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劉凱
清雅是藝術美學的重要范疇。清雅有清新秀雅的含義。我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水墨畫十分推崇清雅的藝術風格,文人畫論也以清雅的品格品鑒繪畫和評藻畫家。清雅有著豐富的哲學內(nèi)涵和美學意蘊。若追本溯源,清雅作為一種審美追求源于先秦,道家、儒家、墨家等諸家皆有相關的論說。不過,道家哲學對清雅之美更為重視,這和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觀有重要的關系。本文自清雅的語義人手,釋清雅內(nèi)涵,闡述以清雅評畫及表現(xiàn)形態(tài),辨析清雅與脫俗的關系以及與畫家修養(yǎng)的關系。
一、釋清雅
清雅之論緣何而來?“清”的本義是用來解釋水的特性,意思是清凈、清潔、清明,如《說文·水部》:“清,服也,澄水之貌。從水,青聲?!背吮玖x之外,“清”還有引申的含義,比如形容秩序、評價人的品格等。《說文解字注》釋“清”:“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潔曰清,凡人潔之亦曰清?!币浴扒濉庇魅饲灏准儩嵉钠犯瘛!把拧敝傅氖且环N鳥,本義是素淡,清正?!墩f文解字注》釋雅:“楚鳥也。雅之訓,亦云‘素也、正也?!痹谡Z義上,清雅之論,主要指的是事物清淡樸素的質(zhì)地。
先秦諸家,以道家最為重視清淡之說。道家雖未將清雅明確地提出來,在老莊的文本中,卻較多地使用了“清”,并多方加以闡釋,它和清雅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道家以“清”為美建立在老莊哲學闡釋天道特性的基礎上。老子和莊子認為“清”是道的一種屬性,其特點是自然無為;同時,也用來描述人體道時的精神境界。只有保持了虛靜之心,人才能夠與自然之道相通,體現(xiàn)了道家以自然、樸素為美最高境界的審美觀?!独献印窌?,提到“清”雖然僅有四次,卻將其地位看得很重要。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保ā独献印と耪隆罚耙弧痹凇独献印窌?,指的是“道”,“得一”即得道,“天得一以清”,以“清”來比擬“道”清澈澄明的本質(zhì)?!霸ベ馄淙舳娲?,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以能敝復成?!保ā独献印な逭隆罚┟枋隽巳梭w道時的心理狀態(tài):清心寡欲,安寧平和?!扒濉辈粌H指人體道時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和老子的政治追求有關?!霸陝俸?,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保ā独献印に氖逭隆氛J為國家若要安定,得遵循自然大道,才能使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總的說來,老子對“清”的認識是和其自然天道哲學觀一脈相承的。莊子對“清”也很重視,他說:“夫道,淵夫其居也,滲乎其清也?!保ā肚f子·天地》),以“清”來比喻“道”清澈澄明而又深邃混沌的特性。莊子以“清”喻人:“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保ā肚f子·田子方》)莊子借田子方和文侯的對話,表達了自己所理解的理想人格,即為人要質(zhì)真而淳樸,內(nèi)心契合自然,清明而且包容。這里的“清”也取其本意,即純凈、生機勃勃的意思。莊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是清澈而活潑的。至于如何達到“清”的境界,老子說“滌除玄鑒”,莊子則認為通過拂去心靈的蒙塵方可洞見宇宙的玄空之境,以“獨見”“獨聞”的方式,進入清澈澄明的精神狀態(tài)。這成為后來虛靜澄明藝術風格論的哲學來源,同時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修養(yǎng)論的來源。
儒家也重視“清”,不過儒家對“清”的推崇帶有顯著的道德意味。儒家經(jīng)典常以清比德,強調(diào)了人格的高尚和完美??鬃诱f“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借水喻清,將人性的高尚與水的晶瑩澄澈同論。儒家也以“清”鑒人,荀子“(玉)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以比喻君子超凡脫俗和溫潤的德行。“雅”有正的含義。儒家思想以正、德為雅,行事要符合社會秩序和禮法的規(guī)范,也屬于道德范疇?!墩撜Z·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薄睹娦颉罚骸把耪哒病Q酝跽蓮U興也?!毖拧边€有溫文爾雅、神態(tài)嫻雅、超越功利等含義?!盾髯印s辱》:“君子安雅。”