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兵
[摘 要] 當前,小學階段的語文習作現狀不容樂觀,習作難仍舊困擾著無數的教師和學生。究其原因,不外乎無法可循。習作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兩大主題,隨文練筆是二者都有效結合。隨文練筆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依據課文確定與本文相關的訓練點,對學生的說、寫、想象、表達等能力進行有目的培養(yǎng)的方式,這種方式恰恰是對傳統習作教學的有益補充,它實現了化整為零,降低了習作的難度。
[關鍵詞] 習作;閱讀教學;隨文練筆
習作反映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的高低,習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部分。如朱作仁教授所說“衡量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讀寫能力,特別是寫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有機構成部分的習作教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習作難,這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跨世紀難題,一直難以能根除,長期困擾著教師和學生。
一、習作教學的問題現狀
教師學生都明知其重要,偏偏教不得力、學不得法,習作教學就是這樣在苦惱與糾結中進行著。面對現今學生習作水平低、教師害怕教的局面,首先要分析問題出在哪里。
1.教師的習作指導不得法
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是否準確、得當,將影響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學生的習作行為與習作成敗的關鍵,也在教師的指導是否到位。小學習作課常見的不當指導有兩種:一種是不作指導,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給出單元習作要求,即讓學生開始習作,并美其名曰“為了體現課標精神,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根本沒有考慮小學生的年齡、閱歷、知識積累等客觀實際;另一種是與其剛好相反,那就是指導太全太細,一節(jié)課教師從命題、立意、選材到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面面俱到,忽視了學生的記憶、理解、運用等現實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習作喪失興趣,進而畏懼,從不會寫,演變成不敢寫。
2.割裂了習作與閱讀教學的連結
周振甫先生說:“讀熟了字句妥帖的文章,習熟于種種變化的句式和虛字的安排,到寫作時,自然不會寫出生硬不妥的句子,運用虛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漸漸合乎規(guī)則了?!闭Z文教材中的課文就是“字句妥帖的文章”,這些入選的文章,有大師名家的名篇佳作,有現當代文人的典范之作,并且在選入課本時,經權威專家和名師等層層篩選審核,輔以適當修改,它們每一篇都稱得上學生習作學習的經典范文。小學的課文雖不能說每篇都堪比先賢的經典,但說其為小學生習作的范本,每篇都不為過?,F實情形卻是教師一邊吆喝著作文真難教,一邊在閱讀教學中不厭其煩地講解、分析課文內容,丟掉了課文這一最佳的范文對習作的示例作用。
二、隨文練筆融入閱讀教學的操作方法
鑒于課堂時間所限,不可能把語文課都上成習作課,那就要求教師得做研究,發(fā)現不同文本的特色所在,針對課文的某一點去訓練,讓學生一課一練,這就是隨文練筆。閱讀教學理應與習作教學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如果說閱讀教學是學生積累、內化的過程,隨文練筆則是理解后的釋放、表達,是學生把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和自身的語言運用的有機結合。隨文練筆不是把習作方法一股腦全教給學生,而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緊跟閱讀教學的腳步,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把完整的習作過程,分解到一個個小練筆中來,通過化整為零,降低習作難度,通過分散教學,形成習作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要想讓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性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首先教師要把課堂小練筆當作一個重要的閱讀教學目標去落實,同時教師依據文章特點的不同,把握練寫契合點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1.跟著課文練仿寫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使學生從這個例子中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兒童天生就有愛模仿的習慣,語文課上,讓學生學會模仿他人作品,從他人作品中學會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方法,是習作起步階段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學生們怕作文,尤怕開頭,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意思。其實在小學的課文中,許多文章的開頭都非常有特色,而且簡潔易學。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句:“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倍潭桃痪湓捑蛷奶鞖?、時間等方面,把小女孩出場的惡劣環(huán)境展現給了讀者,起到引人入境的作用;馮驥才的《珍珠鳥》開頭也不長,但是一個“真好”,以及對珍珠鳥不奢華卻很溫馨的巢的描寫,使那種得到珍珠鳥時心情的愉悅洋溢在字里行間。其實,課文中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教師們只要能發(fā)現這些有特色的地方,并結合年段習作要求,針對性地進行模仿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必不會有提筆難下筆的問題。
2.找準空白練補寫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笨瞻字幨俏谋咀髡哂幸饣驘o意留下的、沒有明寫的、留給讀者的一個想象空間,同樣,“空白”也是學生通往作者心靈深處的大門。這些空白之處往往比較耐人尋味,有一種余音繚繞之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空白”這個切入點,把這種“余音”挖掘出來,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實現對文本的充實,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教材只寫了學生沉浸在課堂的美好情景和小動物們被感染而安靜地聽課的情景,缺少對孩子們課下美好時光的描寫,同時,這一段話語言描寫細膩、意境優(yōu)美,是學生進行小練筆的好模板。所以,此處抓住文章的這個空白點,指導學生模仿本段的寫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嘗試著寫一寫孩子們下課時的開心場景。學生們把自己課下玩耍的快樂體驗引入到課文中去,于是筆下就有了這些精彩的語言:“‘老鷹極力張開雙翅,猛地沖向‘雞群,‘雞媽媽死死地盯住‘老鷹,展開翅膀保護好自己的孩子?!?/p>
課堂上進行這種形式的小練筆,不僅對學生全面地把握課文內容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技能,所以,教師要好好把握并充分利用文本的這些“空白”。
3.合理想象練續(xù)寫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不僅故事性強,而且情節(jié)生動,結尾之處總是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讓人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延伸情節(jié),補充結局,這樣的小練筆不僅能深入理解文本,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女媧補天》一文后,給出提示:“看啊,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又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藍天,綠地,鮮花,還有 。”讓學生寫一段話,描繪一下女媧把天補好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美麗世界。孩子們興趣高漲,都積極開動腦筋展開想象。雖然他們的表達可能很稚嫩,但這卻是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是來自內心的真實表達。
實踐證明,可續(xù)性、故事性強的課文能調動學生想象的欲望,教師把握好文本的切入點,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練筆,讓學生“樂”寫,也“愿”寫。這種小練筆在閱讀教學中巧妙進行,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了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強度,而且,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對文本的感悟與體驗。
“隨文練筆”的方式、方法不勝枚舉,閱讀與習作的契合點都在一篇篇課文之中,只要教師用心,就一定能發(fā)現許多讀寫訓練的結合點,就能為孩子們架起一座聯通閱讀與寫作的橋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讀寫訓練的體驗中,看到一片新的天地,獲得一種新的認知,養(yǎng)成一種好的習慣,逐步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振甫.技能的訓練和理論的研討[J].語文建設,2015,(25).
[2]于永正.教海漫記[M].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