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張麗雅 周旭峰 李華麗 何莎莎 劉林
【摘要】 目的:比較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技術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操作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評估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8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行病理活檢,在接受新輔助化療之后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颊邔嵤┗熐熬M行體檢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其中32例患者因病情需要于輔助化療前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檢查,對比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技術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的療效評估和術后病理結果的一致性。結果:通過術后病理反應分級標準進行評價,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對于新輔助化療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特異性和準確性表現良好、一致性較高,差異顯著。結論: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對于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效具有積極評估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聲; 乳腺癌; 新輔助化療
The Comparison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with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HEN Hao, ZHANG Li-ya, ZHOU Xu-feng,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6):004-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o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Method: 68 cases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pathological biopsy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as given, the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as completed. Before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chemotherap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were given. Among them, 32 case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with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ecause of illness need before 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n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 results were studied. Result: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pons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e curative effect on th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as higher than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e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performance was good, and the consistency was high, ther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in the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of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s positive, and it ha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Breast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Luoyang 47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6.002
乳腺癌作為婦科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導致患者身體機能低下,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新輔助化療(NAC)指的是在實施局部根除手術前進行的全身性藥物治療,可以有效縮小病灶,減少和控制癌細胞轉移,盡可能保留患者乳房完整性[2]。但目前臨床NAC的治療有效率僅達到60%~90%,準確評價NAC的治療效果成為為患者制定后續(xù)化療治療和選擇合適手術方案和時機的重要前提[3]。在化療過程中對于乳腺癌病灶來說,腫瘤血管的產生情況優(yōu)于對形態(tài)學的判斷,因此本文通過對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對患者的療效評估進行準確性和病理一致性的對比,探討其在臨床上的評估價值和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8例,平均年齡(41.7±6.7)歲。為評估和對比治療效果,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行病理活檢。在接受新輔助化療之后完成手術實施,手術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為療效評估和手術時機選擇,在患者實施化療前均進行體檢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其中32例患者因病情需要于輔助化療前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檢查。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影像學檢測和病理學活檢診斷確診為乳腺癌患者;(2)臨床診斷分級為Ⅱb期和Ⅲ期;(3)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知情并同意進行NAC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重大身體基礎性疾??;(2)病灶診斷出現腫瘤轉移和多中心病變分布;(3)病灶皮膚出現損傷,不適宜進行放療的患者[4-5]。