儒道兩家的清雅之釋,不僅在哲學領域里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同時對藝術審美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魏晉玄學接受了老莊“清”的哲學觀念,“清”在魏晉時期最早用于人物品藻,以評價人物的風度和品行?!妒勒f新語》以“清”為核心評價人物,采用清蔚、清和、清遠等詞匯品藻人物,如王羲之“清鑒貴要”,裴楷“清通”,以形容他們超脫名利和擺脫繁文縟節(jié)束縛的性格,贊美士人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倡導人應該將本性從真誠的心靈中釋放出來。《三國志·魏志》評徐宣“清雅特立,不拘世俗”,將清雅上升到人品高尚的境界。劉勰《文心雕龍·典雅》:“典雅者,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也。”鐘嶸以清淡、雅正為審美標準評詩,《詩品》中以諸如清雅、清巧、清潤、清遠、典雅等詞匯品評詩歌,好尚雅正、清新的文風和審美意境。《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焙嫱辛饲逖懦摰囊饩场堁住对~源·清空》:“詞要清空,不要質(zhì)實。清空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晦昧?!边@些文藝理論以不同的方式闡發(fā)清雅審美趣味的內(nèi)涵,作為一種風格的清雅,在古代藝術理論中影響是深遠的。
二、以“清雅評畫及表現(xiàn)形態(tài)
以清雅為審美標準評價繪畫的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繪畫品評的傳統(tǒng),自南北朝就已經(jīng)盛行,南朝齊梁間畫家謝赫,在我國最早的繪畫品評著作《古畫品錄》中,評價姚曇度的畫“真為雅鄭兼善,出人意表”,評毛惠遠“力遒韻雅,超邁絕倫”,評吳睞“體法雅媚,制置才巧”,認為好的繪畫作品有雅致的韻味,因其不染世間的塵俗,而具有了超越世人的藝術魅力。與他同時代的姚最在《續(xù)畫品》中評謝赫畫:“不副壯雅之懷”,評蕭賁畫“稚性精密,后來難尚?!碧拼鷱垙┻h在我國第一部畫史著作《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有“蕭世誠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窮矣!”的評述,又說“上古之畫,跡簡淡澹而雅正。”(《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評價蕭悅的畫風格“工竹一色有雅趣”,說鄭町的畫“淡雅”。(《歷代名畫記·歷代能畫人名》張懷瓘評價陸探微的畫風格是“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懔懔若對神明”。(《畫斷》)宋代以后,隨著文人水墨畫的興起,以清雅評畫更是常見,米芾評范寬的畫:“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保ā懂嬍贰罚┨K軾有論畫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鄧椿評王沖隱《竹棘》《雪禽》兩幅畫“極清雅”,評孔去非畫:“長于小筆,‘清雅可玩?!保ā懂嬂^·捂紳韋布》)“燕文季,神廟時人,工畫山水,清雅秀媚?!保ā懂嬂^·山水林石》)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逸品》認為清雅是逸品畫的特征:“蓋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隱逸,有沉逸。逸縱不同,從未有逸而濁,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逸品”論自唐代朱景玄提出后,經(jīng)過幾代理論家的闡釋發(fā)掘,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畫最高的審美品格,唐志契評價了逸品的美學特征是清新俊逸,風雅飄逸,澄澈而令人瞬間有所領悟。為了進一步說明“逸”的內(nèi)涵,他將“逸”和庸俗、混濁、含混、模棱兩可作了對比,在他看來,逸品畫的風格是一種無意識奇特的創(chuàng)造,能啟發(fā)觀畫者的悟性,使人悠然間有所領會,而不是模棱兩可地表現(xiàn)對象,令觀者的視覺感受模糊而不知所云。這個看法十分有見地。清代王昱《東莊論畫》:“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蓋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骼,不可強也?!鄙鲜龅那逖拧⒐叛?、淡雅、雅逸、幽雅、清氣、和雅、雋雅、雅健、清逸等都是清雅風格具體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畫論家以此評述繪畫用筆、用墨、意境,實則體現(xiàn)了他們追求清秀淡逸、恬靜雋永,脫俗出塵的審美趣味。
