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靜
[摘 要] 《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刪除《著作權法》第34條編輯修改權條款的做法有欠妥當。建議保留原有條款,確立編輯修改權。因為確立編輯修改權是權利義務對等的法理要求,是編輯工作正常進行的必然要求,同時也與編輯為出版物付出的勞動相匹配。另外,從權利邊界的視角考察,編輯修改權的確立,能夠從權利相對面的維度,厘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含義和邊界。
[關鍵詞] 編輯修改權 著作權 著作權法 保護作品完整權 修改權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6-0028-04
[Abstract] Article 34 of Copy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deleted in Draft Amendments for Deliberation Version. This modification is not appropriate to some extent. We propose Article 34 should be retained and editors right of alteration be defined as a statutory right. This propos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t is entirely justifiable to recognize editors right of alteration by law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econdly, right of alteration is a major requsite for editors work. Thirdly, considering editors contribution to books and essays, it is reasonable to confirm this right. Last but not least, the provision of editors right of alteration helps to define and illustrat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ight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works.
[Key words] Editorsright of alteration Copyright Copyright law Right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works Right of revision
編輯改稿是圖書出版、文章發(fā)表(以下簡稱“作品出版”)的必經(jīng)程序和必要環(huán)節(jié)。沒有任何一部書稿或一篇文章,無須責任編輯修改,就能完全合乎出版標準而直接出版。作品出版不僅凝結(jié)著作者的智慧心力,也滲透著責任編輯繁瑣細致的文字工作。然而,一直以來,學界、立法領域?qū)ψ髡咧鳈啾Wo都給予了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卻鮮少有人提及責任編輯的權利。在文字工作中,編輯是否具有修改權?立法是否應當確立[1]編輯修改權?對此問題,學界的關注和探討不多。而在立法領域,相關立法修訂甚至直接刪除了編輯修改權條款。2014年6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修訂草案送審稿》”),刪除了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34條關于編輯修改權利及其限制的規(guī)定。我們認為,《修訂草案送審稿》的這一修訂值得商榷:第三次修訂的《著作權法》應當保留編輯修改權的規(guī)定,因為通過法律確立編輯的修改權有其正當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功能性。
1 編輯修改權確立的正當性:基于權利義務對等的分析
權利正當性是指某種權利因為被判斷或被相信符合某種規(guī)則而被承認或被接受[2]。也就是說,權利的正當性是指權利的確立符合某種普適的原則、規(guī)則。具體到編輯修改權的確立,我們認為,其符合權利義務對等這一普適法律原則的要求。
1.1 權利義務對等是現(xiàn)代法律的基本原則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盵3]權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一個人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就必須履行一定的義務;而在履行義務的時候,也便意味著享有相應的權利。不可能只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也不可能只履行義務,而沒有權利。一旦權利義務失衡、脫節(jié),法律平等也就不存在了[4]。權利義務對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當然要求,也是現(xiàn)代法律正義、平等等價值訴求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因而均被當代各國法律視為一項基本原則。
1.2 權利義務對等是法理的基本要求