1.3 檢查設備及方法 (1)臨床觸診:對患者的腫瘤位置進行觸診確定,并使用卡尺對患者病灶的垂直長寬和厚度進行測量。(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查使用儀器為GE公司Logic E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選擇型號為9L4,機械指數設置為0.16。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時,保證患者采取平臥位,充分暴露病灶胸部,通過順時針由外向內進行探頭探測檢查,尋找并記錄患者病灶的位置及二維圖像。隨后切換至彩色多普勒血流模式,觀測并記錄患者病灶形態(tài)、邊界及腫瘤的血流狀況。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檢查:檢查成像儀器為GE 3.0T Sigan HDx。對患者進行成像檢查時,檢查時保證患者采取俯臥位,胸部自然下垂至乳腺專用相控陣表面線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橫斷位T1W1掃描、矢狀位T2W1+脂肪抑制及冠狀定位彌散加權掃描成像,完整記錄病灶的形態(tài)學成像,然后對病灶進行動態(tài)增強成像檢查,采用多時相增強乳腺容積成像。完成掃描后利用系統(tǒng)自帶的處理圖像軟件獲得自動減影圖像,并進行多平面重組和最大密度投影等處理,繪制圖像和病灶區(qū)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6-7]。
1.4 評價標準 (1)術前臨床反應評價標準:根據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 1.1[8],將治療前首次測得的腫瘤最大直徑為標準基線,判斷和評價NAC的化療效果。治療效果總共分為4種階段:完全緩解是指腫瘤全部消失;部分緩解是指腫瘤最長直徑縮短高于30%;進展是指腫瘤最高徑增長超過20%;穩(wěn)定是指腫瘤的增長和縮短均不具有顯著性變化。(2)術后病理評價標準:將治療前活檢病理切片與手術后病理切片進行對比,根據Miller-Payne(M-P)分級系統(tǒng)進行評價[9],根據腫瘤細胞消退狀況分為5級:1級為少量癌細胞出現壞死變化,但癌細胞總體數目無明顯變化;2級為癌細胞數目部分退變消失,但減少數量低于30%;3級為癌細胞退變消失減少數目約為30%~90%;4級為癌細胞退變消失減少數目達到90%以上;5級為原發(fā)病灶未發(fā)現癌細胞存在。1、2級為治療無效的評價,3~5級為臨床治療有效評價。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于檢測結果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各檢查標準與手術后的病例檢查結果進行一致性分析:Kappa≥0.75表示一致性良好;0.4≤Kappa≤0.75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0.4表示一致性較差。
2 結果
2.1 新輔助化療的療效評價 68例患者的首次測量腫瘤最大直徑為2.9~7.3 cm,平均(4.6±1.2)cm,通過對患者進行NAC輔助化療后,腫瘤大小平均(2.8±1.1)cm。根據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發(fā)現,治療無效患者為21例,有效患者為47例,治療有效率為69.11%,其中完全緩解6例。
2.2 不同檢查方法的療效評價 將臨床應用中的3種評價檢查方法進行病理學治療效果統(tǒng)計,評價結果見表1。術前體檢的療效緩解率為63.235%,彩色多普勒超聲的療效緩解率為50.000%,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的療效緩解率為53.125%。
2.3 不同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比較 3種不同檢查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見表2。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的靈敏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高于體檢和彩色多普勒成像,其中靈敏度和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不同檢查方法與術后病理學評價一致性比較 體檢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為0.372,一致性較差;彩色多普勒超聲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為0.489,一致性一般;磁共振動態(tài)成像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為0.949,一致性良好。
3 討論
乳腺癌作為婦科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在世界范圍內的檢出率和病理增長率均不斷上升。乳腺癌的發(fā)生導致患者身體機能低下,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10-11]。作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輔助化療(NAC)在實施局部根除手術前進行的全身系統(tǒng)性藥物治療,可以在形態(tài)學上有效縮小病灶體積大小,殺死、減少和控制癌細胞轉移擴散,盡可能保留患者乳房完整性。但目前臨床NAC的治療有效率僅達到60%~90%,準確評價NAC的治療效果成為為患者制定后續(xù)化療治療和選擇合適手術方案和時機的重要前提[12-13]。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是對乳腺癌患者在實施手術前的全身系統(tǒng)性藥物治療,能夠縮小乳腺腫瘤體積,達到腫瘤降期的效果,通過手術進行鞏固化療,可以明顯提高對患者乳腺癌的治療效果[14]。根據文獻報道,NAC的治療總有效率約為60%~90%,完全緩解率為3%~30%,本研究中治療有效患者48例,治療有效率為70.588%,其中治療有效患者中有6例患者完全緩解,完全緩解率達到8.82%,與文獻[1]報道結果一致。
臨床對乳腺腫瘤進行觸診,主觀因素明顯且對于殘余腫瘤的甄別力很差,不能精確確定腫瘤的位置和散布情況,在腫瘤細胞轉移和擴散時不能準確觸及。因此臨床的出診觀察檢測對NAC預后的生存率和治療效果不能進行有效評價。在本研究中,臨床體檢觸診評價NAC療效的靈敏度只有57.3%,特異性僅達到59.1%,體檢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僅有0.372,一致性較差。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臨床體檢觸診時,對NAC的治療效果存在明顯的低判現象,NAC治療后腫瘤縮小與周圍組織仍存在粘連情況,體檢則無法檢測,導致出現對結果假陰性的判斷。因此臨床體檢觸診僅作為參考值對患者情況進行掌握和判斷[15]。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通過二維成像和彩色血流觀察的方法,對患者治療前后病灶腫瘤的形態(tài)學特征、大小、血流觀察進行高分辨率觀測,成為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臨床參考依據,NAC治療后病灶的血流主要呈現血流減少流速降低等趨勢[15]。在乳腺癌NAC后治療效果評價方面,彩色多普勒超聲較臨床體檢觸診和X射線評價方法,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在本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評價NAC療效的靈敏度具有75.6%,特異性達到88.1%,但彩色多普勒超聲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僅有0.489,一致性一般。研究結果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對NAC治療效果準確評價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和誤差。彩色多普勒超聲還能夠探測患者腋窩處的淋巴結對NAC治療的反應變化,對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16]。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由于在診斷和探查方面具有強大優(yōu)勢,可以靈敏診斷出病灶中變性和壞死的區(qū)域,因此成為目前國際公認的評估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較準確的方法。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主要具有的優(yōu)勢特點為:(1)對胸部殘存的腫瘤病灶靈敏度高,可準確判斷病灶大小和形態(tài)特征。(2)對NAC治療后病灶中殘存的腫瘤和前衛(wèi)組織的區(qū)分能力高,可進行準確分辨。(3)除了對病灶進行形態(tài)學的判斷和評價,還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功能學評價[16]。本研究中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的靈敏度為90.7%,特異性高達100%,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與術后病理評價結果的Kappa檢測值達到0.949,一致性良好,判斷準確度較高。結果表明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技術的準確度、靈敏性和療效判斷的一致性遠高于臨床觸診體檢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的判斷結果。