清雅之論不僅可以品評藝術作品的個人風格,也可以從總體上勾勒出藝術時代風格的一個側面。元代是文人水墨畫興盛的時期,元畫在藝術面貌上與南宋繪畫風格有著很大的差異。關于元畫和南宋繪畫的藝術風格之變,徐復觀先生認為其不同之處在一個“清”字。時代風格也影響了畫家的藝術風格的形成。他認為趙孟頻的水墨畫以“清遠”代替了南宋的“幽玄”,將水墨山水藝術重新導向了自然和人心,有清遠、雅致、清寧和安靜的氣質(zhì)。這繪畫清遠的氣韻來自他身在富貴而心在江湖的隱逸性格和悠然自由性靈,是形成趙孟頰藝術風格的重要原因。
三、清雅與脫俗藝術作品呈現(xiàn)清雅的氣韻,當先脫去俗氣。這個審美理想自魏晉時期便開始。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晉人的美感和藝術觀,就大體而言,是以老莊哲學的宇宙觀為基礎,富于簡淡、玄遠的一位……他們的藝術的理想和美的條件是一味絕俗。庾道季見戴安道所畫行像,謂之日:‘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以戴安道之高,還說是世情未盡,無怪他氣得回答道:‘唯務光當免卿此語耳!然而足見當時美的標準立得很嚴格,這標準也就一直是后來中國文藝批評的標準:‘雅“絕俗?!闭\如宗白華先生所言,如阮籍、謝安、畫家戴安道等士人,以簡淡玄遠的清雅為美的趣味,所謂“誠于中,形于外”,藝術風格是畫家性情的反映,才品清雅來自于畫家天真仁愛的赤子之心,源自其自由奔放的人格,處處洋溢著生命之美。這也是莊子說的“解衣般礴”的境界。清雅是和庸俗相對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主體歷來有兩種,一是文人士大夫,一種是工匠畫,即主要以畫為謀生手段的匠人或宮廷畫師。文人士大夫,通常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僅業(yè)余從事繪畫,以清賞“墨戲”為創(chuàng)作目的,作畫“聊以抒胸中逸氣”,選擇的繪畫題材也以梅、蘭、竹、菊四君子主題較為多見,以表現(xiàn)漁隱、江湖、泛舟等主題為樂,以清高雅致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審美情調(diào),這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而工匠從事繪畫,需要靠賣畫來維持生計,宮廷畫師,也必須以皇家的鐘鼎富貴之氣作為審美標準。這兩種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體,創(chuàng)作的職業(yè)性、目的性非常明確,審美上也得迎合雇主的趣味,而被文人畫家視為庸俗。繪畫風格清雅與脫俗的區(qū)別,首先體現(xiàn)在了創(chuàng)作主體身份和審美價值取向的差異上。清代畫家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有《避俗》篇,提出了避俗存雅的主張,認為繪畫風格的雅俗實則歸因于畫家本人的雅俗。他說:“夫畫之俗有無:日格俗、韻俗、氣俗、筆俗、圖俗”,并分別解釋了這五俗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要去掉這五俗才能獲得清雅的藝術效果。與這五俗相對應,畫的風格有五雅:高雅、典雅、雋雅、和雅、大雅。去俗就雅,才能畫出好畫來。林紆《春覺齋論畫》:“吾輩畫山水、花鳥、竹蘭、怡情適性,風雅清高,已屬盜名惑世,折人福澤,何況淫畫壞人敗俗,更屬罪過,但能不畫,積德尤多?!薄皥笾髑?,韻主高,故文人下筆,必有一種清高氣韻……而皆有一種離塵拔俗之致,即氣韻清高也?!币郧逖抛鳛楹退紫鄬臍赓|(zhì)。與清雅之氣相反的是俗氣,既庸俗、功利之氣,指的是功名利祿的欲望。至于怎樣脫俗,認為應該多提高本人的心靈陶養(yǎng)和擺脫名利之心。這個觀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的影響相當大,畫家尚漁隱、山居,創(chuàng)作題材選擇上也以漁莊、獨釣、隱居生活為主,比如“元代四大家”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吳鎮(zhèn)的《漁父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這些繪畫在主題的選擇上有驚人的一致,即選擇描繪清淡幽遠的生活狀態(tài),少了富麗堂皇的氣象,也沒有風俗畫的那種世俗的人間煙火氣。
藝術風格的雅與俗,說到底還是畫家本人心性和審美取向的雅俗決定的。避俗而取清雅,并不是要畫家去做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元四家歸隱山林,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蒙古族取代了宋王朝的統(tǒng)治,對漢族知識分子打壓和排擠,使得他們不得不將視線投入到自然山水的關照中。到了明清時代,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達,文人畫家靠賣畫維持生計,而藝術風格卻追求清標雅韻,并不少見。清代的石濤,揚州畫派的畫家們,近代的吳昌碩,集文人畫藝術之大成的齊白石,都有過賣畫的經(jīng)歷,只是,他們賣畫是維持生活的手段,而藝術追求卻并未因此而降低半分。繪畫是觸及到人的精神和心靈,若隨波逐流而不注意清雅意趣,則難以悅人心目。
