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養(yǎng)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進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世界(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個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朱紅,頭等的好人了。萬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養(yǎng)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熱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p>
這是民國初年的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在任職期間的1916年,親自撰寫的一部名為《家庭教育》的著作中的句子。
100年過去,家庭教育似一道染缸這樣的比喻仍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
當代年輕父母自己成長的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熱潮期,多元化思維成為社會主流,
導致了他們只是一味追求自我,一切都強調以我為主,從而忽視了自己身上的責任。
或許正是多元化的思維成為了社會主流,在當代年輕父母遇到問題時,自己周圍的人給出的答案都是開放式或者多元化的,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討教無方的情況下,他們轉而向社會或者書本尋找,但找到的樣本充其量是偽科學。一個時期以來,各種拼湊出版的書籍汗牛充棟。拼湊出書的人大都是急功近利,把網絡上或者出版物上比較受歡迎的東西拿來湊到一起,就出來害人害己。而買書的人又缺乏鑒別力,導致不少人走入誤區(qū)。
有心人會發(fā)現(xiàn),“狼爸”“虎媽”也曾在一個時期充斥在媒體報道中,引來不少家長的盲目效仿。然而,“虎式教育”真的適合所有孩子嗎?
讓老一輩擔心的是,諸如此類的情形并未引起年輕父母的重視,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家庭教育危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