我國現(xiàn)行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對編輯義務與責任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2001年制定、2011年修訂的《出版管理條例》第24條規(guī)定:“出版單位實行編輯責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載的內(nèi)容符合本條例的規(guī)定?!贝藯l規(guī)定明確設定了責任編輯的法定義務,即保證出版物內(nèi)容符合相應的出版規(guī)范要求。此外,2004年頒布、2005年3月1日施行的《圖書質(zhì)量管理規(guī)定》在保證出版圖書整體質(zhì)量方面,也對責任編輯設定了法定義務和相應的法律責任。《圖書質(zhì)量管理規(guī)定》第5條第2款規(guī)定:“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的圖書,其編校質(zhì)量屬不合格?!钡?9條規(guī)定:“1年內(nèi)造成3種以上圖書不合格或者連續(xù)2年造成圖書不合格的直接責任者,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注銷其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3年之內(nèi)不得從事出版編輯工作?!庇缮鲜鲆?guī)定可知,責任編輯對書稿進行加工以達到出版規(guī)范標準、符合出版質(zhì)量要求,是其法定義務,未盡到這一義務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遵循基本的法律思維,在設定責任編輯法定義務的同時,也應當確立其相應的法律權利,如此,才符合權利義務對等的法理要求,也才能切實保障編輯履行上述法定義務。但是,《著作權法》的此次修訂并沒有遵照此要求。2010年《著作權法》在第四章第一節(jié)(“圖書報刊的出版”)第34條對圖書、報紙、期刊編輯的修改權作出了如下規(guī)定:“圖書出版者經(jīng)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jié)。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jié)。對內(nèi)容的修改,應當經(jīng)作者許可。”然而,如前所述,2014年發(fā)布的《修訂草案送審稿》卻刪除了此項規(guī)定。這一修訂實際上造成了責任編輯有法定義務卻無法定權利的權利義務不對等狀況。立法者之所以作如此修訂,一方面與長期以來,只注重著作權、忽視編輯權利的定勢思維有關系:另一方面,立法者似乎更傾向于讓作者與出版者通過合意約定而不是法律規(guī)定來確定編輯修改權。我們認為,這一修訂的問題在于:編輯的義務與責任都是法定的,但編輯權利(此處主要指修改權)卻要通過合同約定,編輯的權利義務在立法上沒有得到平等對待,違背了法律平等原則和權利義務對等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說,這一條款的修訂有欠妥當。延續(xù)2010年《著作權法》的做法,保留原有修改權條款,確立編輯修改權,才符合權利義務對等的法律原則要求。
2 編輯修改權確立的必要性:基于編輯工作規(guī)律的分析
所謂“編輯”,有兩種含義:第一,是指對資料或作品進行整理、加工;第二,是指從事編輯工作的人[5]。現(xiàn)行《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管理規(guī)定》第4條第3款對“責任編輯”作出了定義:“本規(guī)定所稱責任編輯是指出版單位為保證出版物的質(zhì)量符合出版要求,專門負責對擬出版的作品內(nèi)容進行全面審核和加工整理并在出版物上署名的編輯人員?!笨梢姡瑹o論界定“編輯人員”還是“編輯行為”,都離不開“加工、修改”這一內(nèi)容。“修改”是編輯的職責所在,是編輯的職務行為,也是編輯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沒有修改,則不成其為編輯,也無法保證編輯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確立編輯修改權是編輯工作的內(nèi)在必然要求,也是保障編輯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
3 編輯修改權確立的合理性:基于責任編輯“勞動”和“責任”的考量
一部作品得以出版,責任編輯要付出大量心血和繁瑣勞動。按照相關出版規(guī)范的要求,編輯不僅要從政治、思想、學術價值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審視,還要對篇章結(jié)構、內(nèi)容、格式、語句、詞匯、標點、注釋等一一進行審讀和推敲、調(diào)整和修改。編輯為作品出版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許多勞動,但是,相關法律在提及責任編輯時,強調(diào)的是編輯的“義務”和“責任”,而并未提及編輯的“權利”。作者因作品發(fā)表獲得的名譽與權利,是獨立的,而編輯卻一直沒有獲得獨立的法律權利。實踐中,由于對編輯工作不甚了解,人們很少關注編輯對作品出版的貢獻,不少人將編輯修改視為可有可無的工作,甚至還有少數(shù)人認為自己的作品“質(zhì)量很高”,完全可以無須編輯加工直接印刷出版。編輯付出的細致勞動既沒有在實踐中得到人們的理解,也沒有在立法上獲得應有的承認。
不僅如此,在司法領域中,因出版作品侵犯他人的名譽權、肖像權、著作權等權利時,出版單位、責任編輯往往要與作者一起承擔連帶法律責任[6]。編輯獲得的權利與編輯對作品付出的勞動、承擔的責任并不匹配。因此,考慮到編輯對作品出版的貢獻和責任,賦予編輯相應的法律權利是甚為合理的。
4 編輯修改權確立的功能性:厘清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含義與界限
4.1 送審稿對“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規(guī)定的調(diào)整
2011年7月,國家版權局根據(jù)國務院立法計劃的安排,啟動了《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工作?!吨鳈喾ā返男抻喒ぷ鲉雍?,國家版權局委托三家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chǎn)權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chǎn)權中心、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知識產(chǎn)權研究中心分別起草《著作權法》此次修訂的專家建議稿。在廣泛征求、吸收社會各界對修訂草案的意見后,國家版權局分別于2012年3月、2012年7月、2012年10月公布了《著作權法修訂草案》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并于同年12月向國務院報送《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7]。