四、清雅與畫家修養(yǎng)
傳統(tǒng)畫論所倡導的清雅的修養(yǎng)怎樣而來呢,怎樣才能夠增加清雅之氣呢?藝術家要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學習古人的藝術傳統(tǒng),有文化和生活經(jīng)歷的歷練,并且通達變化,不落古人的體制,而能自出機杼。
1.首先是重視文化修養(yǎng)的陶養(yǎng)。文人水墨畫清雅的氣韻和趣味,來自畫家本人的藝術氣質(zhì),這氣質(zhì)從讀書中來。庸俗之氣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學養(yǎng)不豐富,所以歷來畫家倡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國古代畫論經(jīng)常提到讀書與脫俗之間的關系。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避俗》:“如欲避俗,當多讀書參明理,始以蕩滌,繼以消融,須令方寸之際纖俗不留?!敝芰凉ぁ蹲x畫錄》錄畫家方亨咸的話“繪事,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賞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林紆《春覺齋論畫》:“凡胸有卷軸之人,落想必不俗,若凝滯于物象,即謂之俗筆;不化其拘牽,即謂之俗韻?!背俗x書可增加文化修養(yǎng),增強游歷也可增廣見聞。
2.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自我重復,泥古不化,陳陳相因,也被視為庸俗。去俗就雅來自學古人傳統(tǒng),通達變化,自成一家,不落入古人的窠臼。清代方薰認為“筆墨簡尤其辨得雅俗”,繪畫作品在形式上亦有“雅格”與“俗格”的分別,他在《山靜居畫論》云:“寫意畫最易入作家氣,凡紛披大筆,必須格與雅。”所謂“作家氣”指的是畫家由于作畫過于嫻熟而于筆墨之間流露的習氣,雅格有清雅的氣韻,與“作家氣”不同,要大筆揮灑,脫去程式化的匠氣?!把鸥瘛碑嬘小熬磔S氣”:“蓋古人所謂卷軸氣,不以寫意、工致論,在乎雅俗,不然摩詰、龍眠輩皆無卷軸?!薄肮湃水嬋宋镆喽喈嬐庥靡?,以意運法,故畫具高致。后人專工于法,意為法窘,故畫成俗格?!闭J為“高致”是“雅格”的特點,即不拘泥程式,畫外用意。而“俗格”則是畫家的心靈受到束縛,表現(xiàn)手法工巧于法度,畫的氣韻就庸俗了。所以清代畫家石濤有“俗除清至”的觀點,從畫家本人來說,只有“心淡若無”方能“俗除清至”?!妒瘽嬚Z錄·脫俗章第十六》:“愚者與俗同識。愚不蒙則智,俗不濺則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達,不能不明。達則變,明則化,受事則無形,治形則無跡。運墨如已成,操筆如無為。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而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笔瘽f的“愚”指的是畫家心智被程式化和俗套束縛了,藝術創(chuàng)新可以帶來清新的藝術氣息。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曾經(jīng)說過:“杰出者不能不通達,不能不明悟。”好的作品來自澄澈明凈的心靈。老子說“滌除玄鑒”,通達之心并非生來就有,涵養(yǎng)心境,立定志向,日修夜練,持之以恒,漸漸悟出超脫的智慧、思想有所專注,畫境亦有所深度,操筆用墨于不經(jīng)意之間,脫俗而得清雅之。
清雅是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今天的時代相對于過去那個文人畫盛行的時代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商業(yè)化的時代里,藝術家是守著清雅的傳統(tǒng),還是隨波逐流地一味流俗;是脫離塵世的孤芳自賞,還是以雅俗共賞為己任,是擺在當代畫家面前的問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的水墨畫,承載了太多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觀者審美期待的視野中,還是希望能夠見到清新典雅的作品。欣賞一幅水墨畫,畫中浮動清雅的氣息,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仍然是大多數(shù)人觀賞水墨畫的樂事。