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其敏
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的穩(wěn)步發(fā)展,為小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品德與社會課作為小學教學的重要科目,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合作能力為基礎,通過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途徑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诖耍云返屡c社會課為核心,論述了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應用價值,并對品德與社會課中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進行簡要探究,旨在推動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有效合作學習;途徑
品德與社會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下的課程成果,課程中涵蓋了歷史、地理、品德、社會等綜合性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發(fā)展下的重要教學課程,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社會性和教育性的多重特點,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和品德與社會課的設置理念相輔相成,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應用價值
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設置是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舉措,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型人才作為課程設置的基礎性目標,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的學習探究模式,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學生在共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之下,對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的分工,明確各自在學習模式中的任務和責任,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式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從整體的學習利益出發(fā)對自身利益進行有效的協(xié)調,這種新型的探究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教育功能,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以小組討論合作的形式完成共同的任務目標,能夠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開闊視野,每個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角度不同,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協(xié)作,可以加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對于存有爭議的問題,學生大膽地論述自己的想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精神和平等意識,更加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化發(fā)展。
二、品德與社會課中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作為教學理念的指導思想,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并重視學生在合作式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走向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調研,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與此同時要將合作式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科學合理地編排合作學習的小組成員。例如,在人教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化的安排,小組成員以學生能力和學習成績的不同進行綜合性的分類,保證學生參與的全體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建立以啟發(fā)與引導為主的合作教學模式
建立以啟發(fā)與引導為主的探究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自身的教學角色進行有效的轉換,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則扮演著引導者和啟發(fā)者的角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講解,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方面的啟發(f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合作學習內容側重于生態(tài)活動化
合作學習的內容要側重于生態(tài)活動化,知識來源于生活,更應服務于生活。課程的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教師要善于調動并充分利用與生活實際有關的經驗,學生通過結合生活實際中的所看、所感、所悟和所得,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對于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合作學習的探究目標和任務,在生活化的引導下,學生會對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加深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創(chuàng)建以合作為主的課堂探究情境
創(chuàng)建以合作為主的課堂探究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小學生的合作熱情。在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要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運用多媒體、音樂等素材對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進行有效的氛圍渲染,在情境設置和創(chuàng)設時要優(yōu)先考慮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并具有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例如,在人教版品德與社會親情這一內容的講解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家庭角色,從中獲得對親情的感知,進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課的推行和發(fā)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發(fā)展下的重要內容,以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是學生開展學習和接受教育的基礎性階段,在社會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過程中,學生要逐步提高并強化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與他人之間的聯動和協(xié)作,形成平等的競爭意識,合作學習模式更加側重于合作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冬梅.探究—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5):3-5.
[2]鄭芝玲.“品德與社會”互動式教學模式及其變式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9):160-162.
[3]和學新,劉雪梅.面向生活的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策略[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5(5):83-8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