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嵩 儲照虎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閉塞,導致該血管供血區(qū)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并出現(xiàn)癱瘓、語言功能障礙等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其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均高,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研究有效的急性腦梗死治療方法尤為重要。而溶栓治療是目前國內外唯一公認積極有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方法[1]。本文就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改善患者的治療質量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 溶栓治療的理論基礎
腦組織中幾乎無能量儲備,因而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因此腦組織必須有連續(xù)不斷的血液供應。當局部腦組織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40%時,首先會出現(xiàn)腦電功能障礙;當局部腦組織的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30%時,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細胞的電衰竭,此時神經(jīng)傳導就會消失,但神經(jīng)元僅僅喪失部分功能,在形態(tài)和結構上的改變很輕微;而當局部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時,神經(jīng)細胞就會出現(xiàn)膜衰竭,膜衰竭后6~8h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細胞相繼性壞死,此時即使恢復局部缺血腦組織的血流量,也無法恢復梗死神經(jīng)細胞的相關功能。而介于電衰竭與膜衰竭域值之間的腦組織被稱為缺血半暗帶,該部分腦組織為可逆狀態(tài),其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形態(tài)和結構尚完整,如能迅速恢復局部腦血流量,仍可以恢復其生物活性,從而阻止其發(fā)展成為梗死灶。但如果局部缺血腦組織血流量小于正常值的15%,則任何治療方法均難以逆轉;有研究[2]表明當局部血流量介于20%~35%之間時,如能及時積極溶栓治療,則效果明顯,可以恢復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2 溶栓治療的時間窗
Lees等的薈萃分析表明溶栓開始時間越早,療效越好[3]。因此為提高溶栓治療的成功率及療效,臨床上溶栓治療以"時間窗"為主要參考依據(jù)。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溶栓治療時間窗為3~6h,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都已超過了時間窗,僅很少部分患者能在發(fā)病后6h以內接受溶栓治療,因此研究6h時間窗以外的溶栓治療更具有臨床意義[4]。王曉龍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超出傳統(tǒng)溶栓治療時間窗,但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PWI)不匹配≥2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仍存在可逆的缺血腦組織。因此認為以傳統(tǒng)的溶栓時間窗來選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方法仍是盲目的,原因是缺血半暗帶的存在是溶栓治療的必要條件。故以DWI/PWI不匹配≥20%為標準指導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 溶栓治療的藥物
溶栓藥物是溶栓治療的核心。隨著近40年的發(fā)展,目前溶栓藥物大致可分為三代:第一代藥物為非選擇性溶栓藥物,主要通過耗竭全身纖維蛋白原來達到抗凝及溶栓作用,缺點是易引起機體出血。其代表藥物有尿激酶(UK)及鏈激酶(SK),目前UK仍作為基層醫(yī)院靜脈溶栓的一線藥物被廣泛應用。SK因可引起過敏反應及全身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目前已基本停用。第二代藥物為選擇性溶栓藥物,其中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最具代表性,rt-PA是目前唯一通過美國FDA批準的溶栓藥物,其優(yōu)點是優(yōu)先激活與纖維蛋白結合的纖溶酶原,對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幾乎無纖溶作用,因而不出現(xiàn)全身纖溶狀態(tài)。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rt-PA治療的最初24h內嚴禁使用任何抗凝劑或抗血小板制劑。第三代正在開發(fā)中,其試圖應用現(xiàn)代生物學技術對前兩代溶栓藥物進行改進,代表藥有替奈普酶、去氨普酶等。有文獻[6]報道,對發(fā)病3~9h、已失去rt-PA治療時機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去氨普酶治療,顯示去氨普酶有較好的溶栓效果。
4 溶栓治療的方法
4.1靜脈溶栓 靜脈溶栓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溶栓方法。郭新宇[7]以rt-PA0.9mg/kg和0.6mg/kg兩個劑量,探討其在臨床中的應用,結果表明,小劑量rt-PA組與大劑量組比較溶栓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發(fā)現(xiàn)小劑量rt-PA安全性高,且具有更好改善患者缺損的神經(jīng)功能及提高其生活質量。靜脈溶栓技術要求簡單,可以在發(fā)病后盡早進行,不容易錯過溶栓時間窗,但其缺點是需要全身給藥,且需要通過增大藥物劑量來達到提高局部栓塞血管的藥物濃度,從而增加了全身不良反應及出血的風險,且溶栓效果欠佳,血管再通率較低。但靜脈溶栓對于降低腦血流高凝狀態(tài)以及預防早期血栓形成仍具有重要意義。
4.2動脈溶栓 動脈溶栓是通過動脈插管造影將溶栓藥物直接注射在血管內栓子發(fā)生部位來達到溶解血栓的治療方法。其優(yōu)點是可以提高局部藥物作用濃度,因而能達到相對較好溶栓效果,同時相比起靜脈溶栓,其對全身纖溶系統(tǒng)影響較小,因而可以減少出血以及全身不良反應發(fā)生的風險,另外動脈內造影同時能明確顱內血管情況,從而對指導下一步治療有較大幫助。龐洪波[8]等采用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結果顯示患者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肢體肌力恢復至發(fā)病前水平,未發(fā)生顱內及全身出血現(xiàn)象。盡管動脈溶栓治療有顯著療效,但其缺點是治療費用高,操作復雜,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需要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設備,因此限制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4.3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 由于動、靜脈單獨溶栓各自的缺陷,如動脈溶栓操作復雜,對技術要求高,且耗時較長,有時甚至會在操作中錯過最佳溶栓時間窗,而靜脈溶栓對顱內大血管梗死的再通率較低。目前有學者[9]主張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即在積極靜脈溶栓的同時行動脈造影,確定血栓栓塞部位后再積極行動脈溶栓,這樣一方面可縮短發(fā)病到溶栓治療的時間,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從而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的時間窗目前仍主張在6h以內。有文獻報道[10],嚴重卒中患者及早期接受動靜脈聯(lián)合溶栓效果較好。
