽開嘮》和《馬寡婦開店》在成兆才的努力下創(chuàng)編了出來。在趙家班的演出中,成兆才主攻蓮花落的“包頭”和丑行,由于他勤奮好學和對蓮花落獨特的悟性,他的表演受到了附近鄉(xiāng)村百姓的廣泛歡迎,大家給他起了個藝名“東來順”,這是一個能與飾演男旦的西路蓮花落藝人“西來順”相比的藝名。成兆才成為了與“西來順”一樣的名角,他的名聲開始在冀東大地上傳播。
在藝術實踐中,成兆才深感對口蓮花落節(jié)目單調,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演員的藝術水平發(fā)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開始編寫《烏龍院》等演出劇本,作品多為移植、改編其他劇種的劇本,從此開始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他編寫的劇目,表現(xiàn)了清末農村生活的某些側面,反映了農民中間樸素的道德觀念和對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農村觀眾的歡迎。第二年,成兆才與二合、慶順、義順等9個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樓、下天仙和胡家墳等地演出蓮花落,被直隸總督楊子驤以“有傷風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驅逐出天津。同年,繼室張氏與帶來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門不幸,內外交困,陷于悲苦之中。一連幾年他不進城市演出,只在鄉(xiāng)村斷續(xù)演出。歇業(yè)期間,他當過釀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賣過香料“荷包”、蓋蓮(鍋蓋)等,歷盡艱辛,但也為他的舞臺生涯和劇本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舞臺上的警化世人之功
1908(光緒三十四年)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亡,清政府禁止各種娛樂活動,蓮花落演出在各地都受到了全面禁止。出于巨大的壓力,成兆才也回鄉(xiāng)謀生?;剜l(xiāng)務農期間,他在集市上唱蓮花落買五香面以吸引顧客,有時還到地主家干活。一日,張化文、姚繼盛、金菊花等幾位蓮花落演員找到成兆才,邀請他重新組織班社,到永平去演出。在永平的演出中,成兆才以他出色的藝術眼光和膽識,提議改變原有唱腔,通過采用“二人轉平調”和蓮花落中的“落子調”,并給這個起名——平腔。這樣,蓮花落就向它的第一次成功改革又邁進了一步。
1909年4月,唐山鄉(xiāng)紳王永富為了適應日益增多的產(chǎn)業(yè)工人和底層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鐵路工廠工人的資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園"。成兆才隨班由永平府進入唐山,占用永盛茶園演出蓮花落。一開始,唐山的演出并不順利,遭到了當局和上層觀眾的阻撓。成兆才經(jīng)過一番分析,得出了要對蓮花落進行脫胎換骨改造的結論。于是,成兆才在月明珠、任善慶、任連會和其他劇種演員的幫助下,對蓮花落進行了第二次較為徹底的改革,完成了拆出戲向戲曲形式的全面轉化,形成了具有自己班社、劇目、演員、音樂唱腔和藝術風格的一個新興劇種——平腔梆子戲。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龍等著名演員先后離開慶春班,成兆才培養(yǎng)并大膽起用任善豐、成國禎、金開芳等年輕演員。任善豐以"月明珠"藝名挑起了大梁,成為評劇史上第一個最能完美的表現(xiàn)成兆才劇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員。隨著慶春班在唐山唱紅,經(jīng)濟收入增加,少數(shù)演員中出現(xiàn)了賭錢、嫖妓的現(xiàn)象以及驕傲自滿的情緒。成兆才洞察歪風,訂下了班規(guī)十大條款,煞住了歪風邪氣,演職員人人自律一時。其它班社也競相仿效。他還確定了共和班體制,從演出收入中支付園租、箱租,留公積金,其余按人頭大小份分給大家。大小份由全體演員按藝術水平高低共同評議,根據(jù)演員藝術的發(fā)展情況,又隨時評定調整,不吃死份,以鼓勵演員力圖進取。這些是慶春班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措施。
