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紅
【摘 要】在當前小語界大力倡導“語用”的語境下,教師們對如何有效落實“語用”教學內容,作了不同的思考與實踐。管建剛、張祖慶兩位特級教師執(zhí)教的《祖父的園子》,突破了以往為語言而語言的純技術性的語言訓練,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體現了“言”“意”互轉、“言”“意”融合,可以為一線教學提供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語用” 閱讀教學
蕭紅的《祖父的園子》以其詩意的筆觸、細膩的觀察、隨性的表達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多少名家演繹的課堂讓我們品味到那種率性和純真,那涌動的自由、向上的鮮活生命,還有絲絲閃耀著亮麗的童話色彩。文本本身極具魅力,可以實施的“語用”教學內容很多,但是一節(jié)課我們不能涵蓋其全部,只能擇其部分,選其精華。
筆者曾有幸聆聽到管建剛、張祖慶這兩位特級教師執(zhí)教的《祖父的園子》,兩位大師的課都值得細細咀嚼,兩節(jié)課突破了以往為語言而語言的純技術性的語言訓練,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體現了“言”“意”互轉、“言”“意”融合。
一、整體“語用”內容的確定
管建剛老師整體教學設計:①讀題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后,初讀課文梳理事件——以“在園子里到底發(fā)生哪些快樂的事情”為問題,整理出“栽花、拔草、種小白菜、鏟地、摘黃瓜吃……”這些事情。②品讀重點明晰學法—— 直擊“鏟地”,理解“鏟地”事件是作者運用了對話描寫,從而讓學生明白“對話”是需要選擇的。③咀嚼語言發(fā)現特點——帶領學生品味“語言的調子”,反復朗讀背誦文本中描寫的事情語言是有調子的,比如“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等。其次,園子中的景物描寫也是有語言的調子的,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
張祖慶老師整體教學設計:從“眼中園—心中園—夢中園”三個層面進行教學,從“三個園”品味“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①初讀,感知“眼中園”——抓“樣樣都有”教學,感受園中一切能看見的景物的豐富與多彩。②細讀,理解“心中園”——圍繞 “一切自由”,進行讀悟。③深讀,升華“夢中園”——用想象說話,拓展原著節(jié)選內容,體會文本語言表達的方式,理解蕭紅心中擁有陽光,夢中園是光芒四射的,讓學生觸摸到文字背后的溫度,從而理解蕭紅魂牽夢縈的就是祖父的園子。
在兩位特級教師的課堂上,都是剖析了文本的獨特結構,確定整體性的教學內容。管建剛老師以文本中“對話的選擇”作為“整體性教學內容”,讓學生懂得平時寫作的選擇不僅僅要注意有詳有略,還要注意如何進行有效的對話選擇,明晰了語言是有調子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見識了文章思想精神的至高點,感受到文本表達技巧的藝術感染力,為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寫作心理建立起一個發(fā)展的平臺,為學生的思維表達作出了實例的示范。張老師引介了“寓情于景”的“語用”知識,從理解到運用,可謂語言納入后的應用,情意領會后的傾吐。學生在課堂上“用說寫發(fā)展思維”,融會文意,展開想象,既內化了語言又創(chuàng)造了語言,可謂一舉兩得。
二、核心“語用”內容的選擇
“語用”是學習文本語言本身的過程,其實也是人文熏陶的過程,語言習得的過程必然離不開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為此,核心“語用”內容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細尋之下,文章中有著尋常的比喻、擬人、排比的句式,也有著作者富有十足孩子氣腔調的夸張的句式,還有著鮮明色彩詞語的句子,更有著自由的如春天般泥土清新的語言句式,這些形式多樣的句式給了我們對語言直覺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也是學生閱讀、積累、仿寫的極好資源。選擇哪種句式為有價值的“語用”教學內容作為核心教學內容。兩位特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愿意……就……愿意……就……”這個句式進行說話和寫話的訓練。
管建剛老師以朗讀背誦的方式積累語言:在理解“語言也有調子”的時候,出示:“倭瓜愿意爬( )就( ),愿意( )就( )……也沒有人管?!弊寣W生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積累語言,這樣選擇的積累語言不僅理解了文本中語言具有特立獨行的鮮明性,體會到作者浪漫自由的個性。
張祖慶老師以模仿寫話的方式運用語言:先是出示課文第17自然段,將表示事物的詞圈出來,問學生“是不是只有這些事物”,讓學生理解園子中的一切景色皆是自由的,然后用朗讀體會出這份自由,在充分朗讀后,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事物進行寫話:( )了,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 )愿意( )就
( )。
“愿意……就……愿意……就……”這個句式是作者獨有的一種表達方式,讀這段話讓我們感到園子中倭瓜、黃瓜、玉米是自由生長的,也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樂的,更讓我們感受到給予作者如此快樂的童年生活的背后,是祖父的慈愛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他的愛放飛了作者天真爛漫的孩子天性。
兩位教師的“語用”教學內容是基于文本的語境考慮的,是實踐我們平時大力提倡的“語用”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傳遞意義的”教學理念。從顯性的理解到隱性的思考再到結合文本的其他的表象指向表達,層層深入,從而讓學生加深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觸及作者內心最為清新而單純的思想境界,也學會了這種最簡單、最隨意、最自由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達到了“語用”的學習必須和內容的理解相融合,與情感的熏陶相融合,更與學法的指導相融合。
閱讀教學不能為“語用”而“語用”。一篇課文的教學也并不能以“是否有語用”而評價教學是否有效。每一篇課文都是上好“例子”,都是絕佳“樣本”,隱含著規(guī)律,意味著示范。面對文本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我們還得有一雙慧眼,依據文本本身的特征,以語言的感悟運用為根本指向,以語言的發(fā)展為基本準則,選擇真正實際的“語用”教學內容,開啟新的視角。當我們慧眼識真“語”時,語文教學的園子里一定會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參考文獻:
[1]徐林祥.“語文就是語言”——重溫葉圣陶先生關于“語文”含義的論述[J].語文教學通訊,2008(3C).
[2]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浙江省溫嶺市城南鎮(zhèn)中心小學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