《修訂草案送審稿》取消了原來修改權的有關規(guī)定,將原修改權的權能改為由“保護作品完整權”涵蓋。其第13條第2款第3項規(guī)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允許他人修改作品以及禁止歪曲、篡改作品的權利?!?/p>
4.2 編輯修改權條款從權利相對面的維度注釋了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內(nèi)涵并劃定了其界限
對上述修改,學者們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有學者認為:對第13條的修訂只是對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進行了“1+1”式的簡單合并,而且合并后的條款無法涵蓋原來兩項權利的全部內(nèi)涵與外延;不僅如此,將原修改權條款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并入保護作品完整權條款后,反而將侵權的判斷標準變得更加復雜,使法律適用更加無所適從[8]。 根據(jù)該條款的規(guī)定,的確難以判定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標準:此處的“允許他人修改”中的“修改”具體是指哪種形式的修改?保護作品完整權范圍內(nèi)的修改,它的邊界何在?只考察該條款的規(guī)定,顯然無法得到答案。但是,如果結(jié)合2010年《著作權法》第34條的規(guī)定進行理解,那么,保護作品完整權中“修改”的界限就會較為明晰。
諾奇克說:“其他人的權利決定了對你的行為所施加的約束?!盵9]他人的權利內(nèi)容在客觀上注解了“我”的權利的內(nèi)容和邊界。權利自身就是權利的邊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編輯修改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權利相對面的角度,對保護作品完整權中“修改”的含義作出注釋、進行補充說明,同時在客觀上也能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界限進行劃定。
如前所述,2010年《著作權法》第34條規(guī)定:“圖書出版者經(jīng)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jié)。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jié)。對內(nèi)容的修改,應當經(jīng)作者許可?!苯Y(jié)合《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將兩款聯(lián)系起來解讀,那么,編輯修改權的行使實際上分為兩種情況:(1)編輯有權對作品進行正常的文字性修改,而無須作者特別同意;(2)至于內(nèi)容性修改,則須經(jīng)過作者的同意,才能進行。更進一步理解,編輯修改權的權利范圍是以“正常的文字性修改”作為分野的。在編輯修改權權利范圍內(nèi),正常的文字性修改,無須經(jīng)作者同意,即編輯有權自主進行出版所必要的文字性修改;而一旦涉及內(nèi)容性修改,則須經(jīng)作者同意。由此,可以對編輯修改權作出明確界定:“編輯可以對圖書、報紙、期刊的文字性內(nèi)容進行正常修改;但是,對圖書、報紙、期刊的內(nèi)容性修改,則須經(jīng)作者同意?!逼鋵崳@樣的規(guī)定并非我國所獨有,其他國家立法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例如,在高度重視著作權保護的德國,出版者可以在作品出版過程中作出正常的修改行為,這種修改無須經(jīng)過作者許可[10]。
依編輯修改權的含義:“編輯有權無須作者同意,可以對作品進行文字性修改”,可以劃定《修訂草案送審稿》保護作品完整權中“允許他人修改”的權利邊界,即允許他人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修改;而對作品的文字修改并不構成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由此,結(jié)合《著作權法》第34條對《修訂草案送審稿》第13條第2款第3項的含義可作如下推定:保護作品完整權是指,作者有權允許他人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不致歪曲和篡改作品的修改。明晰了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含義,就可以進一步確定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標準:第一,為了作品出版而進行的正常文字性修改,屬于編輯修改權的權利范圍,實際上也是對著作權人行使保護作品完整權的限制,因而不構成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第二,未經(jīng)作者允許,對作品內(nèi)容進行修改,且造成了對作品的歪曲和篡改,則是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這樣的解讀在司法實踐中也得到了印證。一些法院在審理侵犯作者修改權或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案件中,也確立了這樣的侵權標準。例如,在丁某訴無錫日報社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出版者無錫日報社根據(jù)其出版需要,對作者丁某的作品進行的修改,屬于正常的文字性修改,不屬于內(nèi)容修改,因而并不構成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犯[11]。