慶春班在唐山站穩(wěn)腳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編寫劇本。成兆才的早期劇作,由于受自身修養(yǎng)和時代的局限,為了迎合下層群眾的庸俗趣味,多為表現(xiàn)家庭瑣事,悲歡離合的情節(jié),題材狹小,表演風格粗俗,有許多不足,有的甚至是糟粕,如《殺子報》、《黃氏女游陰》等。但瑕不掩瑜,進入城市后,他后期創(chuàng)作有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接近生活,越來越靠近時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響,不斷有佳作問世,連續(xù)寫出了《花為媒》、《杜十娘》、《王少安趕船》、《占花魁》等借古諷今的愛情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戲"以其生活氣息濃郁、聲腔流暢的藝術特點,懲惡揚善、警化世人的內容,贏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贊譽,觀眾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劇作《開啼》、《馬寡婦開店》、《花為媒》、《占花魁》與名赫天津劇壇的京劇名師劉鴻聲的"三斬一碰"相媲美。門票由3個銅板漲到10個銅板。這時,成兆才的劇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謂珠聯(lián)璧合,譽滿津門。天津的演出票價飛漲,商人和鄉(xiāng)紳贈聯(lián),京劇大師梅蘭芳頻頻夸贊,李大釗在天津看過《花為媒》之后,贊揚此劇“私戲非戲,改良評戲,此劇出奇”。由此可見,成兆才的平腔梆子戲在當時來說已經(jīng)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后來,永盛茶園園主王永富的兒子王鳳廷正式以一堂衣箱入股,他們改“慶春”班為“永盛合”班,準備出關到東北一帶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演出,開辟更廣闊的領域。不久,成兆才帶領永盛合班到山海關興業(yè)茶園演出。說到在興業(yè)茶園的演出盛況,老藝人回憶說:“每場演出,觀眾多似人海,大有擠塌兩側包廂之勢!”在觀眾眼里,這種新編的“落子”是極其吸引人的。隨著觀眾贊美的傳播,成兆才及其班社的影響波及到了東北各地。當時山海關車站站長之父李都統(tǒng)多次觀看演出,評論成兆才的劇本及其班社演出的平腔梆子戲有“評古論今,警化世人”的作用,于是將永盛合班更名為警世劇社,同時送給班社一塊“唐山首創(chuàng)警世戲社”的匾額,又給全班演員各送一號,成兆才的“捷三”就是因此而來。這樣就出現(xiàn)了評劇的第一個班社,成兆才也被人們公認為評劇的“祖師爺”。
錘煉造就出的評劇
1919年,成兆才四十六歲。在這一年,“五四”運動爆發(fā),警世戲社到達東北,先后在營口、長春、哈爾濱、沈陽等地演出。成兆才的班社在當時成為了演出的五大班社之首。1920年,當時成兆才在哈爾濱遇到了自己的同鄉(xiāng)、楊三姐的表兄李興周,他向成兆才講述了楊三姐告狀的全部經(jīng)過。成兆才得知此事后痛恨萬分,奮筆疾書寫出了《楊三姐告狀》一劇,當時由金開芳飾演楊三姐,月明珠飾演楊二姐,首演是在慶豐劇院?!稐钊愀鏍睢方衣读说刂麟A級貪婪、淫亂、腐朽、殘暴的罪惡行徑和舊中國法制黑暗,歌頌了農民階級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全劇塑造了52個地位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每個人物不論主次,都有自己明顯的時代、階級和個性特征,尤其是楊三姐這個主要人物塑造更成功,她性格鮮明,形象豐滿,是民國初年在封建思想下出現(xiàn)的典型的農民形象。她的智慧、膽量和頑強的意志貫穿于她每次出場的行動中,引起了觀眾強烈共鳴。該劇在藝術上粗獷、豪放、潑辣、明快,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點,在舞臺上演出60多年,還被搬上了銀幕。
1922年,年僅24歲的月明珠積勞成疾,病逝于沈陽。成兆才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一顆明珠殞落他鄉(xiāng),他和全體演員懷著無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欞回鄉(xiāng)。接著,成兆才舉用他培養(yǎng)多年的金開芳領銜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戲社頭班重整旗鼓,于1923年返回唐山,又進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經(jīng)呂海環(huán)建議,改"平腔梆子"為"評劇",取"評古論今"之意,評劇之名由此而來。這樣,蓮花落以冀東人民的生活為土壤,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形式和其他戲曲劇種特點,經(jīng)過拆出形式到平腔梆子戲,又經(jīng)過“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兩個階段,在不斷發(fā)展和提高中最終定名為“評劇”。