與臨床體檢檢測療效相比,彩色多普勒超聲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都是評價乳腺癌患者NAC治療效果的有效檢查方法。雖然目前在臨床應用中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范圍最為廣泛,但是在評估NAC療效方面,彩色多普勒超聲僅能有效判斷患者的病灶精確直徑和淋巴結的變化狀況,但對于病灶的血流狀態(tài)沒有準確判斷的標準,導致了彩色多普勒超聲在NAC治療評價方面的評估價值略低。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可以探測病灶形態(tài)特征、邊緣情況、組織分布、血流特征,綜上所述,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技術對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評估價值優(yōu)于彩色多普勒超聲。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對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評價均具有一定的評估價值,其中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技術對療效診斷的靈敏度、精確性和病理檢測一致性均表現良好。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對于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效具有積極評估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淑君, 時開元, 邵峰.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評估的對比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5, 13(7): 1157-1159.
[2]戴縈企, 楊奔, 左文述, 等. 超聲與磁共振成像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的比較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5,22(12): 958-963.
[3]張林, 郝潔, 王立平, 等. 乳腺超聲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及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在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中的對比研究[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4, 43 (4): 449-452.
[4]李玲, 李玉明, 李華斌, 等. 超聲造影對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效果的評估價值[J]. 西南國防醫(yī)藥, 2015, 25(7): 737-740.
[5]崔嶸嶸, 徐誠, 盧曉玲, 等. 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后核磁共振功能成像與超聲造影檢查對于療效評價的準確性探討[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14, 37(8): 24-27.
[6]謝斌, 王亞琴, 左鵬, 等. 超聲造影在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肌瘤中的作用評價[J]. 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3, 29(8): 754-757.
[7]曹滿瑞, 劉炳光, 黃怡, 等.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早期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價值研究[J].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2, 31(11): 1554-1558.
[8]汪曉紅, 李瑞敏, 彭衛(wèi)軍.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早期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 磁共振成像, 2011, 2(3): 172-176.
[9]陳曼, 汪登斌, 費曉春, 等. 常規(guī)超聲與動態(tài)增強 MRI 預測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應用研究[J]. 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3, 29(8): 691-693.
[10]符玉環(huán), 靳二虎, 梁宇霆, 等.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評價[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1, 21(3): 347-350.
[11]尹波, 劉莉, 鄒麗萍, 等.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動態(tài)增強 MRI 評價[J]. 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3, 19(4): 329-332.
[12]石橋, 黃嶸, 郭麗, 等. MR 多參數聯合評估局部進展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應用價值[J].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5, 34(4): 539-543.
[13]姜蕾, 周意明, 陳敏, 等. 功能磁共振成像早期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臨床研究[J]. 中華乳腺病雜志 (電子版), 2011, 5(3): 5-10.
[14]金朝林, 胡蕓, 王翔, 等. 乳腺癌的磁共振強化方式與新輔助化療后退縮模式間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腫瘤臨床, 2014, 41(22): 1446-1449.
[15]周娟, 邢旭東, 李功杰, 等. 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成像對新輔助化療后乳腺癌殘余病灶的術前評估[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2, 28(10): 1553-1556.
[16]胡蕓, 金朝林, 王翔, 等. 乳腺癌的磁共振強化方式與新輔助化療后退縮模式間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腫瘤臨床, 2014, 11(22):10.
(收稿日期:2015-09-14) (本文編輯: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