5 結(jié) 語
從立法效率的角度考量,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制定《出版法》,因而在現(xiàn)有《著作權法》的框架內(nèi)確立編輯修改權,直接沿續(xù)2010年《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當然最為便宜。
需要指出的是,在《著作權法》的框架下討論權利問題,不能忽視該法的“利益平衡價值”取向。利益平衡是現(xiàn)代著作權法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著作權法律制度安排的依據(jù)。著作權法利益平衡的價值取向是指著作權法調(diào)整的法律主體間的利益關系處于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這種平衡主要涉及作者與其他著作權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以及作者與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12]。因此,著作權并不是絕對的“超級權利”,它的行使也要受到其他主體權利的限制。同時,著作權法也并不只是保護著作人的權利,它也要兼顧傳播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保護,重視對傳播者、使用者的權利賦予,以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知識的獲取。從利益平衡的視角來看,編輯修改權的確立完全符合著作權法利益平衡的立法價值取向,將編輯修改權條款規(guī)定在《著作權法》中符合該法的價值取向,因而并不突兀。
編輯修改權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從法律上保障出版物的規(guī)范和高質(zhì)量出版,對于社會公眾獲取正確、健康、規(guī)范的知識和信息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從權利相對面的維度考察,編輯修改權的確立,在客觀上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含義和邊界實際上進行了劃定。這也是確立編輯修改權的意義和功能所在。
責任編輯不能只有“法律責任”,而沒有“法定權利”。確立編輯修改權符合權利義務對等的法律原則。另外,編輯對作品出版付出了諸多勞動,確立編輯修改權,保障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既合理也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chǎn)權中心起草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專家建議稿》也選擇了保留編輯修改權的相關條款,并對原條款的措辭進行了些許改動[13]??梢?,編輯修改權確立之正當性、必要性在學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認。綜上所述,我們建議,立法修訂也應當在一定程度上關注編輯權利,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文本中應當保留編輯修改權條款。
注 釋
[1] 本文使用“確立”而不是“賦予”一詞有兩個原因:其一,“確立”一詞,意指編輯修改權法定化,而不是指權利的從無到有。由于實踐中,出版者一般通過出版合同等方式,就編輯有權修改作者作品作出了約定,而且,編輯在工作中也在事實上行使著編輯修改權,因此,使用“確立”一詞更為準確。其二,《著作權法》第34條實際上已經(jīng)肯定了編輯修改權,只是此次《著作權法》修訂稿中刪除了這一規(guī)定,所以,不使用“賦予”而使用“確立”一詞可能更為合適。
[2] 尹奎杰. 權利正當性觀念的實踐理性批判[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9-40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7
[4] 楊春福.權利法哲學研究導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59
[5]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80
[6] 高凌燕. 貌似合而神實離:瑣議著作權與編輯權的糾紛[J]. 科技與出版,2011(11):58
[7] 王自強. 解讀《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J]. 北京仲裁, 2014(1):1
[8] 李揚,許清. 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判斷標準:兼評我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13條第2款第3項[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15(1):130-131
[9] [美]羅伯特·諾奇克著;姚大志譯. 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37
[10] [德] M.雷炳德著;張恩民譯. 著作權法(2004年第13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280
[11] [2005]蘇民三終字第123號判決書
[12] 馮曉青. 著作權法的利益平衡理論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6):114
[13] 李明德,管育鷹,唐廣良. 《著作權法》專家建議稿說明[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3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