不久,成兆才的《槍斃駝龍》一劇問世,因分配角色使班內矛盾激化,成兆才和成國楨離頭班加入警世戲社三班。他根據(jù)朝鮮民族英雄安重根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新聞,創(chuàng)作了大型現(xiàn)代評劇《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由于地方反動當局的干涉,未能公演。
1927年,應老友孫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孫班――振興劇社,任文戲教師和編劇。當時北孫班正在哈爾濱與素有"評劇皇后"美譽的李金順打對臺,營業(yè)見絀。成兆才到后,小試鋒芒,幾日內寫出《盜金磚》一戲,全班人馬連夜趕排,立即上演,觀眾爆滿,使李金順演出的戲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戲半月。
這一年,成兆才又娶了一個妻子,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這個妻子是他老家的侄子為他送來的,是灤平縣的一位年輕寡婦,此人小成兆才二十幾歲,且年少輕狂,在個人生活上不檢點,使成兆才很生氣,這些給成兆才帶來了很多不快,也成了他抑郁成疾的潛在原因。后來成兆才在跟隨北孫班到吉林演出時,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戲院。
1929年,成兆才因久病不愈,在其侄成國禎的護送下返回家鄉(xiāng),1929年2月8日病逝于灤縣繩家莊,終年56歲。
成兆才為民間藝術奮斗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劇本。他逝世的當年夏天,安東(今丹東)誠文信書局出版了《評劇大觀》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劇作。解放后,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評劇劇本選集》。為紀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灤南縣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紀念館",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親自為紀念館題寫匾額。成兆才墓前的《墓志銘》記述了他的一生業(yè)績。
與友人的交往
李大釗的家鄉(xiāng)樂亭和成兆才的家鄉(xiāng)灤南同屬冀東,而且兩地相距不遠,也可以說是同鄉(xiāng)。1912年,李大釗路過唐山,為了觀看平腔梆子戲的演出,特意來到永盛茶園,從那時起他就一直關注著這種新生的劇種,而且他和成兆才之間的聯(lián)系也不曾間斷。和李大釗的交往促進了成兆才和班社對民主思想的接受,開闊了成兆才和眾多戲曲演員的眼界,改變了他們的表演內容。根據(jù)成兆才班社的著名小生演員倪俊生回憶,李大釗到了他們班社,在他們戲臺上宣傳了許多先進的思想。他告訴大家,女性要放腳不纏足,所有人都應該戒煙,男人要剪掉辮子。李大釗對他們的演出極為贊賞,在第一次來到永盛茶園觀看《花為媒》后,李大釗為他們提了一條橫幅,題詞為“是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評戲”。成兆才的侄子成國禎回憶說:李大釗和我二叔談過話,談些什么我不知道,因為是晚輩,不敢跟前去。他還說,李大釗曾給成兆才寄過書報,希望平腔梆子戲能夠保持平民化。后來,在李大釗的建議下,成兆才 寫出了《楊三姐告狀》,還改編了李大釗所編的影卷《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寫出了新的平腔梆子戲同名作品。
王鳳廷,灤南稻地人。王鳳廷的父親王永富是唐山南廠的包工頭,酷愛家鄉(xiāng)戲曲,當見到唐山戲院、茶園日漸紅火,便產(chǎn)生了自己籌建茶園、戲院的想法。在茶園開業(yè)當天,王鳳廷把成兆才帶領的慶春班請到了永盛茶園,他看好蓮花落,也把生活在貧困潦倒之中的成兆才視為知己。唐山永盛茶園作為冀東蓮花落發(fā)展的陣地,給演出提供了場所。王鳳廷給予了成兆才和蓮花落極大的支持,他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評劇的形成和發(fā)展,被后人尊為戲曲活動家。1917年,成兆才及其戲班演出的戲箱被撤回,王鳳廷及時幫助成兆才解決困難,后來他以一戲箱入股,正式與成兆才合作,將其班社改名為永盛合班,之后又改名為警世戲社。他之后多次隨班社到各地演出,給了成兆才極大的支持,他們二人風雨同行、精誠團結,共同促進了評劇的發(fā)展。成兆才病逝后,王鳳廷將戲箱集中起來,以租賃戲箱和開辦雜貨鋪為生。解放后,政府將茶園產(chǎn)權收買,改名為“唐山新華電影院”。1960年,王鳳廷病逝,永盛茶園在1976年毀于唐山大地震,雖然今天已經(jīng)不能再現(xiàn)茶園原貌,可是王鳳廷和永盛茶園為評劇做出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