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婉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因此,形成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相互交換思想、交流經(jīng)驗是口語交際教學成功的關鍵。口語交際要實現(xiàn)有效互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選擇交際話題,挖掘互動內涵
話題即雙方談話的中心,口語交際的話題就是交流溝通的議題。話題是交際雙方不可或缺的紐帶。俗話說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話不投機半句多”都說明了話題的重要性。
1.開展活動選話題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離不開課內進行的口語交際訓練,同時也離不開學生在課外活動過程中的交流。
例:我們去神麗峽春游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進入口語交際的環(huán)境:
嫣然:花紅柳綠,春天真美??!
成康:哈哈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曉燦(得意洋洋):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心情都好多了耶!
浩南:好啊。你看,這里……
通過這次春游,學生在口語交流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又增進了學生間的感情,真是一舉多得啊!
2.聯(lián)系生活選話題
豐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們永恒的話題,而口語交際訓練的效果最終也是要放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檢驗的。教師可選擇接待客人、向朋友表示祝賀、打電話、購物等各種生活話題。
下面是教師和學生進行的“接待客人”口語交際片段:
鄰居:(走到“門”前做敲門動作)××,在嗎?
學生:阿姨,您坐。我媽媽不在,剛才出去了,您找她有事嗎?
鄰居:喏,這些玉米給你們吃。
學生:哦,謝謝!請吃水果。
鄰居:不用了,你真懂禮貌!
學生:等媽媽回來了,我告訴她。
鄰居:好的,那阿姨走了!
學生:您慢走。
日常生活的話題在課堂上進行訓練,由于學生、師生之間比較熟悉,難度比起現(xiàn)實生活來說相對要小一些。因此,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直接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互動交流、訓練。
3.充分挖掘話題中的互動內涵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笨谡Z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以言語為媒介的互動行為。很多交際話題,它的雙向互動是顯性的,如購物、打電話、猜謎、采訪等,可以很輕松地形成你來我往的人際互動。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鉆研透徹理解教材內容,充分挖掘話題中的隱性因素,精心設計互動性的教學策略。
二、組織多維場景,實現(xiàn)課堂雙向互動
一堂有效的口語交際課不能只局限在同一個層面上組織學生進行反復交流,多個回合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際的質量,體現(xiàn)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互動
李吉林老師曾說:“言語的發(fā)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眲?chuàng)設交際的情境方法很多,如語言的渲染、場景的設計、課件的展示……
2.聯(lián)系生活,觸發(fā)互動
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拓展時空,再現(xiàn)多姿多彩的生活,可以觸發(fā)學生的靈感,使他們有話可說,不吐不快。如《我的家》讓學生介紹自己每天生活的家庭,包括親人長輩,從事的職業(yè),有何特點,自己生活在這個家庭里有何感受,以及家庭住址等。
3.誘生深入,把握互動時機
有的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情境,學生也被生動的情境所感染,興致勃勃??梢坏┱嬲M入到互動交際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兩頭熱”現(xiàn)象??谡Z交際課,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參與交際的積極性,更需要學生從大腦記憶庫中提取相關信息,將情、景、物有機融入,并展開大膽想象推動情景的發(fā)展。“不忘國恥 振興中華”這一課的教學中,老師一上課就在媒體上出示四張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能看圖說說自己的想法嗎?
生1:踩踏國旗,太不應該了。
生2:八國聯(lián)軍沒有打垮我們,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將來做祖國的接班人。
生3:……
正是教師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才有了孩子們發(fā)自肺腑的精妙語言。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4.全面開花,開啟互動的多樣形式
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交際雙方直接交流,不斷地互換聽說角色,憑著對對方話語的理解作出恰當?shù)姆磻?,使交際往來不斷繼續(xù)。
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一旦融入交際的情景中就會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在學生觀看了《小兵張嘎》之后,不禁想知道諸如張嘎后來有成長為共產(chǎn)黨員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問題隨即產(chǎn)生。
5.評價質疑,反饋互動
參與評價,是檢驗口語交際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如《樹葉畫》,對學生各自剪貼制作的樹葉畫,先在小組內交流,展示,評議,然后在全班交流、評議。不僅要說明各是什么樹的葉子,同時也要評議樹葉畫的設計圖形,看誰匯報的生動有條理。
本文是我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心得體會。總之,口語交際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激蕩,靈魂與靈魂的對話。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