4.4機械性溶栓 機械溶栓是血管內機械再通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采用微導管在微導絲的引導下通過機械作用破碎血栓,同時抽吸出破碎溶解的血栓,從而達到溶解血栓、疏通閉塞血管的目的,有利于血管的快速再通。隨著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更新,機械溶栓目前在臨床上已經(jīng)被廣泛認可和采用,因此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4.5超聲波介入溶栓 近年來超聲波溶栓技術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超聲波可以加快血栓的破碎,促進血栓的溶解。趙斌等[11]2011年對60例腦梗死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超聲輔助溶栓不僅可以提高溶栓率,而且監(jiān)測超聲組的血漿二聚體及血漿纖維蛋白原在治療后7d 及14d下降程度均較單獨使用尿激酶更明顯,從而證實超聲溶栓可能在改善患者預后方面有顯著作用。盡管超聲波介入溶栓治療常有報道,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到目前為止仍缺乏有力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故仍需今后繼續(xù)研究。
5 溶栓治療的并發(fā)癥
5.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溶栓治療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微血管因嚴重缺血損傷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溶栓治療導致的纖溶作用;血壓升高致顱內灌注壓的升高以及血管內溶栓的機械性損傷等。劉加瑞等[12]認為,溶栓治療后繼發(fā)顱內出血與患者溶栓前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溶栓時CT已發(fā)現(xiàn)早期缺血改變以及合并心房纖顫密切相關。
5.2再灌注損傷 再灌注損傷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癥狀和體征在溶栓治療后短時間內出現(xiàn)加重,有可能引起腦水腫,嚴重時形成高顱內壓而危及生命[13]。其多發(fā)生在發(fā)病3h后行溶栓治療的患者,原因可能與局部氧自由基增加、腦組織的氧利用率降低有關。因此溶栓治療必須控制好溶栓的時間窗。
5.3 血管再閉塞 血管再閉塞的發(fā)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發(fā)生機制可能為:結合在血塊上的凝血酶有利于纖維蛋白形成及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聚集塊受纖溶酶作用小,且會繼續(xù)導致血小板聚集;蛋白酶可進一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從而促進血凝。
6 小結
綜上所述,早期溶栓治療可能是急性腦梗死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治療方式,而選擇最佳時間、最佳方法是溶栓治療成功的關鍵。然而,溶栓治療存在著諸多風險以及許多因素均可影響溶栓療效,因此如何掌握治療時機,嚴格選擇病例,熟悉溶栓藥物的劑量及使用方法,仍是今后開展溶栓治療的根本。
參考文獻:
[1]黃如訓.腦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4,8(12):1049-1051.
[2]Latchaw RE.Cerebral Perfusion Imaging in Acute Stroke[J].JVasc Interv Radiol,2004,15(1):29-46.
[3]Lees KR.Time to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alteplase and out-come in stroke:an updated pooled analysis of ECASS,ATLAN-TIS,NINDS,and EPITHET trials[J].Lancet,2010,375(9727):1695-1703.
[4]王輝.腦梗死急性期的溶栓治療進展[J].蛇志,2012,24(4):403-406.
[5]王曉龍,崔桂云,沈霞. DWI/PWI不匹配標準在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3,30(1):43-44.
[6]薛慎伍,張兆巖,薛源.老年腦卒中防治進展與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166-180.
[7]郭新宇.不同劑量 rt- PA靜脈內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6):37-38.
[8]龐洪波,韋濤,陳宗勝,等.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21):31-32.
[9]劉培雄.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研究進展[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24(6):86-88.
[10]Buoderick J P, Palesch Y Y,Demchuk A M,et al. Endovascu- lar therapy after intravenous t- PA versus t- PA alone forstroke[J].N Engl J Med,2013,368(13):1265-1270.
[11]趙斌,彭勃,鄭永強,等. 低頻超聲輔助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2):471-172.
[12]劉加瑞,何慶.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腦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3,35(3):173-174.
[13]李慧英,蔣初明,繆中榮,等.動脈內溶栓聯(lián)合血管成形術治療發(fā)病6h內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療效[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2,09(4):183-188.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